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4-10-07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美育学在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现代性的三种范式,即“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整体而言,这三部曲彰显了中国美育的发展轨迹,深化了当代美育学建构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均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美育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席勒的《美育书简》及其阐发的“审美教育”观点。在席勒看来,美育是为社会的改造也是为人生的感性自由而存在的,这一观点不仅奠定了现代美育的基本意涵,而且拉开了“美育”现代性的序幕。

席勒美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联结在一起,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文化启蒙运动。蔡元培等美育先驱们不但继承了西方现代美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对于如何保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展开了新的理论探索。他们想用美育来切实发挥启蒙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本土化特征。这种“感性启蒙”不但是中国美育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而且与“民主启蒙”“科学启蒙”等观点一起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基本面。

中国很多美学家都把德育作为美育的目的或者核心来强调。“德育美育观”这一中国美育现代性面向的形成,是与教育的变革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出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从教育方面来看,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德育化的美育”不仅对于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于引领整个社会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关于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仅把美育视为德育的附属,或者过分强调美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那么也就意味着美育对于个体、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输入的结果,而不是侧重于个体内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这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弱化了美育所特有的“化育”之功能。二是中国美育现代性意义上的“以道德为核心的美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与现代化萌生时期所说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也有很多差异。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主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现代时期,我们美育的衡量标准和原则主要依据的是康德哲学的“审美无利害”思想,其理论前提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理论立场。而面对当前大众文化风行的文化现实,这种精英立场的审美境界与我们的文化现实有着巨大的疏离之感。

简而言之,以德育为核心的美育观,是西方现代美育思想中国化的一个基本体现。它所立足的,实际上不是单个个体的物质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层面。这种“德育美育观”实际上既体现了我们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的本土化转换,又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合理盘活,同时也是当前社会文化政策对于美育影响的一种彰显。

如何建构我们的美育话语自信,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点。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有世界眼光,培养人们共同的情感、精神和理想;一方面要坚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正是21世纪以来美育进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则。

当前美育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居间性”的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这是“大美育观”路径的理论前提。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大美育观”并不是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简单相加,更不能用某一个学科来取代美育学。中国美育学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出现而同步产生的。二者之间既相互融通又相互区别,特别是美育的实践性,充分说明了美育必然也必须打破美学的学科界限,包含更多的内容。“走向生命实践、关爱个体生存”,这恰恰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美育建设的根本任务。

与此同时,“大美育观”绝非将美育“大而化之”。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多元化的美育话语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概而言之,中国美育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学科化与知识化的融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王亚芹《中国美育现代性的三种范式》)

材料二:

美育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不同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期盼不同,同时也赋予美育不同的使命。

新时代美育对国民审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应积极解决时代需要与国民审美素养之间的落差问题。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充沛、科技发达、审美和艺术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价值日益凸显的时代,这使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具备批判性解读视觉文化”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国民必备的素养。

美育的载体不只在于艺术,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应成为美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美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打破多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显然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定位和价值,亦是当今“五育并举”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美育还应在发展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凸显审美及艺术的人文价值。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美育传统的同时,积极应对国家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艺术能力、人文精神、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养的呼唤,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美育使命,全面构建新时代以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

(摘编自王元彬  张玲玲《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美育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西方席勒的美学思想,其“审美教育”观点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基本面。

B.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美学家立足于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层面,在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进行本土化转换的基础上,形成了“德育美育观”。

C.中国美育学经过发展形成了“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三种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现代美学。

D.新时代美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打破多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这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定位和价值,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席勒美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与中国社会现实联结在一起,演变成一场社会启蒙运动,这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本土化特征。

B.“德育美育观”是伴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不仅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价值观。

C.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要着力解决时代需要与国民审美素养之间的落差问题,要全面构建以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

D.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把多元化的美育话语进行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德育美育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里的“德”与封建伦理道德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这里的“美育”侧重于个体内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对道德有特殊的“化育”之功能。

C.要平衡美育与德育及其他教育的关系,如果一味偏颇,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则会过犹不及。

D.其衡量标准和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这与我们的文化现实较为一致。

4.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结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大美育观”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渡口和茶亭     徐  鲁

孙犁在《山地回忆》里写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的年月,他和一个洗菜的小姑娘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在河边洗菜的小女孩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样的细节和感情,显然来自作者真切的经历与体验。

我对于幕阜山区的感情,也是如此。多年之后,当我重新站在富水河畔,看着暮色里的枫林渡口、茶亭,还有远处的山岭、田畈和一座座灯火初上的小塆,那一瞬间,我的心里也涌上了与孙犁相似的感受!

在幕阜山区,枫林镇下面有个小塆,在富水河边。这里有个古渡,名叫枫林渡。枫林渡口的阿通伯家,是当年肖冬云带我下乡时的“老堡垒户”,我们每次下乡到这一带,都住在这位老房东家里。

阿通伯和阿通婶家里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大女儿叫阿香,二女儿叫阿秀。朴实能干的阿香,几乎天天都在帮着阿爸撑渡。日子久了,乡亲们和来这里过渡的人,都称呼她“撑渡的阿香”。

渐渐地,阿通伯年纪大了,退出了撑渡的历史舞台,年轻的细妹子阿香成了枫林渡的主角。

“莫要急,莫要慌,赶得上的咯!”

这是当年阿香的一句口头禅。那些急着要过河赶路的人,只要看到阿香满脸的笑意,听到她这句轻柔的、安抚大家的话,心里再焦躁,也会马上安静下来。

远远近近的乡亲们,没有谁不知道枫林渡口“撑渡的阿香”。搭过阿香渡船的人也都晓得,每天早晚和晌午头,过河的人较多的时候,很少有人在她手上耽误过工夫。只要小船一解缆绳,阿香的竹篙用力一撑,小船就会滴溜溜地快速离开渡口,稳稳地驶过河心。这小小的渡口、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是河流与道路的延伸,是渡河者和进山客们挥手告别的地方。

欵乃一声山水绿。三十多年后,我又来到熟悉的枫林渡口。

淡淡的白雾里,阿香,还有大黄和渡船,已经等在渡口了。看见我,阿香欢喜得不得了,俊俏的眉眼里尽是笑意。

“徐老师这次回来,可得在枫林镇多住上几天咯!”阿香撑住小船,让我们一一坐稳当。小船在薄薄的晨雾里穿行,向对岸驶去。不一会儿,小船就荡着浅浅的波纹,到了对岸渡口。阿香插篙、下船、系缆,一连串麻利的动作,仍似当年。

“以前我住在你们家,听阿通伯讲过,老一辈人为枫林渡立下了一些规矩,这些规矩今天还有用吗?”

“徐老师好记性。好规矩,永远不能丢的。不过,有的是旧年月里出土的老章程咯,放在今天就不能作数了。”

“哦?你说说看。”

“也不晓得是哪一辈的先人定下来的,枫林渡就有个规矩,本塆子的人、邻近塆子的人、从本塆子嫁出去的细妹子、同本塆子的人沾亲带故的人,过渡都不用给半分钱。”

“那这个渡口,每天就收不到几块钱啦?”

“本来就没指望收到钱。每次过了河,能够给个五块十块的,也就一些进山收货的山里客,还有进山推销商品的小贩了。有了这点钱,两个茶亭里的茶水供应,就算不用自己往外掏了。”

“哦,我明白了,渡口两头,凉亭里的茶水,都是你家供应的?”

“要不怎么能叫‘义渡’呢?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家阿婆她老人家在世时,一到三伏天,每日还会煮一大锅子酸梅汤,摆在茶亭里,给路人解渴解乏,分文不收。”

这时候,薄薄的暮色轻悄悄地从小路那边,从小河对岸,从远处的田畈,无声地升起,慢慢朝茶亭这边围拢过来。

在幕阜山区的渡口边、山脚下、村塆外的路口上,不时地能见到一些小小的茶亭。乡亲们也喜欢叫它凉亭。

有了这样一个小亭子,无论是进山客、打柴的、掮着毛竹从山道上走来的老人,还是从外地来的货郎担、过路人、等待过河的贩鱼郎,走过了五里十里,辛劳的人们累了、渴了,就会在此暂且小歇。三个五个的,虽然素不相识,却也好像一次小小的聚会,各自谈论着近来的喜怒哀乐和听到的新鲜事。

茶亭的一角,放着一口大缸,大缸里面每天都会盛着新烧的茶水。谁想喝,就自己去舀一舀子,喝完了,再把竹舀放回原处。肯在茶亭里坐下来歇歇脚的人,有谁不是勤扒苦做的辛劳者?所以,大缸里的茶水,只要能解渴解乏,就是好茶水,谁还会去在乎和讲究别的呢?

如果你想多听上几个乡间故事和笑话,那就在这样的茶亭里多坐几个时辰好了。两三个故事和笑话之后,歇脚的行人又有了浑身的力气和对明天的信心,然后再交流一下各自的方向,挑起担子、挑子,继续上路、赶路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小的茶亭,它给人们送来了清凉和润泽,也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淡淡的乡思和乡愁。茶亭里的茶水,早就成了与枫林渡口和小小渡船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燕来一接到我,就跟我讲了,说你阿香撑渡这些年,乡亲们没有不夸你的,说你的耳朵灵、眼睛尖,从来没让人误过船。”

“误过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阿香说,“再灵的耳朵、再尖的眼,也比不过雾天里的一盏灯。在夜里过河的乡亲,现在都习惯了随身带着一盏小一点的照明灯,要过河的时候,打两下亮子就行了。”

“那你晚上不休息?亮子一闪你都能看见?”

“也许是……”阿香笑了笑,好像是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撑渡的日子久了,心里也像是有了一盏灯,只要岸上一有人招呼,心里那盏灯也就亮了。夜分要急着过河的人,都是有急事的,不是要去医院的,就是要去赶早班火车的,所以耽误不得。”

是呀,一叶小舟,从这岸到那岸,还真不是风平浪静那么简单呢。我默默地想,到底是谁传下的这渡人过河的行业呢?在阿香的渡船上,在她的心上,一定是挂着那么一盏明亮的灯,风雪雨雾,都吹不灭它。

[注]①老堡垒户:在抗日战争极端残酷时期,掩护八路军、地方抗日干部和伤病员或抗日机关、组织、物资的农户。②欸乃一声山水绿:出自柳宗元《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一说指摇橹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每次下乡都住在阿通伯这个“老堡垒户”家,这种亲密关系是战争时代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的延续。

B.老一辈人为枫林渡立下的乡邻过渡不用给钱的规矩,反映了幕阜山区人的淳朴善良,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C.渡船的收入主要是靠收货的山里客和推销商品的小贩,因为他们是做生意的,所以理所当然要向他们收费。

D.文章叙述了茶亭中形形色色的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人们都在这里歇脚、喝茶、聊天,尽情享受着幸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孙犁作品中的故事开篇,将其中的细节和感情,与自己在渡口和茶亭的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传达出作者对幕阜山区的感情。

B.“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一句中,“纽扣”一词,运用比喻,准确贴切,写出渡船将不同地方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C.“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引用诗句,形象地描写出撑渡人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的情形,既有声音美,也有色彩美。

D.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凉亭带给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真实流露。

8.时隔三十年,“我”再次来到枫林渡口,前后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

9.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韩、魏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二子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智伯军救水 A 而乱 B 二子 C D 而击之 E 襄子将卒 F 犯其前 G 大败 H 智伯之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B.说,同“悦”,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意思不同。

C.“我心知其然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

D.善,善行,形容词用作名词。与《鸿门宴》中“此其志不在小”的“小”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伯对韩康子和魏桓子提出割让土地的要求,韩康子和魏桓子不同意,但谋臣为了讨好智伯,劝说韩康子和魏桓子答应智伯的要求。

B.赵襄子对于智伯索要蔡、皋狼的要求坚决拒绝,智伯因此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被迫逃往晋阳。

C.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和魏桓子二人,经过张孟谈的劝说,三家结成同盟,最后打败了智伯。

D.袁枢认为,自古以来,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败的事有很多,因此对于治国治家的人的才德须进行考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4分)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4分)

14.材料二认为智伯“德不足”,材料一有哪些内容可以支撑这种说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东郊作①     皇甫冉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注]①此诗为皇甫冉接到皇帝征召的诏书时所作。②庐岳高僧,本指东晋高僧惠远。茅山道士,原指道家始祖陶弘景。此处指僧、道方外之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秋水、寒松意象,描绘了诗人悠闲观水、卧对寒松的隐退生活。

B.颔联化用典故,用“留偈别”“寄书来”写出了朋友对诗人处境的关心。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燕知秋社将至而南飞,秋菊在重阳节时冒雨而开。

D.尾联“浅薄”一词言才疏学浅,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

16.面对皇上的诏书,皇甫冉心情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老师在历史课上,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宋代文人的日常活动,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他们热衷于写书法、喝新茶。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归家心切、问路于行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借代手法,既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各种各样的生物发出的声音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交响曲。对科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来说,它们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  甲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包括特定的频率范围和特定的声音模式,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识别某个物种,因此,声音景观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地区生物种群的多少。有声物种越多,声音的多样性就越大,声音景观就越丰富,这是自然资源保护者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有用的指标。通过安装声音收集和监测设备,生态学家可以随时掌握一个地区的物种情况。

古人云:“以自然之声养自然之道。”淅淅沥沥的雨声、叮咚缠绵的泉水声、婉转悠扬的鸟鸣声等,能唤起心中美好的情感,给人   A   的纯净感。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鸟鸣、蛙叫、流水潺潺,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   B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充斥着各种交通工具、设备器械发出的轰鸣声,美妙的自然之声正在被覆盖。

声音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体验,(  乙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①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②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发生影响。③噪声污染的早期影响主要是引发生理性改变,④人如果处在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中,⑤会引发病理性改变。

消除噪声污染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综合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建筑设计优化、个人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来解决。当自然之声能够被更多人听到、感受到,我们不仅能收获更多来自大自然的治愈力,也能更深刻地意识到保护自然之声、守护自然之静的重要性。

18.文中第一段用“交响曲”比喻生物发出的声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以“虎啸”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说“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请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减少噪声。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不超过2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著名作家先后三次去华山,三次均半途而归。因为每次还未开始爬山,这位作家便被山脚下的美景吸引,拔不动脚了。他想:“山下都这么好,山上更是不知有多好了。”“如今不上山,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于是每次都止步于山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