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8-05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比如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整天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和熟悉的地方中长大。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学下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费孝通先生笔下那个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离开村庄的人群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形成了半主体熟人社会甚或无主体熟人社会。村民的流动也削弱了传统聚落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农民开始排斥传统束缚。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

身处伟大的新时代,要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也是考察乡土中国的晴雨表。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解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释今昔、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口袋富起来了,而且脑袋富起来了。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自卑于微观叙事、沉沦于历史虚无,近乎失去了标准、体统、深邃和辽阔。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以微观叙事、口述史的名义,编造行政区划根本找不到的村庄或者子虚乌有的人物,夸大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念叨着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再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有的作品中弥漫的乡愁,聚焦于乡土的破败和迷失,以及人性的弱点和暗处,带着戾气、怨气、娇气、十分矫情。而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奔小康道路上奋斗的身影,他们却选择视而不见。

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就像需要正视阳光下的阴影一样。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丁晓平《从文字下乡文学下乡》)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字是为解决人和人接触的阻碍,虽然在面对面社会中容易引起误会,但并不多余。

B. 材料一认为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语言已经不能帮助我们记忆了,所以从语言变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C. 材料二认为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实事求是,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

D. 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已失去了标准、体统、深邃和辽阔,这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字产生前的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并且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人们也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B. 丁晓平引用材料一中费孝通的话(画横线文字),是为了论证文学下乡是顺应时代变化,为后文阐释如何完成乡土中国的书写奠定论证基调。

C. 材料二第三段用革命老区的例子,论证了文学要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文学观照现实,才能讲好乡土中国故事。

D. 要做好“文学下乡”,必须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最重要课题。

3. 文学下乡”如何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这一情节与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写儿媳的根本目的是凸显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 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也多少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世态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 儿媳获知张老太的病情后称其为“傻子妈”,张老太在警察局说自己“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 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5. 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年轻的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五、课内知识部分

13. 下列各句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一尊还酹江月

B 酾酒临江   须臾呈五采   或师焉,或不焉

C. 爱而不见   说怿女美   多平方,少圜

D. 虽有槁暴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匪女之为美

14.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食埃土   顺流而东也   对此欲倒东南倾

B.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益圣   小学而大遗   而耻学于师

D. 深林兮惊层巅   舞幽壑之潜蛟   饿其体肤

15. 下列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取之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蚓无爪牙之利

不拘于时   ⑤句读之不知   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相与枕藉乎舟中⑧转徙于江湖间   ⑨何为其然也   ⑩客有吹洞箫者

A. ①⑧/②⑨/③⑤/④⑦/⑥⑩                                                                                         B. ①⑦⑧/②④/③⑩/⑤⑨/⑥

C. 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                                                                                         D. 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

16.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青衫”出自“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用来形容极度悲伤,也借指悲伤凄切的人。

B. 阳,指山南水北;阴,指山北水南。阳谷,指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阴谷,指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C. 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酉日。

D.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稍见云中白若樗藉数十立者,山也

(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1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感慨,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子所赠的彤管的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4)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生命短促,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反映当时天气恶劣,登山艰难。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B. 韬光隐晦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C. 功成身退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D.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B.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C. 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车辆电动化是国际公认的发展趋势。①__________,各国科研团队都在开发高性能电池体系, 利用新的材料,提升电池的性能、功率特性和安全性,以期解决续航问题。电池的安全性也 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___________,但可以从动力电池材料体系、安全管理方面等入手,不断 提高安全性,让消费者放心。国家不断出台越发严苛的环保标准要求,________,减轻汽车 行业排放污染,才能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七、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险流之处几乎无人倾覆,而平流无险之处却时常有人出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