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9-19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理论、研究方法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艺术史研究借鉴西方经验,引入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社会历史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受新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开始关注非传统的艺术领域,如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等,这种拓展使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例如,在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会更多地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女性心理学,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尝试解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显示出我国美术史研究发生的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内部艺术变化,如风格、样式、语言、技法,而是扩展外向型研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是选择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借鉴,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促使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对传统的艺术史观念和叙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总之,西方艺术史研究包括新艺术史研究,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域,激发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批判精神,使中国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摘编自张健美《浅谈现代艺术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二:

中国的艺术史(主要就美术层面而言)除了研究对象已延伸至更为广阔的视觉领域,新理论与新方法也不断被引入,以视觉、审美、风格为学科基础的传统艺术史研究,正在趋向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图像学等学科与艺术史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跨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跨学科虽然解决了某些难以单独从艺术角度解答的问题,但这种“合作研究”模式也出现了某种跨越界限进行重组和交叉的“急于求成”趋势——“跨”本身成为研究的目的,而非研究的手段。

艺术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其对艺术现象的深刻解析,因而艺术作品无疑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石和核心,它蕴含着艺术家的创造力、文化发展成果以及人类审美体验。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深刻理解并剖析艺术作品的“本体”。而如今,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汇,艺术史研究在“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倾向,就是研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多,而研究艺术品少。其实国外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跨学科研究削弱艺术本体研究的趋势,著名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多次指出,“当今的艺术史研究一切东西,但就是不讨论艺术本身”。

艺术史研究需要推陈出新,但这个“新”不是时髦的话语、前卫的观念、高新的技术,而是对艺术作品新的准确的诠释,是对艺术作品的新判断和新认知。只有真正理解和解析艺术作品的本体,才能更好地研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因此,艺术史研究者不应满足于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在学科交叉的同时,保持对艺术作品本体的洞察力。即使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要将其融入对艺术作品的深入解析中,使之为艺术史研究增光添彩,而非仅仅机械套用。

怎样避免机械套用?一方面,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其他传统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确立对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基础认知,充分理解它们在艺术作品研究方面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的整合中,研究者还需广泛涉猎新兴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水平。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如数字人文学、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有助于深度分析艺术作品。

(摘编自尚荣《艺术史研究要回归本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影响下,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等非传统的艺术领域进入了我国艺术史研究者的视野。

B.在我国现代艺术史研究中,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只是分析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是我国美术史研究出现的深刻变化之一。

C.一些艺术史研究的问题单独从艺术角度解答非常困难,但如果是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就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

D.艺术史研究和时髦的话语、前卫的观念、高新的技术无关,关键是套用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同时,做到学术交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社会历史学等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引入,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就不能研究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与社会等的关系。

B.艺术史的研究方法选择的是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而不再使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

C.作者间接引用贡布里希的观点,旨在论述国外艺术史研究中也出现了跨学科研究削弱本体研究的趋势,很有说服力。

D.避免跨学科的机械套用,需要研究者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认知能力,还需要借鉴数字人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视野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超越的维度”艺术展是一次关于艺术、时间和代际传承的探索。每件作品都是对传统和现代的重新解读,是不同时代艺术家对世界独特视角的展示。

B.邱振中的著作《书写性与图形生成》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能从他人不经意处深入艺术的底奥;论述深入作品的细节,可触可感。

C.“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旨在通过文艺复兴杰作与中国传统绘画两条线索,呈现不同文明间的艺术对话。

D.2022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推出全新修订的《中国艺术史》,对书法篆刻、女性艺术家以及当代艺术的研究成果有大量增补。

4.在当代,应如何做好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艺术史研究者对秦兵马俑的研究是通过跨界新技术研究艺术品本体的例证。请结合材料内容,解读下面的表格。(6分)

事件

时间

影响

学者将秦兵马俑的雕塑风格总结为“装饰写实风”,即基于秦人特殊审美风格所创造的一种雕塑创作手法,从写实的造型,过渡到几何性、主观性的有机形体,最后整合为具有装饰意味的形象。

20世纪70年代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造型风格分析上。

X光射线、超声波、三位图像等手段被应用在考古学上,再经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和技术还原,兵马俑原有彩绘形象被逐步修复并面世。

近年来

艺术史研究者通过修复技术、数字技术和化学材料研究成果等,可以研究秦王朝的美学气象、古代雕塑与彩绘结合艺术手法、传统雕塑着色艺术等许多问题,极大拓展了秦兵马俑的研究范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传彩笔

陈春成

叶书华是我们县的作家。他是我爸的老友,我叫他老叶叔叔。我和他儿子是初中同学。

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擅长写老式散文。

一个秋雨绵绵的周末下午,偶然间在他的博客里看到一篇他的小说,他好像从没写过小说,语言风格也大不一样。我把原文贴在这里:

我不记得谈话如何开始。我不记得我怎么来到了一个亭子下面,听着一个老人娓娓而谈。我正听得入迷,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梦。因为他引用了一句诗,这是我中学时写在课堂笔记背面的句子,连同那本子一并遗失了,不可能有人知道。

老人穿着略显破旧的灯芯绒夹克,微微秃顶,眼袋有点大。好像是他提议,我们来聊聊文学吧。他说,无论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果作者自己不满意,那么对他来说,这作品就是失败的。我点头同意,说“可以惊四座,不可适独坐”。他说,是的,反倒是作者越用心得意处,越不容易被人留意到。他说,我觉得像你写的“兴到闲拈笔,诗成懒示人”,这个状态就很好,介于“不示人”和“欲示人”之间,有个微妙的平衡。这时一缕奇异感让我寒毛直竖,这年少时的诗句我早已忘记。

意识到是梦后,周围的一切都暗下来,行将瓦解冰消。“如果...”老人的声音响起,又把我牵扯回来。他没来由地问:“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无论你生前或死后,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我问道:“你说的伟大,是那种孤芳自赏的意思吗?”

“不是,是绝对的伟大、宇宙意义上的伟大,伟大到任何人看到你的作品都会倾倒、折服、迷醉。但没有人会看到,这就像一个交换条件。”

我已到人生的中途写作三十个余年自认为天分并无多少但对文学的度成却少有人及。何况,这是个假设。我故作旷达地一笑,说:“当然了。为什么不愿意?”

他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物,缓缓地说:“这支笔是你的。拿好了。”我端详起来。这笔只略具一个笔的样子,一头钝一头尖,材质不明,却像有虹霓在里边流转不停,光色莫定,绚烂极了。亭子溶解在雾中,我醒来。

起床后,我走到书桌前,拿出昨夜的稿纸。才看了几行便已羞愧难当,我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杂质、裂痕和磨损之处。

经过一番修改后输入电脑,再发邮件给当地报刊的编辑。一小时后,他说,叶老师你是不是选错附件了,是空白的。不祥的预感在上空盘旋。我拿着稿纸去厨房找妻子。在递给她的一瞬间,我看到纸上的字尽数消失了,像莲叶上失踪的朝露。她问我干吗。我失魂落魄地走开,才走了几步,字迹又布满了稿纸。我猛然领悟了昨夜的梦境。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我不知这状态能持续多久,于是立即开始写新的,或者说旧时想写却没能够写出的文章。

头几年中,练习越多,我的笔力提升得越是惊人。我能精确地形容出草叶的脉络、流水的纹理、夜半林中的声响……没多久,我就厌倦了描摹现实。让我倾心的自然景观差不多写尽了,故乡和回忆都已拓印在纸上。情怀得到满足后,技巧上的野心就骚动起来。我先是试着写了一秒钟。蜻蜓与水面将触未触,一截灰烬刚要脱离香烟,子弹紧贴着一个人的胸膛……我试图立足于有限的时间里,用文字笼络住无穷的空间。

这几年里,一个我在纸上勇猛精进,另一个我在现实中却耐着诸般苦恼。首先,我变得太过敏锐,任何感触在我这都像洞穴中的呼喊,无端被放大数倍。另外是构思时的浑浑噩噩、文章写成后的自鸣得意,虽这两者我写作多年来已习惯,但人间文字和天仙辞句终究不同,反应强了数倍,我花了不少时间来适应,日常举止仍不免有些古怪。

自从那场梦后,我不再有作品示人。有一天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我恍然大悟,第一次明白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江淹曾在梦中得到一支彩笔,从此文采俊发,后又在梦中将笔交还,此后再无佳作,世称才尽。

动了这念头之后,我又开始做关于那支笔的怪梦。梦中我怀揣着彩笔,飘荡在夜空中,像幽灵一样,俯瞰人间的屋顶。我寻找那些手指间有光的人,穿进那个人的梦里。我挨个问他们当初那老人问过我的问题。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后来我遇到一个少女。她戴着圆形眼镜,五官看起来很温婉,但眉眼间有一点执拗。“如果你可以……”我熟练地问出来。“嗯,我愿意。”她有点怯怯地说。这回答来得猝不及防。像特工对上了暗号,齿轮合上了齿轮,我似乎听到黑暗中咔嗒一响,有什么开始运转起来。我把笔给了她,不舍又释然。

醒来后,我打开即将完成的起笔很久的组诗。笔记本上,一字也无。我只是动了不想要笔的念头,并没有决意要舍弃,却已在梦中诚实地交了出去。仿佛那笔容不得一丝不虔诚。我试图回忆那些诗句,脑中空空荡荡。当时那种通灵般的笔力荡然无存,我忍耐着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我不再写作,甚至也不再阅读了,我知道真正伟大的文字都存放在我们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古往今来都如此。我对不从事写作的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曾经拥有,正拥有,或将要拥有那支笔,在无人知道的地方书写各自的杰作。因此那支笔无处不在。它正在某个人的梦里发光从一个人的梦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梦里。人会死文明也可能覆灭唯独它是永生的。

我并非一无所获,我还有这些年用过的笔记本,一抽屉,一书架都是。打开来,全是空白的。但我知道,当本子闭合时隔绝开所有目光那些字句会重新现。黑暗中,它们自願自地。我把本子放在枕下,临睡前摩挲一番,枕着我几乎就要拥有的整个宇宙,然后坠入日常的、琐碎的梦中。

老叶叔叔的这篇文章发表于2011年11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年左右。偶然的机会,我找到老叶叔的儿子聊到了这篇小说他说,是?他还会写小说?我以为他只会写那种老套的散文。又说道,其实我爸去世前好几年,脑子就有点不太清楚了,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说在写一个厉害的东西,我偷偷翻了他的本子,却全是空白;后来他好像突然好了,不闷在房里;谁想到心脏有毛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叶书华的博客中发现了一篇与他此前写作体裁和风格迥异的小说,这部小说似乎构筑了他的一个梦境,却又无比真实。

B.老人认为即便作者对作者本人的作品不满意,但只要他的作品受读者追捧,对该作者来说这些作品就算是成功的,叶书华赞同这一观点。

C.受到“点化”后的叶书华再看昨夜写的文章,粗陋到无法忍受,就将文章重新修改后再发给出版社,对方收到的却是空白邮件。

D.叶书华在梦中把“传彩笔”给了少女之后就不再写作,这一情节和文末叶书华儿子对他父亲“他好像突然好了”的回忆片段相呼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一种写意的方式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对人物进行描写,人物性格没有明显的轨迹脉络,形象显得有些模糊。

B.小说中有些情节具有虚幻色彩,如传彩笔的传递要举行一系列如宗教祭祀般的仪式,通灵的力量才能够发生转移。

C.小说中的神笔按叶书华的讲述仅出现在他的梦中,叶书华从获得传彩笔到舍弃传彩笔,皆因梦而起,因梦而散。

D.《传彩笔》汲取了中国古代传说的一些叙事资源,将现实与神话相融合,来表达人类的某种孤绝和虚无的存在境遇。

8.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和使用效果。(4分)

 

9.作者以“传彩笔”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仇守义之臣,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瓒乃纵遣畴。

畴得北归,率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虞乃备礼A请与B相见C大悦之D遂署EF从事G具其H车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指希望,与“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中“期”的意思不同。

B.间,指从小路,与“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中“间”的意思不同。

C.诚,指如果,与“诚不得已”(《六国论》)中“诚”的意思相同。

D.举,指全,与“举家庆贺”(《促织》)中“举”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州牧刘虞想找不辱使命的壮士出使,以表达他效忠朝廷的节操,下属全都推举了田畴。

B.田畴没有接受三公官府的征召,希望回去为刘虞做事,最终因刘虞被杀而未能如愿。

C.田畴所管辖的聚居地路不拾遗,只是因为他为归附他的百姓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礼仪。

D.田畴因献计之功被封侯赐地,他坚决谢绝;而太祖了解他的心志,并没有强迫他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4分)

 

(2)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4分)

 

14.田畴去拜谒刘虞墓后受到公孙瓒的责问,田畴回复公孙瓒的话有哪几层意思?(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读书

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作者初任隆兴通判时,孤寂无侣,郁郁寡欢,公务之余肆力读书。②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独喜”句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皮诗首联用设问交代家中积书满架,尾联用借代的手法,照应标题,表明诗人志趣所在。

B.皮诗颔联运用简笔勾勒,写诗人在书房晨读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读书的宁静和喜悦之情。

C.陆游早年就胸怀报国壮志,陆诗首联称自己为“腐儒”与“叹无奇”,含有老来与世浮沉之慨。

D.陆诗颈联运用叠音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树叶的摇落声和重复敲打的更鼓声,情景逼真。

16.这两首诗都是谈读书,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强来到草原策马奔驰,十分喜悦,眼前的景象让他想起荀子在《劝学》中所提到的关于骏马与坚持的句子“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                                    ”的“用人纳谏”的观点与《论语》中所说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相一致。

(3)中国古代文人常用扁舟来寄托各类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又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浪漫的焰火艺术。一般认为,用于燃放焰火的烟花起源于唐代,从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而后传承至今。文献里有很多关于焰火的记载,这些内容与科学探索、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印证了焰火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点燃的烟花,经由化学反应在空中绽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富有仪式感的美,文人墨客一旦为之抒怀,怎能不留下许多名篇佳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中寥寥数字,就借焰火渲染出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如今借助数字技术,焰火表演可以实现各种艺术创意。数字技术帮助设计师进行燃放控制和燃放编程,使焰火成为时间和空间的艺术。(1)从艺术角度来说,(2)不仅焰火设计是为了烘托热闹氛围,(3)更是以焰火为媒介,(4)传扬艺术观念和时代气息。(5)焰火设计为何如此打动人心?(6)我想,这归功于其调动情绪的艺术特质的原因。每一颗烟花都有自己的能量和生命力,点燃后,光、色、声、烟布满夜空,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有听觉上的震撼力。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鲸轻而易举地就超过了海轮,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B.我常常问李小林:“你爸爸好吗?最近除了治病,还想些什么?你有没有可能记录一点什么?”

C.这五个人像五个等待论文答辩的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台上,观众则像答辩中的导师一样,可以尽情“开火”。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黄昏时到附近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银杏属于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是银杏纲植物现代残存的唯一的树种。银杏属植物①          ,最早的化石可以追溯到1.7亿年前。在约1.2亿年前,无柄银杏出现,此后银杏的形态特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现生银杏形态(   A   )。银杏属植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目前可能的野生银杏种群仅见于我国个别区域。所以,对照“活化石”植物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银杏的确可以称作“活化石”植物。、

“活化石”植物       ②       。相比化石,“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许多“活化石”植物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可能仅存在于“活化石”植物中,“活化石”植物一旦灭绝,这些化合物可能难以再次获得。

与其他植物相比,“活化石”植物的野生植株数量非常少,且因分布于一个或者多个狭小区域,野外灭绝的风险更高。它们的形态特征长期稳定、遗传多样性低,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较低,特别是不少“活化石”植物在自然种群更新上存在障碍,     ③     。所以,保护“活化石”植物(   B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的两句中都有“一旦”一词,说说二者在用法和表意上的不同。(3分)(1)这样富有仪式感的美,文人墨客一旦为之抒怀,怎能不留下许多名篇佳句?

 

(2)“活化石”植物一旦灭绝,这些化合物可能难以再次获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常常喜欢按照前人的经验去行事,认为这样成功的概率更大。但也有人认为这会束缚自己的思维,难以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