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沧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0-1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以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形态为人类社会留存下极为珍贵且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彰显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又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突出的包容性,蕴含大量美学、史学、哲学等人类共通价值,构成了中华文明故事的基础。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过程中,以文化遗产为源头活水的中华文明故事,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成为国际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由于历史原因,在国际传播场域中,中国故事一度由“他者”言说,进而形成了以有色眼镜看中国的“西方版故事”,各种有意曲解、误读中华文明的论调层出不穷。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镌刻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变迁印记,这些经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科学严谨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对舆论场中不实言论的有力驳斥,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现实例证。在国际传播舞台上,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载体与现实基础。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媒介的国际传播场域中,我国文化遗产具有极大的国际传播价值,需深入挖掘、系统梳理文化遗产所具备的多模态呈现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备最广泛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与全球文明的交往史,尤其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起源与扩散的正向作用,成为彰显中华文明世界价值的具体体现。广布于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映射着以“和合文化”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明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巨大推动性作用,在全球性层面上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予以观照。这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又一依托,也是开展中华文明故事国际传播所寻求的世界“共通性”所在。

中华文明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与重要途径。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这一中华文脉,是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起点,是中国在国际传播舞台上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的基础,更是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凝聚磅礴奋进力量的基石。

(摘编自陈强《善用文化遗产资源,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更深刻启迪我们,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才能让中华文脉绵延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从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到系列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深受读者欢迎、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等海内外热播……新时代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成效日益显现,我国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就能为新时代文化繁荣昌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要求我们安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才能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强化项目推动,着力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队伍”“亟须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建言献策。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更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摘编自《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以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形态为人类社会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构成了中华文明故事的基础。

B.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中华文化遗产内涵深刻,形态多样,能够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C.我们只要能够保护好和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能让中华文脉绵延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D.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将历史文脉融人现代生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润泽人们的心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相关专家、学者通过严谨考证中华文化遗产后得出的结论,是对国际上有意曲解、误读中华文明的有力驳斥。

B.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媒介的国际传播场域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应当充分利用好中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多模态呈现方式。

C,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这决定了我们要始终把继承放在第一位。

D,在当今社会,合理利用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故事”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A.文化遗产资源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依托。

B.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文明故事的规范要求。

C.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文明故事的现实例证。

D.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请简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一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肩负着参政议政的职责,请你结合材料,就“文化遗产保护”向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各提一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赴远

张建春

眼前黑得很,续和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周身疼痛。疼是从骨头里传来的,拉扯着血疼、肉疼、筋疼,似乎身上的每一寸皮肤都疼。

或许正因为这疼,续和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活在牢房里。

续和咬了下自己的舌尖,用力咬,咬出了血来,依然不疼,此处的疼被大疼掩盖住了。续和忍不住呻吟了几声,但随即咬紧牙关,将铺天盖地的疼吞咽了下去。

疼是刑具和掌控刑具的人留下的。续和记得清楚,在沉默中,他经历了滔天的痛苦。用刑是从昨天晚上开始的,在一次次昏厥又一次次被水浸醒后,续和说了唯一的一句话:“天亮了。”

大刑一夜,把天都疼亮了。施刑的人在愣怔中放下了鞭子,续和像破被絮一样被扔进了不辨昼夜的牢房。

破被絮是没人问的,续和在牢房里感到孤寂,漫天的孤寂。续和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没留下任何破绽。续和是在庐西小城名为“掠影书店”的暗房里,销毁了所有文件和同志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泡了一杯绿茶,小口地啜饮着,坦然被捕的。

被捕、坐牢,续和经历过不止一次,加上这一次,三次了。第一次侥幸逃脱,第二次在受尽酷刑后,被同志们营救了。现在,竟然又一次落入敌手。续和苦笑了一声,苦笑声不大,却震落了牢房顶的蛛尘。

续和恢复得快,一算时间,踏进牢房二十天了。二十天里除了一次用刑审问,再也没人过问。

敌人是忘了吗?续和心里想。

续和的身份早暴露了,是挂了号的。一名共产党的要员,被逮住了,许多人弹冠相庆,庆功会都开了好几次。

敌人认定续和是不会开口的。如若他会开口,第一次、第二次被逮住时,还不“竹简倒豆子”?

孤寂是难熬的,比疼痛还痛苦。续和心里有数——一场心理战开始了,就看谁熬得过谁吧!

敌人沉不住气了。第二十一天,敌人从牢房门的窗口扔进了一沓白纸,还有一支笔。

续和明白,这是让他写呢。续和的笔头子好着呢,曾化名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当然都是宣传革命的。

纸和笔对续和充满了诱惑,他拿起了。续和喜欢文字,他有过打算,革命成功了做一名作家。写什么呢?写信吧,给母亲写,给妻子写。

时间有的是,信写得长。写给母亲的信内容多是问安,回忆些小时的事。写给妻子的信柔和。续和爱妻子,妻子也深爱续和。

牢房里的信是没有私密性的,如果是发在报纸上的文章,谁愿看谁就瞅上几眼。而牢房里的信敌人是会研究的,是要在字里行间探索秘密的。

续和写信上瘾了,天天写,跟母亲和妻子有那么多的话。好几年没见母亲和妻子了,憋了一肚子的话,自然话多。

写多了,续和又有了想法——给信编了号,比如“与妻信十五”“与母亲信十六”等。在写“与母亲信二十”后,续和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回信。

无疑这是敌人的一种策略。

收到母亲的回信,续和就像过节一样。续和从母亲娟秀的字迹上,闻到了母亲的体味,也看到了母亲心疼的颤抖——信上有泪溃,洇染在字里行间。

妻子的信也来了。妻子的信告诉续和,母亲是如何变卖家产,四处打点,在营救他。续和突然狂躁起来——营救得了吗?

难得有一天,续和没给母亲写信,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妻子写信,写来写去,就围绕着两个字:赴远。续和告诉妻子,他要赴远方去,意已决,停止无意义的营救。

第二天,续和又正常了。先是给母亲写信,大约是写到童年的趣事,竟呵呵地笑了起来。续和家是庐西大户,他在家可是四少爷呢。续和不做少爷,做革命者,这在续和家是天大的事,唯母亲默许。续和爱母亲,敬重母亲。

妻子来信了,告诉了续和家中发生的事——五弟生了个儿子,哭声很是嘹亮。续和高兴,但又遗憾,妻子怎么不写他们的儿子?可能妻子认为续和不配为父亲——儿子出生后,续和仅见过一面。

续和打破常规,给未见过面的侄子写信。想了半天,不知侄子的名字,抬头如何写?最终决定,写“赴远吾侄”。信洋洋洒洒,可这信侄子能看懂,估计得是十年后的事了。十年后是什么样的世界?续和有所向往,就把这向往写进去了。

写给侄子的信没有编号。

一沓纸写完了,给母亲、妻子的信编号到了八十五号,续和在牢里已度过了一百零五天。

是春天了,敌人决定下毒手。

“赴远”的一天到了。续和整整衣襟,迈着大步走向刑场。到了刑场,续和忽觉心中略有欠缺,便招手,对行刑的人说:“纸笔。”

行刑的人有些迟疑,有人摸了摸口袋,掏出烟盒。烟盒里尚有一根烟,他点着了,将空烟盒递给续和。

续和展平烟盒写下:“教育吾儿,继承我志;勿告母亲,代我收尸。”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字:“与妻信之八十六。”

枪声响了,血汩汩地流。正是红花开时,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续和受刑一夜,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却始终不肯透露任何信息,施刑的人都怔怔然,对其感到敬佩。

B.敌人在发现用刑无法使续和屈服后,开始打心理战,二十天不闻不问,是为了让续和在孤寂中崩溃。

C.续和敬爱、心疼母亲,他不愿母亲为营救自己而四处奔波;他在绝笔信中交代妻子不要将自己的死讯告诉母亲。

D.妻子没有在信中写他们的儿子,续和猜测其原因是妻子认为他不配为父亲,体现出续和对妻儿的愧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段极力刻画续和疼痛的感受,既对续和这一人物形象起到塑造作用,又反映出敌人手段的残忍。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主要从续和的视角展开叙事,对续和的心理进行了大量描写,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C.本文段落大多较为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

D.小说详写了续和被捕的过程及被捕后在狱中的情况,对被捕的起因则一笔带过,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

8.小说标题“赴远”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续和的身上体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革命精神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鄢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成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诒书辅公袥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袥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媟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相同。

C.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不同。

D.储贰,指储副、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一般由嫡长子继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学士,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李百药赤足护父母灵枢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深得天下人推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伏威诒书辅公袥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4分)

(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4分)

14.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野五首(其四)

柱甫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寓居于夔州瀼西。②输:同“愉”。③樵声:樵人的歌唱。④青女:传说为司霜雪之神。⑤赐被:《后汉书·钟离意传》卷四十一:“药崧者,河内人。天性朴忠,家贫为郎,常独直台上,无被,枕祉,食糟糠。帝每夜入台,辄见崧,问其故,甚嘉之,自此召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餐,给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后遂用为郎官入直之典。⑥南官:尚书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远景,选用“远岸”“秋沙”“连山”“晚照”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晚照图。

B.颈联写所闻,“家家”“个个”两组叠词,展示了家家户户都在浣衣、打柴的繁忙景象。

C.前六句从远与近、自然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为尾联的抒情蓄势。

D.尾联运用典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虽远在他乡,但仍然牵挂朝廷的家国情怀。

16.诗歌颔联历来为人所称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形象描绘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状态。

(2)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人才越多越好。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如果没有书籍,那么,我们祖先再杰出的智慧、再动听的声音,也早已随风飘散,    A    。大而言之,没有书籍,历史就失去了前后贯通的缆索,人群就失去了远近会聚的理由;小而言之,没有书籍,任何个体都很难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躯,成为有视野、有见识、有智慧的人。

①中国最早发现了纸和印刷术,②已经具备了书的制作条件,③理应大量出版和传播书籍。④但是,实际情况并非不是这样,⑤它遇到了太多太多的“生死冤家”。

例如,朝廷焚书。这是一些统治者为了实行思想专制而采取的野蛮手段。可叹的是,早在纸质书籍出现之前,焚书的传统已经形成,那时焚的是竹简、木牍、帛书。自秦始皇、李斯开头,隋炀帝、蔡京、秦桧、明成祖都有焚书之举,更不必说清代文字狱的毁书惨剧了。

又如,(甲)。古代运书多用船只,汉末和唐初都发生过大批书籍倾覆在黄河中的事件。大水也一次次地淹没过很多藏书楼。比水灾更严重的是火灾,宋代崇文院的火灾,明代文渊阁的火灾,使得皇家藏书化为灰烬。至于私家藏书毁于火灾的,更是    B    。当然,除水火之外,虫蛀、霉烂也是难于抵抗的自然因素,成为书的克星。

凡此种种,都说明一本书要留存下来,非常不易。它是那样柔弱脆薄,而扑向它的灾难,一个个都是那么强大,那么凶猛,那么无可抵挡。

两百年的积存,可散之于一朝:三千里的搜聚,可焚之于一夕。这种情景,实在是文明命运的缩影。在血火刀兵的历史主题面前,文明几乎没有地位。在大批难民和兵丁之间,书籍的功用常常被这样描写:“藉裂以为枕,蒸火以为炊。”也就是说,书只是露宿时的垫枕、做饭时的柴火。要让它们保存于马蹄烽烟之间,(乙),除非,有几个坚毅文人的人格支撑。

18.请在文中A、B两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改写成“它是那样脆薄,而扑向它的灾难,一个个都是那么强大、凶猛而又无可抵挡”,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2.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书”为本体,再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句式和修辞一致。(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自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内在活力,是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沧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