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山西南部)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楚军虽夺取敖仓,却取而不守,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汉四年,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在隋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成语词典中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①秋收刚刚开始,一辆天蓝色的卡车摇摇摆摆地开到了金井。
车主是个中年汉子,高个儿,方脸,小眼睛,大嘴巴,面色红润,说起话来神采飞扬,一看就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车主开出浆果的收购价格后,从怀中掏出两沓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
金井的男人中,有个比女人采浆果还要灵巧的人,他就是王一五。王一五不爱种地,但他是个农民,不种也得去种,他下田时脸上就总是挂着霜。他有个儿子,十一岁了,可看上去只有七八岁那般大,瘦削枯黄得像棵秋天的狗尾巴草,人们都叫他“豆芽”。
别的男孩拎一篮土豆能一路疾行,豆芽提着半篮就趔趔趄趄、气喘吁吁了。王一五爱做小衣服,豆芽则喜欢用铅笔画画。他爱画花鸟虫鱼、房屋河流,②他从来不画人,说是世上的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
不秋收了而去采浆果,王一五和豆芽开心极了,他们第一天就采了半瓦盆的牙各答和一大茶缸的都柿,所以他们家拿到的钱最多。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
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③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苍苍婆”,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苍苍婆不像别的女人遭了难后终日以泪洗面、唉声叹气,她的头发全白了之后,她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跟着变得光明了,她爱说爱笑了,她的眼睛里,没有一点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大鲁二鲁收了一天的萝卜,趁着天还有微微的亮光,将它们一筐筐地下到菜窖里。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二鲁没有日历,所以他们常常错过一些节日,但春节是不会从他们眼皮底下溜掉的。他们过年不像别人家,他们永远都穿着旧衣裳,只不过晚上时包一顿饺子吃而已。当然,他们也会冻上两座冰灯,一左一右地摆在门口,让它们充当暗夜的一双眼睛。
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可是接下来的日子,竟一发而不可收,她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丢给她一张十元的钞票,让她买酒。
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吗?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儿,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④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人以高价收购浆果,使世代以种田为生的金井人误了秋收,只有大鲁二鲁觉得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B.遭过难的苍苍婆是位性情中人,她的眼睛湿润而明净,文中她拒绝收浆果人的钱财,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
C.文章在鲜活的生活图景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与思索。
D.一场大雪改变了金井人的命运,小说巧设悬念,使故事情节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叠词,语言生动形象,既写出了路途颠簸,也暗示着金井人的平静生活即将被打破。
B.句子②中“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借孩童的话语,隐晦地揭露出人性当中自私贪婪的一面。
C.句子③运用借喻的手法,表现出四季交替给大鲁二鲁的提示作用,也表现了他们按农时劳作的一贯传统。
D.句子④中“最美的镶嵌”,表面是指对浆果的镶嵌,实则饱含了对兄妹二人不忘本心、踏实能干等品格的赞美。
8.文章第二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分析画波浪线“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的句子效果,并阐明这句话如何可以成为“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瞿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讵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①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等相传皆为九州之外的国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世衰道A微B邪说C暴行D有作E臣弑其君者F有之G子弑其父者H有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文中指产生、兴起之意,与“舍瑟而作”中的“作”字意义相同。
B.三圣,文中具体指大禹、周公和孔子三人。
C.言,文中指用言论,“汶水西流”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右,古时以右为尊,文中之意与现在“无出其右”的“右”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褒善惩恶本应是天子的职责,而孔子是因为忧虑世道,故而作《春秋》以褒善惩恶。
B.孟子认为淫辞邪说生发于人的内心,最终能危害国事,即便圣人再现,也不会否定他的这一看法。
C.从材料二中孔子、墨子和杨子言论的交锋,可以看出他们各自取舍不同。百家争鸣的盛况从中可以窥见一二。
D.斧刀椎凿各有各的用处,材料二以此为例,证明是非对错并不是确定的,还要看其具体立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杨墨之道,但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
刘克庄①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作者因此诗被贬官。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区域。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点明正当早春,而“鸿归早”更隐含了作者对王师能如大雁一般,早日回归故土的期盼。
B.“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三句,诗人委托大雁带回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
C.词的下片,写战乱后国家的荒废与颓败之景,曾经的大好山河如今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
D.词的最后两句虚实结合,把地点、景象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画面雄奇苍凉,耐人寻味。
16.有人评价“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有“不言言之”之妙,请联系全词,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一句点出了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用“ ”一句批评赵国不能武力抗秦到底。
(2)《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 ”;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 ”一句便是明证。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或“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作“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垆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察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有删改)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横线处句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
B.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出国门,叫作发扬国光。
C.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D.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19.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汪曾祺写作追求“俗可耐”,请结合此评价,分析选段的语言风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为什么会导致气温变低呢?原来火山爆发时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儿”,①烟尘会裹挟着矿物粒子及颗粒物形成庞大的蘑菇云,②爆发的强度如果足够大,③蘑菇云便会瞬间穿透对流层,④进入相对稳定的平流层。⑤其中一部分颗粒物很快会随风雨降落到地面,⑥且另一部分以硫化物为主的物质在平流层中长期无法沉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迅速扩散,像遮阳伞一样反射太阳光,也被称为“阳伞效应”。
这些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波及之处多为阴雨天气。而水汽在向液态、固态水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正是因为太阳辐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在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有时这一效应会持续数年,便会形成“火山冬天”,进而引发所谓的“无夏之年”。
这种“阳伞效应”的降温作用能否帮助我们抵消全球变暖呢?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积极效益,靠火山爆发去解决全球变暖,不仅不靠谱,反而会适得其反。
2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对火山爆发可能引发“无夏之年”的说法颇为不解,请你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向他解释主要原因,表达清晰流畅,不超过8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一位外国博主在游览长城时拍摄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成为网络热词。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深入落地,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相关话题拍一个火一个。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China Travel”成为外国游客旅行新潮流,多个中国游“热词”火爆出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