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11-06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劳动者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或数字伦理等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者群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劳动者的日常任务正经历深刻的自动化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及时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当其应用于数字劳动场景时,诸如文档归类、基础数据分析等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得以迅速自动化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其次,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提升。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在沟通交流中应用、自动回复邮件系统对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对跨地区团队协作的支撑等,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延伸数字劳动的时空灵活性与机动性,增强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劳动者创造出更多时间窗口进行休闲活动和自我提升,推动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融。

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接手并辅助完成大量低效、重复、易引发疲劳的劳动任务,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返工损失,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既能防止过量用工导致的成本浪费,又能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高强度、高精度行业,如精密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取代人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同时,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如智能办公设施和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劳动者身体状况,前瞻性地预防职业病发生,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在合规和道德风险防控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工作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通过算法公平性检测和偏见纠正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歧视、差别对待现象,降低社会争议和品牌风险。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数字劳动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材料二:

在制造业领域,要着力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代替人工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严苛的工作,将一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投身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价值的升华。在服务业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智能客服系统,具备实时交互响应、精确语义理解和高效客户服务等优势,要通过智能客服系统自动处理大量重复性、低效的服务环节,以大幅降低无效劳动与资源消耗,将人力资源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需要高度创新思维和复杂决策的工作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必须始终坚守和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控制。从智慧层面来看,人类智慧应被视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而非被技术所替代或边缘化。因此,必须强调人类智慧在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确保人类在与智能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动,让技术成为拓展人类智慧边界的有效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思考的无机载体。从创新视角来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人类特有的想象力、直觉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分析预测优势,为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多元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创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深度洞察。因此,在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又要激发人类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推进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趋向融合,共同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情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人文要素,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结合国际通用准则,制定和完善涵盖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责任归属等问题的法律规定,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职业形态、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求在设计阶段就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通过研发内置伦理审查模块的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修正能力,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遵循事先设定的伦理规范。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为数字劳动解放创造可能性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处理繁复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节省了数字劳动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B.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的提升大幅减少了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牵绊,也增强了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C.在一些高危行业中,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操作可使劳动者免受意外伤害,同时也能够有效监测劳动者的身体状况。

D.要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那些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B.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平衡。

C.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应该坚守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

D.系统分析研发中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是人工智能研发中的伦理审查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黛博拉·G·约翰逊认为,计算机没有精神状态和行动意向,计算机系统不是道德主体。

B.塞尔通过中文屋实验得出计算机不可能拥有心灵智慧,它不能思维,强人工智能不存在。

C.萨卡尔指出,技术发展具有“心智”,具有自我意识,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

D.孙伟平、戴益斌团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产品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具备主体性地位。

4.人工智能给数字劳动者带来了哪些利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性的关系?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

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

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丑丑兴奋莫名,追着摩托扑扑跳跳、哼哼叽叽,在后面足足跑了一公里才被我妈骂回去。

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那么远的路。幸好有摩托车这个好东西。

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升的塑料壶。

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好贵的水。”

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剩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脏衣服攒着,到了水渠通水的日子,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

其实能有多少脏衣服呢?我妈平时就没怎么穿过衣服。

她说:“天气又干又热,稍微干点活就一身汗。比方锄草吧,锄一块地就脱一件衣服,等锄到地中间,就全脱了……好在天气一热,葵花也长起来了,穿没穿衣服,谁也看不到。”

我大惊:“万一撞见人……”

她说:“野地里哪来的人?种地的各家干各家的活,没事谁也不瞎串门。如果真来个人,离老远,赛虎、丑丑就叫起来了。”

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如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阻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

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啊。整整三天三夜,整块葵花地都浸透均匀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大锅小锅都储满了水。幸亏我家家什多,可省了好多汽油钱。

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

大约渠水流过的地方水汽重,加之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到第二次通水时,渠两岸便有了杂草冒头。而水渠之外,除了作物初生的农地,整面大地依旧荒凉粗砺,鸡最爱草地,整天乐此不疲。一个个信步其间,领导似的背着手。我猜草丛的世界全部展开的话,可能不亚于整个宇宙。鸡如此痴迷,这儿瞅瞅,那儿啄啄。有时突然歪着脑袋想半天,再单脚撑地呆若木鸡。它不管看到什么都不会说出去。

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两只狗默默无言并卧渠边。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丝毫不输给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它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水从上游来。上游有个水库。说是水库,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位于荒野东面两公里处,一侧筑了一道拦坝,修了闸门,简陋极了。可是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我曾去过那里。走啊走啊,突然就迎面撞见。那么多的水静止于前方,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见飞鸟,不生植物,和荒野一样空旷。仅仅是水,一大摊明晃晃的水。镜子一样平平摊开在大地上,倒映着整片天空,又像是天空下的一潭深渊。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描写母亲外出锁门时的情形:“锁倒是又大又沉,锃亮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这种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

B.“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会洗洗脸”等语句,突出了当地缺水严重的现状,也为后文水渠通水时人、物的欢喜及母亲浇灌葵花地蓄势。

C.选文对向日葵地的浇灌进行了大篇幅描写,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富有画面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作者爱用“所有”“最后”“唯一”“宇宙”这样一些极富夸张的词进行描写,营造出壮阔无际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旷远壮丽的美。

7.对文中画线段落的分析和赏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体现了母亲独自干活、无人帮扶的无助,暗含“我”的惭愧。

B.两个“迟迟”,反复强调葵花在水源干涸的情况下难于绽放;母亲的赤身相迎,一迟一迎,显现出人与植物的对立冲突关系。

C.“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写出了母亲对葵花的细心照顾,也体现了母亲无比耐心、不辞辛劳的美好品质。

D.文中的画线语段既有对万物生命力的钦佩,也带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作为种地者“靠天吃饭”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8.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作者为何又说“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4分)

9.有学者认为,李娟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生活的困苦当做是可以享受的快乐。本文的“以苦为乐”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匈奴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汉使北地人王乌等窥匈奴,乌从其俗,去节入穹庐,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遗其太子入汉为质。汉使杨信于匈奴,信不肯从其俗,单于曰:“故约汉尝遗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信既归汉又使王乌往而单于复谄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给谓王乌曰:“吾欲入汉见天子,面相约为兄弟。”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匈奴曰:“非得汉贵人使,吾不与诚语。”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因送其丧,厚葬直数千金,曰:“此汉贵人也。”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诸所言者,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于是匈奴数使奇兵侵犯汉边。乃拜郭昌为拔胡将军,及浞野侯屯朔方以东,备胡。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材料二: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于边鄙,则已幸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

(节选自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有删减)

注:①匈奴:属于夷狄。公:鲁隐公。從事:骚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信既归AB又使C王乌往D而单于复谄E以甘言F欲多G得汉财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窥,看,引申为“打探”,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窥”意思不相同。

B.因,趁机,与《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的“因”意思不相同。

C.归,使……回去,使动用法,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D.疾,憎恨,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青、霍去病率兵穿越大漠后,匈奴很少侵扰汉朝,于是休养士卒马匹,进行涉猎训练,并多次派遣使者用甜言蜜语向汉朝请求和亲。

B.王乌遵从匈奴风俗,放下使者旄节进入毡帐,单于因此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杨信出使,不遵从匈奴风俗,单于大为不悦。

C.匈奴使者病死在汉朝,虽然汉朝带着诚意送回灵柩,但匈奴单于认为汉朝杀害了本国的使者,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于是出兵汉朝。

D.苏轼认为中原文明一天也不能够违背,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都不可以趋向。蛮夷米到中原,与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并不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

2)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

14.何休认为对夷狄应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来者不拒”的表现和“去者不追”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晚眺

陆游

秋晚闲愁抵酒浓,试寻高处倚枯筇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鸣雁沙边惊客橹,行僧烟际认楼钟

个中诗思来无尽,十手传抄畏不供。

注:本诗写于1192年,晚年退居绍兴家中所作。筇:手杖。楼钟:代指寺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道出因秋意浓厚而生出深深愁绪,即使饮酒也无法消解。

B.诗歌次句承上启下,“试寻”道出了解忧的意愿,“高处”荡开了写景的视野。

C.颈联写景传神,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诗人对羁旅途中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D.诗人思绪流转绵延,在眼见耳闻的感染下收获了无尽的诗意和泉涌的诗情。

16.“木落又添山一峰”一句遣词巧妙,意蕴深厚,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借助“客”之口,以“                                ”两句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直观可感,生动形象。

2)《李凭箜篌引》中,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因乐声而“”,水中也出现了“                                ”的景象。

3)中华古诗词中水与石的邂逅往往会碰撞出奇美的风景,如唐代诗歌中的“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大家(    )的故事,一些故事中还包含了有趣的气象知识。其中,有个故事讲了唐僧师徒在车迟国与三位大仙比试求雨,孙悟空通过冷云催化赌赢了虎力大仙的声波催化,从而引出了现代人工增雨的概念及运用手段。

人工增雨,一般是根据云的情况,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方式,分别向云体播撒致冷剂、成核剂、吸湿剂等催化剂,从而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改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      1      ,人工增雨往往是天气已经具备降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让降雨增加,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前者是“锦上添花”,后者是“(    )”。

按照原文的描述,虎力大仙的求雨手段是“五声”,他的具体动作也是“大声呼喊”,因此声音就是他求雨的核心。虎力大仙的求雨方式可以说是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中“声波催化”这一增雨方式的雏形。

自然云中存在很多分布均匀的小云滴,它们在浮力的作用下,稳定地漂浮在云中。现代气象学中,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用强声波激发云粒子震动,增大了它们相互撞击并合的概率,让很多小云粒子变成一个大的云滴,从而掉落下来,产生了降水。虎力大仙在施法的过程中,不断向高空大喊,就是      2      。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们发明了聚能空气炮(或称燃气炮)和低频强声波。这两种装置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从而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深受关注。

不过“声波催化”这种增雨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更多的是对较低的云层起作用,很多技术参数仍在探索之中,成功率比较低。所以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而在与孙悟空的赌斗中(A.遇逢B.遭遇)失败也是正常现象。

孙悟空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试验,“一把”就成功了呢?孙悟空用金箍棒指天给信号的时候,金箍棒的顶端喷射出发光物体,直上云霄,发射四次后,天空下起了(    )。金箍棒顶端喷射出的发光物体和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催化剂极为相似。而金箍棒向天空发射发光物体,更是像极了人工增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3      。相关人员需选择合适的云,通过飞机、火箭或者高炮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最终达到降雨的目的,这是目前人工增雨最为常用的手段。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第一段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是根据云的情况,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方式。

B.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

C.不过“声波催化”这种增雨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更多的是对较低的云层起作用。

D.这是目前人工增雨最为常用的手段。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词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下青年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理所当然,那么其他课程对青年来说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