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广西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9-08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既展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共同价值,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更加立体地阐释好中国价值的丰富内涵。和平、发展、公平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不同文明相互对话的重要基础。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华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助力消除文化隔阂,为世界读懂中国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看到,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国情条件等千差万别,不同文化又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价值。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使文明交流互鉴更有必要、更有意义、更有动力。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善于讲好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挖掘和传播中华文化对于解决人类问题的有益启迪、独特贡献。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资源。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要向世界大力传播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新时代,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创新成果。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推动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走出去。

文化的精髓在于其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核。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同时要认识到,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文化形式。汉字书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符号,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内核。我们要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不断丰富形式,以更富柔性、更有温度的文化载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特别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产品、中国品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我们要善于利用中国产品、中国品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比如,在产品创意、外观设计、形象塑造等方面积极展现中华文化,使中国产品、中国品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生机活力的载体,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触达能力。

(摘编自潘晨婧《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关于治国理政的丰富思想理念和科学思维方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提供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实践:既有郡县制等制度形式,也有言谏监察等治理探索,还有大同理想等思想理念。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等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历史土壤和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这正是其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彰显巨大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对今天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政在养民”等民本思想滋养人民至上的理念,运用“革故鼎新”等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天人合一”等观念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天下为公”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注重将中华民族积累的宝贵思想智慧融入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使传统治理思想绽放时代风采,进一步筑牢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要进一步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继续丰富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丰富养分。

我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许多富有哲理、具有超越时空价值的思维方法。比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前瞻思维,启示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观点,启示我们要以辩证思维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启示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我们要继承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将其运用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各领域,拓宽思维视野,丰富思维方式,使各方面工作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体现时代要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摘编自张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共同价值,可助力消除文化隔阂,实现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对话。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资源。

C.如果想要发挥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作用,就必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对其进行转化、发展。

D.中国产品、中国品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中华文化能借此更好地走向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可以在产品的创意、外观设计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展现中华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触达能力。

B.中华民族在国家制度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实践,是我国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的根本原因。

C.地理环境、国情条件等的不同,使得各个国家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有一定差别。

D.我国古代先贤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于他们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

3.下列关于材料论证和观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涉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论证的观点不同。

B.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论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C.材料一中多次运用“同时要看到”等句式,使论述条理更清晰。

D.材料二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得论述深刻透彻,观点富有说服力。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论证方法上的异同点。(4分)

5.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盛开的盐花

张风奇

“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见玉雕般晶莹剔透的盐花,是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工务段察尔汗线路车间。一排再普通不过的平房里,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天然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可谓鬼斧神工,令人赞叹。

这些神奇的盐花生长于察尔汗盐湖,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我信步湖上,见脚下就盛开着大片的盐花。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出霓虹般的绚丽色彩。我环顾四周,举目遥望,只见湖天一色,不禁惊叹于这面“天空之镜”上倒映着如此浩瀚的美景。车间马主任告诉我,这里以“万丈盐桥”之名著称。盐湖上厚十五至十八米的盐盖构成了天然盐桥,全长超过三十公里。而这段青藏铁路,就铺设在盐湖之上。那一刻,我受到了强烈震撼。我不曾想到,在列车飞奔的滚滚车轮之下,是不惧艰难的建设者深入盐湖,奋力打下五万七千根支撑的挤密沙桩……

察尔汗线路车间有九十一名职工,管辖着青藏铁路一百一十八公里线路。“万丈盐桥”就包括在其中,由车间下属的达布逊线路工区负责日常检修养护。工区在十三公里外,那里处于察尔汗盐湖腹地,是自然环境更严酷的地段。乘汽车一路颠簸到达工区,放眼皆是空旷,白茫茫的盐湖上不生长任何植物。这里被称作“生命禁区”。当年铁道兵留下的家当有三排平房、一个菜窖和一个水窖,工友们重新整修一番继续使用。地下都是盐卤水,不能做日常用水。粮、菜、水等生活必需品,都要由格尔木运送过来。一周送一次,蔬菜码放在菜窖里,淡水储存在水窖中。在这里能吃上新鲜菜,洗上个热水澡,就像是过年。

工区任工长说,生活上的艰苦都不算艰苦,工作的艰难才是艰难。达布逊线路工区守护的这段铁路,冬天是冻土地带,夏天会翻浆冒泥,春秋有沙尘暴。而最不好对付的,还是盐湖。“万丈盐桥”上有二十公里铁路,路基上大大小小的溶洞不计其数。盐碱凌厉的侵蚀无孔不入,不时改变着线路及设备的几何尺寸。工人们说最怕下暴雨,肆虐的雨水容易形成大的溶洞,会使盐桥融化塌陷,严重威胁铁路运行安全。

在盐湖上检修维护铁路,都是些硬碰硬、实打实的活儿。比如养护铁路抡大镐捣固,一个枕木头上要砸十八下镐,接头处砸二十二下镐,男女职工每天分别要完成一百一十个和八十个枕木的工作量,干起来繁重而枯燥,手掌上先起血泡后生茧。暴雨过后盐湖湖水泛滥,平时坚硬的盐壳子就像沼泽一样,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膝盖。这个时候,要抢修铁路,把十六组道岔挪个位置再架好,谈何容易。那既是粗活儿也是细活儿,既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儿。要跳进盐湖里测量、定位、定桩,必须穿越三股道;还要打围堰,抽盐卤水,需用大量的片石填垫地基;要一鼓作气,二十四小时不停工,争取抢修时间;要等太阳照射三天,把盐湖水晒硬了,硬成了盐壳子,再铺上鹅卵石、沙子、黏土碾压加固,然后平铺上水泥、道砟……反复多层工序之后,再铺设钢轨。这样一通干下来,一周的时间,一人能穿坏三双胶靴,手上全是血口子……但这些大伙儿都习以为常。他们说最爱听的歌就是《天路》,每当歌声与这壮美的青藏铁路联系在一起,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苦呀累呀都不在话下。

我想,这青藏铁路一路延伸出的是伴随海拔不断升高的精神高地啊。在海拔两千六百七十米的察尔汗盐湖,就有这样一段不同凡响的铁路,有这样一群平凡而高尚的人。他们就像赴汤蹈火的勇士,奋不顾身,敢于担当,令人敬佩。他们置身于盐湖上,不觉苦涩,任劳任怨,乐观向上,令人感慨。他们还喜欢读书看报、钻研业务,爱好书法、绘画、音乐、刺绣、篮球……工作生活充实。大家欣喜地对我说,随着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现在技术更新,设备也更新,工作效率提高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企业文化丰富了,生活条件也好多了。譬如新线路升级,以桥代路,不用担心风沙掩路要去清沙了。譬如有了捣固机,不用抡大镐了。譬如工区盖了三层小楼,虽然受客观环境所限,没有下水道,怕冲出溶洞引起塌陷,但居住条件毕竟是改善了。这些年,他们的团队还增添了新活力,陆续招来了大学毕业生。他们还从格尔木运来了土,建起了蔬菜大棚,吃上了自己种的新鲜菜,还饲养了鸡、鹅等家禽……他们以路为家,坚守在这个鸟儿都无枝可栖的地方,安居乐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又到隆冬时节,察尔汗盐湖上一片银白。穷极视野,除了盐碱还是盐碱。人的嗅觉器官是咸涩的,腾起的雾是咸涩的,连过路的风都是咸涩的。年复一年,飘雪凝霜,养护铁路的工人,眉毛、胡须上都挂着盐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见的盐花。察尔汗盐湖上盛开的盐花,仿佛也是拟人化的,犹如这铁路人绽放的青春,纯洁美丽,永不枯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盐花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如玉雕般晶莹剔透,形态各异,令人赞叹。

B.铺设在盐湖上的青藏铁路,下面由五万七千根挤密沙桩支撑着,建造异常艰难。

C.达布逊线路工区处于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察尔汗盐湖腹地,工友们的生活艰苦。

D.在察尔汗盐湖上检修维护铁路的活儿繁重而枯燥,都是硬碰硬、实打实的粗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盐花的晶莹剔透和造型各异。

B.文章通过对铁路工人群体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敢于担当、任劳任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C.文章运用侧面描写,仅通过他人叙说,就写出盐湖工区铁路工人生活和工作的艰辛。

D.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密,开头结尾互相呼应,同时又照应了标题,颇见作者匠心。

8.文章标题“盛开的盐花”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9.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有删改)

材料二:

文帝且崩戒景帝曰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则文帝未尝须臾忘制吴[注]也。故几杖之赐,欲以销其雄心而待其自敝,非玩也。柔而不陷于弱,本立焉耳。晁错者,焉知此!迫而无以应,则请上自将而身居守,有亚夫之可恃而不知任也,身之不保,宜矣哉!故柔而玩、竞而不知自强之术,两者异出而同归于败。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吴,指汉初的诸侯国吴国。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的发动者。国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文帝且崩AB景帝CD即有缓EF周亚夫G可任H将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名词用作动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面”用法相同。

B.之,到、往,与《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的“之”意思相同。

C.且,将要,与《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的“且”用法不同。

D.出,出处、来源,与《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后元六年,汉文帝任命了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分别把守不同地域,都是为了在边境上防备匈奴入侵。

B.汉文帝亲自到边疆犒劳军队,但是在霸上、棘门的军营的经历和在周亚夫的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迥然不同,这也是汉文帝大受感动的原因。

C.汉文帝虽然曾经封赐几案和拐杖给吴国,想假借这种尊老的做法麻痹对手,消磨掉对手的雄心壮志,但实际上始终惦记着要怎样对付吴国。

D.汉文帝认为,力量柔与力量弱并不是一回事,一味柔弱和与强敌争强都是会失败的,晁错因为不懂得这些道理,所以他才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4分)

2)有亚夫之可恃而不知任也,身之不保,宜矣哉!(4分)

14.王夫之认为周亚夫是“可恃”之人,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邓监簿南归

王安石

不见骊塘路,茫然四十春。

长为异乡客,每忆故时人。

水阅公三世,云浮我一身。

濠梁送归处,握手但悲辛。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其时王安石经历过两度罢相的宦海浮沉,退居金陵,不再过问政事。老友邓监簿自临川老家来探望他,分别后,他写下了这首五律。②骊塘,诗人的家乡地名。③该句化用佛陀与波斯匿王的对话。大意是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记忆中的恒河始终不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不见归乡之路起笔,从而自然引入诗人对过往人生经历的回忆。

B.“茫然”既写出了诗人人生的困厄不堪,也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切体现。

C.五、六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自身漂泊异乡,没有根基和归属感。

D.尾联描写送别场景,照应题目,“握手”细节凸显诗人内心酸楚之感。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中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尤为精到。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咏雪名句更是千古传诵,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季节轮转,冬去春来。若用乡村漫步的方式来观察春天,能感受到别样的美好。乡村漫步衍生自城市漫步。在城市漫步时,人们表面上风轻云淡,实则在深度丈量城市的细节、生活的肌理、历史的    ①    。乡村漫步也有同样的文化趣味,可以让人领略别样风景,不过是将视角从城市转向了乡村,因而和一般的乡村旅游有所区别。

当乡村漫步遇上热气腾腾的节日,可谓“妙哉”。在乡村漫步时扑下身子、留心观察,就算在熟悉的家乡,往往也能“温故而知新”。自在松弛的状态叠加浓浓的烟火气,构成了独特又鲜活的生活景致,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

乡村漫步的路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回到家乡,主动融入乡土乡俗,内心便能获得更强的    ②    ,暂时摆脱紧张、忙碌的焦灼。在独特的方言中,感受村民生活哲学的一鳞半爪;去赶大集、凑热闹,领略这片土地的“风物人间”;在原汁原味的习俗中,发现大同中的小异,获得更多地方性知识……从故土中汲取的力量,总能治愈那些难以名状的不安,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

19.请从词语使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很多人看东西的时候,总觉得眼前有黑影飘,    A    ?这很可能是眼底视网膜的问题,或者是玻璃体出了问题,还可能是黄斑病变。

玻璃体就是眼睛中心的胶冻样物质。人在年轻时,它是一个半固态的形态。    B    ,它会逐渐出现液化,像水一样会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出现浑浊的现象,像一盆水里有漂浮物。当眼睛动一动时,它也跟着飘,但眼底没有问题的话,一般不用担心。不过,    C    ,视网膜上也会伴随出现一些裂孔或者变性区。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专家建议前往医院进行散瞳检查,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视物变形,①大概率是黄斑出了问题。②黄斑并非不是眼底出现了新的病变,也不是长了一个斑,③它是眼底一个部位的名称。④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⑤前面有两个镜头——角膜和晶状体,⑥光线进入眼内聚焦才能成像,⑦焦点位置就是黄斑。⑧这个部位非常敏感。⑨如果这个部位出现问题,聚焦时焦点不清晰了,⑩看东西就会变形甚至模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玻璃体病变的现象。(3分)

22.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丰子恺说:“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西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