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9-03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面对花卉的生长与凋零,宝玉总有对女性命运的颇多思考和感叹。

第二十七回,黛玉在山坡葬花的行为及其哀叹,触动了宝玉对女性命运的整体思考。第五十八回,写病后初愈的宝玉,在园中看到杏树花落叶稠,不由得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已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由此,他想到邢岫烟已经定婚,从此“又少了一个好女儿”,想到杏树子落枝空,进而想到邢岫烟会红颜枯槁,不免陷入无限感伤。在这里,自然花卉的生长规律,与女性命运构成一种平行对照关系,让宝玉看到了女性命运的浓缩,这是人和花卉受制于同样自然规律的必然认识。尽管认识这种规律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常常会在意识中屏蔽类似的感受,而宝玉却常常让自己的感觉世界充分打开,并自觉展开联想,显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说也借花卉传递和取舍,写出了宝玉与女性的情感维系,折射了宝玉与女性的品性特质。

第五十回,写诗社在雪天联句,宝玉不善于此。李纨就责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讨要红梅。众人都赞这样的责罚高雅有趣,而宝玉也是欣然前往。但耐人寻味的是,雪里红梅带来的彻骨寒与扑鼻香的感受张力,其实也贯通了李纨和妙玉的为人习性。妙玉出家为尼和李纨居家守寡,应该都是清心寡欲的。李纨抽取的花签是一枝老梅,也对此有所暗示。但李纨直言讨厌妙玉之为人,却又喜欢她庵里的红梅,这正是分层描写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处。第五十二回,薛宝钗送一盆水仙花到潇湘馆,林黛玉转赠给宝玉,说不是不喜欢,而是屋子终日煎药,怕花香和药香串味。宝玉却求之不得,说屋子里花香药香各种香都要有。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

比较特殊的是,小说写花卉,写出了   ①  

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香菱和荁官玩斗草游戏,香菱拿出的是夫妻蕙,荳官拿不出对应的草,于是就笑话她思念出门很久的丈夫薛蟠,所以才编造夫妻蕙这样的名称。两人打闹起来,还弄脏了新的石榴裙。恰好贾宝玉也来玩斗草,他拿出并蒂莲,与香菱的夫妻蕙正好配对。接下来,宝玉让袭人把自己的新石榴裙换给香菱,又拉着香菱的手把夫妻蕙、并蒂莲埋在泥坑,其实是在各自的心里埋了一个秘密,也是把一种无法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关系藏到了心里。

有时候,小说也借助写花,写出了   ②  

第二十五回写宝玉无意看到小丫鬟小红,对其产生好感。清早起来顾不得梳洗,就寻找她,但碍于院内大丫鬟的情面,不便明目张胆去找。所以,他借着欣赏院里的海棠花,让目光隔着花丛来悄悄四顾,看到远处有女子像小红,隔着花看不真切,只得转过一步再来看。脂评曾从视觉画面效果,引用了“隔花人远天涯近”的诗句来对比欣赏。而从心理角度看,花既是宝玉找人的借口,又成为他看人的障碍。小说借助人与花所处

的空间位置,来折射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是更复杂、更值得注意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渐渐被家族的衰败和人物的悲剧气氛所笼罩,贾宝玉在晴雯死亡后,以几乎绝望的笔调写出《芙蓉女儿诔》。这篇抒发宝玉哀思和无奈的绝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小说有关贾宝玉和花卉结缘书写的终结。

(节选自詹丹《<红楼梦>中的“因花写人”》)

材料二:

迎春无才无能无力,上不得贾府管理层的疼爱,下不得贾府仆人的尊重,于是顶着贵族小姐的名号却被买卖一样的嫁给了无情无义、禽兽不如的孙绍祖,最终落得一个“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下场。而迎春花也正是这样,虽性耐寒,但花开于春先,春初已落,最为不耐东风。故姜祺《红楼梦诗》云:“紫菱州畔水云空,感应空传不语中。开谱群芳数开落,此花最不耐东风。”迎春在看似世外桃源的大观园,受到的却是世情冷落的摧残。比之元春,迎春没有元春的显贵,虽是繁华一瞬,但亦有荣焉;比之探春,迎春没有探春的果敢,虽不免远嫁,但终究受人敬重;比之惜春,迎春没有惜春的明了,虽常伴古佛,心自平静。四春之中,迎春之名,花名之喻,未得春光、未分春光,徒有其名。就像宋代刘敞的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且迎春花还有一别名,为“金腰带”。宋人赵师侠《清平乐》:“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丐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就是用“金腰带”指迎春花。且迎春的命运也如迎春花的别名“金腰带”一样,只能系在裤腰带上,以抵押性质的婚姻嫁给孙绍祖。而孙绍祖偏偏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作为大观园最早出阁的女儿——迎春花,可怜的迎春结局迎来的不是明媚的春风,而是迎春花式的过早夭亡。

(节选自刘霜《<红楼梦>“以花喻人”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性命运与花卉一样,都受制于自然规律,一般人常会屏蔽这种相似性,而贾宝玉则会对此产生感慨。

B.曹雪芹通过红梅,表现出理应清心寡欲的李纨性格里面依然有好恶分明的部分,这体现了人性的微妙。

C.黛玉怕花香串味,知道宝玉喜欢齐全,因此将水仙花转送给他,这体现了两人不同的趣味和处世风格。

D.迎春没有元春的显贵,没有探春的果敢,也没有惜春的明了。迎春的命运也如迎春花一样的过早夭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宝玉借赏花看小红,花是他找人的借口,但又成为他看人的障碍,这是心理角度上的“隔花人远天涯近”。

B.材料一中,晴雯之死是小说悲剧气氛的情节体现,而《芙蓉女儿诔》可视作是小说有关贾宝玉和花卉结缘书写的终结。

C.材料二中,迎春无才无能无力,嫁给孙绍祖后被折磨致死的命运,与迎春花不耐东风、最早凋零的特点非常相似。

D.材料二中,无论是姜祺的《红楼梦诗》,还是赵师侠的《清平乐》,都论证了《红楼梦》“以花喻人”的写作特色。

3.下列回目中的相关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因花写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B.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C.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D.憨湘云醉眠芍药絪

4.请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一画横线处内容填写完整,每处不超过25个字。(4分)

5.《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宝玉得知迎春订亲后,十分伤心,吟诵了一首诗: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以花喻人”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李陵

中岛敦(日)

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前,恰好是一年前,汉朝中郎将苏武被匈奴拘留在胡地。

单于以死威胁他投降,苏武宁死不降。单于派近臣卫律去,热心地向苏武劝降,结果卫律遭苏武怒骂一通,羞惭满面,再也撒手不管了。之后苏武被囚禁在地窖,餐毛饮雪,之后流放到北海要公羊产乳方许回归。

总之,李陵郁郁不乐地终于下了决心余生不得不埋葬在胡地之时,苏武已经独自一人北海放羊很久了。

苏武是李陵二十年的老友了,一度两人同为侍中,同食同宿。李陵万没想到自己竟也投降了匈奴,自那以后,李陵已没有了和苏武再会的念头。苏武被迁送到遥远的北方,两人用不着见面,毋宁说反倒让李陵心底舒了口气。尤其自己在一家老小被灭族后已断了重回汉廷的念头,那就更不想当面碰上这位持节牧羊的汉使了。

狐鹿姑单于继位数年后,记起了这位汉使,于是找来李陵,让他去查明苏武的生死下落,如果还活着的话,再试一次劝其降伏。李陵无可推托,领命北行。

溯姑且水北行,自汇流处再往西北,穿过森林地带,沿着随处裸陈着积雪的河岸跋涉数日后,隔着森林和荒原,终于能远远望到北海湛蓝的湖水了①。向导把李陵一行引向一间破旧的小木屋。住在小木屋中的人被人声惊动,持弓箭拱身出屋。李陵好不容易才从这个头上披着兽皮,胡须满腮,象熊一样野人的面容里,唤回旧友移中厩监苏子卿的记忆,而对方认出这个胡服打扮的高官就是过去的骑都尉李少卿,花了更多的时间,因为,苏武根本就不知道李陵早已成为匈奴的高官。

久别相逢的感动,一瞬间压倒了李陵内心一直害怕与苏武见面的那点隐私的想法。两人初见都不知说什么好。

自己是如何穿上这身匈奴官服的经过,说来确实难以启齿。李陵只平实地说了事情的经过,一点都没有夹进为自己的辩解。苏武也平平淡淡地说了他这些年来的生活,他的处境看来很凄惨,渐渐沦落到要从冰冻的土地中挖野鼠充饥的地步了。

李陵感到奇怪的是:这个人抱什么人生目标而生存呢?到现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荣归汉庭吗?听苏武的口风,时至今日他对此已完全不抱希望了。既然如此,又何必要一日日苦忍这样凄惨的岁月?若肯降服单于,定获重用,这自不待言。但李陵也知道,苏武若会这样做就不是苏武了。

李陵真正奇怪的是:为何苏武不早早自求一死了断?李陵无法自我了断这种毫无希望的残生,是因为不知不觉中已在胡地里扎下了根,被种种情仇责任名分所束缚,再说就算自求一死,也已经混不上什么好名声了。但苏武不同,他在这里并没有任何拖累。从对汉室的忠诚来说,永无终止地持着汉朝节旄在旷野里忍饥挨饿,与烧掉节旄实时自刎相比,两者之间想来也没有多大差别。

李陵回想起苏武年轻时的固执——那种近乎滑稽的强充好汉态度。单于以豪华为诱饵试图钓上极度困窘中的苏武,也许在苏武看来,被诱饵轻易钓上固然不堪,便是不堪苦难而自杀,也是对单于的一种失败吧。然而,李陵并不觉得苏武这种和命运斗气似的态度有什么滑稽可笑之处。面对无法想象的困苦、贫乏、酷寒、孤独,能够淡然地一笑置之活下去,如果说这是斗气,那这种斗气绝对不能不说是壮绝人寰的斗气。过去多少被视为幼稚的苏武那种强充好汉的性格,已成长为一种伟大的风骨气节,李陵为之惊叹了。

何况,此人并不指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传回汉廷,既没有指望有朝一日还能被迎归汉廷,甚至也根本不指望会有人把自己在这样不毛之地艰苦奋战的情形说出去。自己的事迹完全不为世人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就是这样。李陵过去一度计划伺机袭取老单于的首级,然而,他又担心就算割下了单于的首级,万一之后自己不能带着首级成功逃出匈奴的追捕,那也是白搭,汉家朝廷也不会知道自己立下这样的大功,患得患失中,最终也没找到实施计划的机会。面对根本不在乎世人是否知道自己所为的苏武,李陵不竟冷汗涔涔在背。

最初的激动过去两三天后,渐渐有块东西梗塞在李陵的胸臆间,难以消散。李陵意识到,面对苏武在森林荒野水洼的沉默中熬炼而成的严峻气节,不能不感到迄今用来为自己辩白的那些私人苦恼是如此不值一提。而且,不知怎的,一天天越来越开始感到,苏武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有一种类似富裕者对待贫瘠者的成分——一种出于优越感而对对方施以宽容、怜悯的态度②,这种态度令披裹着豪奢貂裘大衣的匈奴右校王李陵最为心怯。

驻留十日后,李陵和旧友告别,悄然南归。李陵最终也没有按单于的嘱咐尝试开口劝降。

苏武在北海待了十九年后,在偶然的机会下才得以归汉。临行前,李陵置酒为苏武送别。告别之际,李陵想说的话很多,但说到底,无非也就是降胡时自己的心本来是怎么想的,所想做的事还没做,自己现在已归国无路了,如此而已。到今天再说这些太蠢了。结果,他只是在酒宴到酒酣脸热时,忍不住起身且舞且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与李陵诀别后,回到了汉地。此时距离出使已经过了十九年。李陵留在了匈奴,至死未归。上述这些,已经是昭帝时的事了。至于无意间操纵二人命运的武帝,早已去世多年了。

(韩冰、孙志勇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苏武被匈奴拘留在胡地多年后,李陵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决定余生留在胡地。

B.家人被灭族,李陵只能断了重回汉廷的念头,更不愿与誓死不降的好友苏武相见。

C.李陵被迫投降后,也曾计划伺机袭取单于首级,却又因自己的患得患失贻误时机。

D.在给苏武送行时,李陵倾诉自己的苦衷,并在酒酣之时忍不住且歌且舞,自伤身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①处对苏武居住环境的描写,用“积雪”“湛蓝湖水”来象征苏武坚贞的风骨气节。

B.文中画线②处,通过“富裕者对待贫瘠者的态度”类比,表现苏武对李陵这一投降者的怜悯。

C.文章结尾,作者以旁白口吻交代了故事结局,笔调克制,貌似平淡却让读者感受历史沧桑之感。

D.文章叙事视角多变,在李陵和苏武两人之间不断切换,从而表现两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加点处“平实”“平平淡淡”的表达效果。(4分)

9.在课文《苏武传》中,李陵从多个角度想方设法劝降苏武,但在本文中李陵却始终没有开口劝降,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节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已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少卿视仆A于妻子B何如哉C且勇者D不必死节E怯夫慕义F何处G不勉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以⋯⋯为准则,意动用法,与《礼运》“不独亲其亲”中的第一个“亲”的用法不相同。

B.妻子,现代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与本文中“妻子”意思不相同。

C.“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中的“于”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的“于”意思不相同。

D.“草创未就”的“就”和《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的“就”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当皇帝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时,司马迁被滞留在周南,无法参加,非常愤懑。

B.材料一中,司马迁的父亲认为相较于孝养双亲,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才是最大的孝道。

C.材料二中,司马迁举古代圣贤受辱而崛起的事例,表明自己隐忍苟活、忍辱负重的原因。

D.材料二中,司马迁对任安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完成《史记》的坚定信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4分)

2)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4分)

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坚持创作《史记》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游西湖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①湖:指颍州西湖。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苏辙为避祸,退隐颍州即颍昌府,在今河南许昌。②闾阎(lǘyán):街坊的门,这里指街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因避祸闭门十年不出,一朝重游湖上,恍如梦境,有种不真实之感。

B.颔联诗人出游途中忽见“鱼鸟”,顿感内心惊惶,可见其居家避祸的小心翼翼。

C.颈联诗人感慨时过境迁,同伴离散,无人共饮,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D.全诗以“闭门”“梦回”起笔,以“闭门”“梦来”结束,结构完整,构思精巧。

16.同为“归去”,本诗尾联中的“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归去”相比,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写了诗人暮色中沉郁苦闷的心情。

2)小李同学暑期旅游时参观了潮阳双忠圣王庙,得知双忠公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张巡与许远,不禁想到《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的“____________”。

3)长安是历代诗词中的常见吟咏对象和抒情意象,撩动古人的心弦,比如“______”或“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设,如今泛指人的社会形象。人设要有辨识度,就要有特点、够突出。可以侧重性格特点,诸如情绪稳定、真性情等;可以侧重人生经历,比如励志逆袭草根等。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   A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人设构建的闭环在他者手中。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如喜欢发什么类型的朋友圈、倾向于为什么样的内容点赞,等等,无论有意无意,都客观上成为其人设建构的一部分。“我看人看我”,对外界评价的重视,也会成为印象管理、人设打造的内驱力。就此而言,人设,指向他人和社会评价,也常常承载自我期许、内含自我塑造。因此很难说,所谓人设,到底几分是被动赋予,(甲)。

实际上,在传播学中,人设建构并不新鲜。一个有效的人设,如同一张简明扼要的名片,能帮人快速完成形象描述、认知、建构等过程,在提升传播效率上腹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到林黛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才貌世稀的形象。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   B  

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一个丰满讨喜的人设能为个人提升话题度、吸金力。立住了精致人设,自然会吸引一群推崇相同生活态度的受众追随,提升垂直赛道的影响力;打造育婴专家人设,赢得家长们信任,也不难受到母婴品牌的青睐。如今,常有类似“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有   C   之嫌,却并非全无道理。

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乙)。一者,饱和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且承载的期待也越高。回看“高学历”演员不知“知网”为何物此类人设崩坍的案例,要么就是形象演绎不到位,要么就是人设、真人相去甚远。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分析第五段“贴标签”中引号的作用。(3分)

20.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请分析材料中俗语“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表达效果。(5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选择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仿写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人设”,近年来,“人设”成了网络热词——有人期望通过新的“人设”解决或避免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也有人担心“人设”会限制个人的社交边界与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