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8-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其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兴有各种解释,有广义的、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引申的解释;也有就作者或读者方面的说法,可从不同角度分析。

B.因为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

C.叶嘉莹引用《相见欢》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的更为通俗的词反而超越了唐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词,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

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分)(   

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地追踪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

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

“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

“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

“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

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

“有!”

“都过来!”

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

“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

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

(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大雪纷飞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少剑波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后来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C.少剑波用坚韧自信的神气喊警卫员进来,但又迟疑不语,表明此时他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成熟,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

D.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反映出少剑波及小分队战士们的勇敢与智慧,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关于文中结尾部分少剑波谈论大雪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剑波说大雪可以变成了朋友、力量,这与上文写他反复看首长的信的情节相照应。

B.少剑波幽默、智慧的讲话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C.少剑波的分析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小说后文写战士们巧妙利用大雪消灭土匪做了垫。

D.少剑波此时的自信、智慧,与上文他犹豫不决形成反差,这样的人物描写更显真实。

8.试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4分)

9.《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范雎)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有删减)

(节选自《战国策秦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B.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C.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D.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墨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B.揖,古代的拱手礼,蔡泽对地位比自己高的应侯行此礼,是一种不尊敬对方的表现。

C.四时,古代语,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与《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意思一样。

D.君子,这里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与“莲,花之君子者也”中的所指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泽先放出豪语来激怒范雎,后又故意表现得傲慢无礼,不尊重范雎,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范雎的重视。

B.蔡泽的种种行为表明,他虽然是被迫去秦国,但此时他的目的非常鲜明,就是要取范雎相位而代之。

C.蔡泽见到范雎后,连续问了他三个问题,范雎知道那些问题里面包含着陷阱,意图陷自己于窘境。

D.范雎与蔡泽互相辩难,各自揣摩对方心理,不难看出范雎故意狡辩以逞其强,而蔡泽胸有成竹必欲战而胜之的心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

2)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

14.能言善辩的蔡泽是如何说服范雎,让他“称善”的?请从内容与手法的角度分别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②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成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点出“离席”,从“人生何处不离群”的普遍感叹,归到“世路干戈”的特定的逆境,最后又落到“惜暂分”,气势雄放,场面变化极大。

B.诗歌颔联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南边境局势的不稳定,更饱含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C.诗歌颈联借用《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醒客”是作者自指;“醉客”是指践行席上的醉者。

D.诗歌尾联上承“醉客”,用汉代司马相如与妻子卓文君的故事表达作者对文君当垆,美酒送老美好生活的向往。

16.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结合全诗,从思想感情方面谈谈这首诗与杜诗的相似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2)思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但就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说,不知有几位游子能乘着月光回家,一解相思之愁。

3)古典诗歌中以“江”为意象的诗歌特别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创作的相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杭州变临安、南京变金陵、西安变长安……”一夜之间,在冬雪的银装素裹下,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一帧帧①____________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雪落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上时,显得②____________;而当长桥短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与皑皑白雪相遇时,总能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构图与意境。

这当然不是雪花偏爱古老的事物,而是人们的眼睛和镜头钟情于雪景中的“诗意”:日常的我们,或已习惯了所在城市的拥挤和喧嚣,触目所及皆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轻、一种慢、一种久违的停顿、一种忘我的宁静

那些“美到哭”的雪景,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唐诗宋词、水墨丹青的世界当中。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城市如何③____________,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愉悦。

(改编自《新华时评:留住“银装素裹”的诗意中国》,2018128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光彩夺目  精彩绝伦  喜欢  瞬息万变

B.美不胜收  平淡无奇  偏爱  日新月异

C.光彩夺目  平淡无奇  喜欢  瞬息万变

D.美不胜收  精彩绝伦  偏爱  日新月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夜之间,银装素裹的冬雪,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B.冬雪的银装素裹,一夜之间,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C.一夜之间,冬雪的银装素裹,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D.银装素裹的冬雪,一夜之间,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短小精悍但不失蕴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臣,秦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秦帝国兼并六国成功后的大统一做出巨大的贡献。秦始皇所有政绩中      。秦始皇沙丘病故之后,李斯更是肩负着维系帝国的重大责任。

李斯后来违心地接受了赵高篡改始皇遗诏的政变。在利益的权衡之中,他同意了赵高的阴谋,保住了自己的相位。但是,伴随着赵高日益嚣张的权势,李斯最终还是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之下。李斯虽然想保住大秦帝国,想保住自己的相位,但是,最终      。这是李斯的悲剧!

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将会面临着一场考验。所有考验的本质其实只有一条:   ③   。我们所说的每个人,毫无例外也包括了政治家。李斯作为秦帝国的丞相,逾越一个政治家的底线,导致了赵高阴谋的得逞,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怯懦,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李斯如果能够坚守“奉主之诏,听天之命”的原则,不放弃一个政治家的道德底线,他会走到被杀这一步吗?

王立群《政治家的道德底线——谈李斯之死》有删节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习主席多次强调“合作”的重要意义,要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再创合作新辉煌。

B.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大型“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奇异物质。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尼采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重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的责任;第三重境界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抛开繁杂,回归真实的本我。

对此,你有怎样体验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