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4-2025学年上杭一中高三10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0-19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

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准确阐释,广泛宣扬。

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12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202462513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

13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

62514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

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6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

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11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

B.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C.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

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

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0001.jpg


0003.jpg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B.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

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巴(节选)

刘亮程

江格尔从昨夜开始不再做梦。

他看见自己的睡眠,和笼罩草原的夜一样长,一样宽

那个梦因何不见了,江格尔并不知道。白天他在宫殿暖洋洋的汗王王位上,腿关节依旧冷飕飕地疼痛,想把里面的寒冷驱走。当他摸到自己冰冷的双腿时,意识到他的腿还在梦中的风雪中,人畜还在每时每刻地死亡。只是不再被他梦见。

这日,从酒宴中清醒过来的江格尔,发现阿盖夫人不见了。继而传来本巴国的女人们衰老的消息

谋士策吉说,在我们一次次端起酒碗的光阴里,女人们已经度过青春,看见她们一个个活成老祖母的样子。她们频频朝这里望。偶尔有喊声传过来,像是母亲喊丢失的孩子。

江格尔无奈地看着众勇士,他让本巴国人人活在二十五岁,自己的夫人却领头衰老了。他不知道阿盖衰老成了什么样子,而远远离开了宫殿。江格尔想到衰老时,牙根突然松动了一下

江格尔说,我们怕是挡不住地要老去了。

勇士们都惊讶地看着汗王,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一件事情,便是老去了。他们似乎看见老掉的自己正从远处走来,直到完全替换掉年轻的自己。

他们一直跟着江格尔,他年轻,他们年轻。他说老

他们的女人已经跟着阿盖夫人去了老年,她们在那里放慢脚步,耐心地等待自己的男人。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汗王脸上。只等江格尔汗招呼一声,他们便要呼啦啦地老去了。

江格尔一动不动停在那里。

大家都随汗王停住。

从天窗照进来的阳光也停住,外面草原上的风也停住。

这样过了许久,谋士策吉说话了。

他讲了一段长长的故事。每当他感到时光前移太快时,便讲一段先前的故事,把走远的时间拉回到过去。

起初,人和牛羊密密麻麻地居住在草原上,不分部族。

那时候雨水充沛,所有花朵都结出果实。人一觉醒来,晚上的梦都变成眼前的现实。

居住在草原中心的乌仲汗,感到了人世的繁荣与拥挤。

他用搬家家游戏,让人们都回到不占多少地方的童年。

㉑又用捉迷藏游戏,让地上的一半人藏起来。

㉒作为游戏的开启者,乌仲汗没有按规则去找那些隐藏者,而是在一半人都藏起来后,建立了本巴国度。

㉓那些藏起来的人,开始怕被找见而静悄悄地消失在远处,越藏越深远。

㉔后来因为老没有人去找,便着急了,派使者四处走动,暴露自己。

㉕他们在藏匿中隐秘地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汗国。

㉖拉玛汗国便是其中最强大的,汗王联合起所有被欺骗的隐藏者,向本巴国发起一场一场的报复性攻击。

㉗我们把那些隐藏者叫莽古斯。

㉘他们在漫长的隐匿中,学会各种藏身之术。把霍霍的磨刀声藏在狼和黑熊的吼叫中,把马蹄声藏在戈壁的飞沙走石中,在河底滚动的石头上藏起车辙印,在虫鸣和微风中藏起长途跋涉的喘息声。他们的行迹连能看见九十九年凶吉的谋士都难以觉察。他们常常瞬间出现在眼前,经常被打断,酒桌被掀翻。

㉙本巴国的缔造者,我们的老汗王乌伸汗早已无力抵抗,带着他那一辈人,却还是被莽古斯找到并追赶上了。

㉚游戏反转过来。本巴人成了躲藏者。

㉛乌伸汗开创了人世初年的这场游戏,却无法将它停住。

㉜老汗王的儿子江格尔汗,带着我们这一辈人,躲藏到永远年轻的二十五岁里。

㉝他们从十八岁,从二十三岁,往我们躲藏的二十五岁里追赶。眼看到跟前了,对别人来说,却是最容易错过的。一旦错过,再不会遇见我们。

㉞到现在,我们永葆青春的二十五岁本巴家园,依然富足安宁。

㉟江格尔和众勇士,全沉浸在策吉讲的故事里。他讲述时,他们成了故事里的人,有他们经历的一件件事情,坐在外面倾听的人变成一个个木头桩子。他停住讲述时,木头桩子活过来,眼睛看着谋士策吉

㊱策吉说,我们一直在乌仲汗开启的游戏里,二十五岁是我们的藏身处,青春永驻的阿盖夫人先衰老了,我们的女人们跟着衰老了。

㊲那我们也将老去吗?美男子明彦说。

㊳策吉说,自从乌仲汗用游戏布置了草原上的人和牲畜,多少年来我们认为没事了,谁也无法再改变它了。

㊴可是,被乌仲汗欺骗过的莽古斯,却没这么想,出生后又躲在幼年不愿长大的哈日王,一直都在伺机报复。整个草原在他的操纵下

㊵这些游戏已经搅动了草原上多年不变的时间。

㊶本来,草原上一坨坨的牛粪、一颗颗的羊粪和马粪压住时间,搬家家游戏把它们都翻了过来。本来,都藏住了时间,被捉迷藏的人们一一找见。本来,做梦梦游戏把所有的梦翻得底朝天。

㊷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怕真要溃败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阿盖夫人突然衰老是因为她违背了本巴国的律法,触怒了江格尔,遭受了巨大惩罚。

B.在漫长隐匿中,莽古斯凭借动植物的掩护和本能反应藏匿行迹,其行迹难以被觉察。

C.乌仲汗开创了人世初年的游戏,他遵循着规则建立了本巴国度,却无法将游戏停住。

D.搬家家游戏翻出时间、捉迷藏游戏找见时间,这些游戏都以其独特方式搅动了时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同时穿插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B.文本通过对江格尔的身体感受等细节的刻画、对阳光和风均停住等环境氛围的营造,构建了既真实又超现实的世界。

C.文本中插叙谋士策吉讲述的故事,解释了本巴国的由来、莽古斯的出现及其对本巴国的威胁,增添了紧张的氛围。

D.文本以直接、简单的叙事策略构筑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世界,折射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体现了独特的创作观。

3)文章结尾处说“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怕真要溃败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4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指出《本巴》具有“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的特点,该特点在选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一)

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贤堂记

[]范成大

吴郡治故有思贤亭,以祠韦、白、刘三太守。更兵烬,久之,名曰三贤。当绍兴辛巳,鄱阳洪公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像,公以岁五月来临吾州,繇州南鄙望洞庭,观三江五湖之吐吞,涛波聒天,旁无边垠。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暮夜,人语马嘶,匈匈不绝。公固已语其人,东南之播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湮芜涤除。夏旱易以陂,潦水时至,荒寒化为麦禾。

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退而详两贤行事,尚什百于此。文正自郡召还,遂参永昭陵大政,为宋宗臣,通国之诵曰文正公,邦人既已俎豆之,语在旧碑,尚矣。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

尝谓士才高必自贤,位高或不屑其官,世通患也。洪公,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既入翰林为学士,自列去。甫及里门,制书以左鱼来矣。邦人度公且上朝谒,莫能久私公也。然始至之日,咨民所疾苦,亟从掌故吏访诸贤之旧图画,仿佛想见其平生。公既以道学文章命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讲千里之长利以膏雨此民。彼憧憧往来,视桑阴,趣舍人装者。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

斯堂法应得书,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窃愿诧斯堂以夸邻邦,以为邑子荣。乃不辞而承公命。八月既望,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记并书。

(选自《范成大集》,有删改)

[]具区:古泽薮名,即太湖。左鱼:符契的左半,唐宋时符契作鱼形。舍人装:左右亲信或门客的装扮(典雅服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有德A于吴B宜俱C三贤不没D以为E无穷之思F此堂G之所为H得名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意为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奉祀。

B.亟,屡次、多次之意,与成语“进退维亟”“亟不可待”中的“亟”词义不同。

C.趣,催促之意,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

D.属,撰写、编辑之意,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贤亭为纪念韦、白、刘而立,历经战火重建,命名为三贤堂,以示纪念。

B.洪公当年遍览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水道得到了疏通,认为这是先贤兴修水利的功劳。

C.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任吴郡太守,德行高尚,美名远播,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石碑上。

D.洪公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后自请辞职,回乡即被召回,很舍不得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

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

5)范成大认为王常侍、范仲淹“风烈如此”,请参考以下对“风烈”的阐释,概括文中两位先贤“风烈”的表现。

“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隋书•地理志中》)

“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汉书•元帝纪•赞曰》)

“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宋史•范成大传》)

(二)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

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

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三吾:永州有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臞:消瘦。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历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点明写作缘由,“湘江晓月”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渲染出离别氛围。

B.接着写诗人久久目送友人的车马扬尘离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二人友情之深厚。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更加突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第五句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以此反衬出友人的高洁风雅。

2)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三)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诗人采用借代手法,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家国之痛,体现出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博大襟怀的句子是:“                    。”

2)有些同学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囫囵吞枣摘抄名言警句,却不注重领会思考。用俗话来说,可谓“                     ”。

3)为鼓励同学们发扬攻坚克难、不轻言弃的精神,学校向师生征集标语,《荀子•劝学》中的“                  ”两句非常合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A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C”。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

1)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任选两处简要分析鲁迅在遣词上的准确。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C.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D.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人都渴望成为冠军。这是否意味着,只有成为冠军,才值得被认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杭一中高三10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