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5届辽宁省教研教改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7-29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①。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图片1.png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注】①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念)相对,属概念包含种概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 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 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大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在于将黄帝传说优先视为神话还是历史。

B. 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通约”的情况,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 郭放认为应该对那些针对近代史上“黄帝人神之争”发表过看法的学者致以敬意,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

D. 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3. 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 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4. 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5. 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①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①《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B. 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

C. 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D. 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

B. 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

C. 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D. 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

8.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

9. 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材料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六月AB北窗CD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中“况”的意思不同。

B. 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

C. 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

D. 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

B. 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

C. 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

D. 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4. 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阖命,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皋兰:今甘肃兰州。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兜零:代指烽火。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

B. 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

C. 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

D. 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炼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

16. 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始皇在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这一点。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用“______收束了对金陵秋景的描写;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收束了对赤壁美景的描写。

3)“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如“______一句便是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而“______一句则是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淡学”,(A),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

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②在社会规训和自我加压的双重鞭策下,③成年人一直面临着不小压力。④想做一个“高分”成年人,⑤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和情感成本。⑥选择“让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B)。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更好地轻装前行。

从丧、佛系,到内卷、淡人,我们一直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但这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标签化思维。其实,   甲   。一个线下社交中“淡淡”的人,也许   乙      丙   ,也会因在意的人或事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工作中看似“淡淡”的人,可能也在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淡卷”。所以,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我们不必被标签束缚,无论是(C)还是热烈滚烫,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只要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就是最好的!

(节选自人民网《“随便吧”“都可以”……你是这样的“淡人”吗?》)

18. 请在文段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19.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写出来,并修改。

20. 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 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 “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21. 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 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 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 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2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5届辽宁省教研教改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