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7-14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有删改)

材料二: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

B.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立的空间结构形式。

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

D.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

B.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建筑的价值。

C.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

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它会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6分)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纸世界(节选)

高建刚

多年前盛东西在英国留学时,跟随导师学习水彩画和手工抄纸。导师每画一幅画,必先亲自造一张纸。盛东西起初难以接受,有必要自己造纸吗?直到顿悟了纸与人与画与世界的关系,他才笃志探索纸的世界。

回国后,盛东西在郊区买了一套房子,兼做自己的工作室——画画、抄纸。为了研究纸,盛东西还收藏字画。那天他信步来到一个画廊。画廊昏暗,逼仄如储藏室,柜台内靠墙角的红木桌上胡乱地堆了一些旧字画,一截女人的面容从中露出来。他立刻被吸引住,便唤柜台内头埋进双臂趴在茶桌上的青年。年轻人转身把那一堆捧过来,说,随便看吧。盛东西移开覆在那女人面容上的各种字画,一幅完整的女人肖像呈现出来:她的脸罩在一只麻网中,透过网眼可以看出她的披肩长发,细长眉毛,清澈的眼神。

吸引他的还有这张画纸,他仔细端详着画纸,纸相既熟悉又陌生:它是由多种树木纤维制成,青檀、桑树、沙田稻草……他都能辨认得出;纤维的粗细、长短、疏密乱中有序,纸与水色的融合、分离、渗透、沉淀恰到好处,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引领、控制;但有一种游丝般似有若无的纤维——他未曾见过——闪烁不定贯穿其中。世上的纸,他都研究过,尚未有辨认不出的。虽然眼前这种纸让他百观不得其解,但他莫名地感知:是这纸成就了这幅画。

画的右下角有落款:蔡丁;在画的反面底部有铅笔清淡写下的题目:《自画像》。

盛东西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把这张画买回家。他天天凝视着这张画,有一天他发现右上角不起眼处有个模糊的水印,用织物经纬密度镜仔细辨认,是“纸村蔡纸”四个字。

纸村在不高不矮的纸山下,不大不小的纸河边。

纸村家家户户从事手工抄纸,故称纸村。山上树、河中水皆宜造纸,故称纸山、纸河。纸村有户蔡姓农家,抄纸有祖传秘方,据说南唐后主李煜亲设御监生产的澄心堂纸,用的就是蔡家祖传秘方。当然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自纸村纸山造纸厂建成开工以来,五花八门的机械纸铺天盖地涌来,一辆辆运纸卡车风驰电掣穿村而过,手工抄纸业随之低迷清冷。

蔡家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婿。蔡川仅有一女,取名蔡丁。他教蔡丁抄纸,但秘方中关键一味不授,担心秘方流入外姓。

蔡妻姓姬,在一次抄纸技能大赛上与蔡川相识,两人彼此欣赏志趣相投成眷属。蔡妻从小爱纸,抄出的纸薄如蝉翼,细腻而有韧性;还能用纸叠出青蛙、长颈鹿、汽车、轮船……用她自己的话说纸生万物。两人恩恩爱爱,共同抄纸。蔡纸经蔡川与妻合抄更是通灵一般,于蔡纸上书画能感到纸、心、手的呼应。孰料命蹇时乖,妻生蔡丁时产后大出血撒手而去。

蔡家在纸村一棵古榕树旁的一座灰瓦白墙的四合院内。蔡川和蔡丁分别住东厢房和西厢房。正房是抄纸间,正面墙上挂着一幅蔡妻生前照片,左右两侧挂有一副蔡川书写的魏碑体对联“森林木生纸,人从众造世”。盛东西和蔡川第一次见面是在夏天傍晚的蔡家门口。盛东西剑眉星目,络腮胡,长发微卷,胳膊夹着镶了镜框的蔡丁自画像。他敲了敲蔡家带有门环的木门,蔡丁闻声开门,两人对视的一瞬,盛东西立刻对应上麻网中的女人。在正房门口收拾杂物的蔡川停下手中活,警惕地瞅着他们。盛东西手中的画像惊醒了蔡川一直压存心底的不安。

纸村有饭口儿留客的习俗。那天晚上在东厢房三人围坐餐桌前,蔡丁做的菜,喝的是蔡川存了多年的白酒,盛东西顶多喝了二两,蔡川至少喝了半斤。蔡丁虽滴酒未沾,却像也喝了酒,脸颊桃红,在一旁静听盛东西和爹说话。

盛东西喝下第一口酒,大张着嘴持续数秒,说,大叔,好酒。

这是她娘用自己种的粮食酿的酒,这酒本是她为庆祝自己生孩子顺利酿的。蔡川说完,眼里便有了泪光。

盛东西沉默了一会儿说,听说大婶抄纸天下一绝。

不提了,蔡川打断道,人都没了,过去的事了。

盛东西感觉蔡川在回避这个话题,转而说起蔡丁的画。问蔡丁,为什么要用麻网罩住自己?蔡川没给蔡丁回答的机会,说,麻网是我们蔡家过去抄纸的原料。

盛东西说,大叔,蔡纸很神,我竟看不出是什么纤维制成的。

蔡川说,能看出来就不叫蔡纸了。

盛东西说,只要是树木纤维,我都能认出来。

蔡川说,可蔡纸不仅仅是树木纤维。

盛东西有点受挫。他看着蔡川,鼓起勇气从口袋里掏出装了一沓百元现钞的信封。蔡川瞥了他一眼,驱蝇般摆摆手,走出了房门。

盛东西尴尬地看着蔡丁,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午后,盛东西躲在暗处跟踪蔡川、蔡丁“转山”挑选抄纸树木。他们翻过两座山峰,越过几道山梁,盛东西好不容易跟上,感到转迷路了。只见他们来到纸山西面悬崖旁的一片树林里,蔡川默哀似的立在一棵树旁。盛东西屏息藏身一棵榆树后远远观察着——他被那棵树惊住了。那是一棵未曾见过的奇树:有三人多高,浅灰色树皮光洁细致;树干碗口粗;心形叶两面分别呈暗紫和灰绿色;枝丫密集,粗细均匀,呈放射状,如千手观音;顶端有一伯劳鸟巢。盛东西想难道自己遇上了新物种,他情不自禁快步来到树前,欲触摸辨认这棵奇树,被蔡川一把拦住,说,不许碰。盛东西的跟踪让他很恼火,他挡在树前,说,谁都不能碰。

盛东西看着蔡川,觉得不可思议。盛东西说,大叔,这一定是新树种,是重大发现,要受国家保护的!蔡川似被这话触动,神情有些恍惚起来。

盛东西紧步向前,双手抚摸奇树光滑如皮肤的树干和枝叶,脱口而出,这树的纤维抄纸一定很美妙!

蔡川的脸色更加阴沉难看,他拨开盛东西还在抚摸树干的手,说,你走吧。盛东西仍沉浸于惊喜的发现不能自拔,求助地看向蔡丁。蔡丁知道爹的华脾气,打破僵局说,我送他走吧,他一个人下山会迷路的。说完她望着盛东西,盛东西无法拒绝蔡丁目光中的恳切,盯着奇树一步步后退着离去。

走在下山的路上,盛东望西望着蔡丁清纯如晨曦的面容,说,蔡纸中肯定有一种不寻常的纤维,你就告诉我吧。

蔡丁眼神闪烁地说,告诉你吧,祭纸里不寻常的纤维是我娘。

盛东西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蔡丁继续说,你说的受国家保护的新树种就是她。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东西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把这张画头回家”,意在表明这张画用纸珍稀,画廊老板没发现纸的秘密。

B.蔡川家有个四合院,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但抄纸间安放在正房,可以看出,抄纸在蔡家的地位。

C.作者对奇树枝丫“如千手观音”“顶端有一伯劳鸟巢”的描述,意在凸显出这棵奇树的与众不同。

D.盛东西说“受国家保护”,是说新物种,蔡川听到这话,想到的有可能是妻子,所以他才神情“恍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东西对蔡纸秘密的探寻,与蔡川父女的神秘行为形成对比,隐含着作者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一些隐忧。

B.“蔡川默哀似的立在一棵树旁”“挡在树前""脸色更加阴沉难看”等描写为下文蔡丁说“新树种就是她”做了充分的铺垫。

C.小说人物对话不使用冒号及双引号,这使得叙述者、阅读者和小说角色之间的距离更贴近,叙述更灵活,节奏更紧凑。

D.画中罩着麻网的蔡丁的形象与现实中蔡丁的形象产生了巨大反差,让盛东西内心无比震惊,艺术表现也更具张力。

8.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眼神往往反映人的内心和性格,请在文中任意找出两处对蔡丁眼神(目光)的描写,并简要分析。(4分)

9.蒲松龄笔下有“人化促织”.卡夫卡笔下有“人化甲虫”,这篇小说结尾有“人化奇树”。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此结尾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节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

材料二: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昊,何曾知其将乱。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注】《上时政疏》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上神宗皇帝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该年王安石启动变法,苏轼针对变法之弊写下这篇万言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为之A时B莫急C于今日D过今日E则臣恐F亦有无所C及之H悔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以用来作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B.固,本来,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字意思相同。

C.豫,安逸,安乐,与《谏太宗十思疏》“可以尽豫游之乐”中的“豫”字意思不同。

D.以,凭借,与《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认为当时北宋王朝存在官乱民贫等问题,如果皇帝安于现状而不去解决,终会如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一样招致灾祸。

B.王安石指陈时弊前先肯定皇帝的德才心意,这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前先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的劝谏方法相同。

C.材料一中王安石的观点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达的求变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D.虽然立场、观点不同,但王安石与苏轼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述观点、提出建议,彰显了心忧国事、积极作为的士大夫精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4分)

(2)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4分)

14.两则材料中,王安石与苏轼都为当朝君主治国提出了建议.二人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消暑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问题开篇,点明季节和环境,“端坐”二字则为下文的观察和思考蓄势。

B.颔联提醒我们夏日里要勤劳,清除生活中多余之物,从而享受窗下徐来的清风。

C.后两联诗人以议论的方式,总结消暑感悟,既贴合生活实际,又蕴含人生哲理。

D.全诗语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亲和自然,这符合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6.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指出“讽谕诗,兼济之志也”“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你认为《消暑》是一首“讽谕诗”还是“闲适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又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             ”的忠告,否则将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

 (2)今天,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表达不取不义之财之意,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3)小刚暑假到湖南旅游看到洞庭湘浩瀚恢弘的气象不由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对此景象的描绘“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足以今人A赞不绝口了,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呼:哦!有这样蓝的天!而天空是B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

蓝天上聚散着白云,用一朵朵来做数量词对昆明的云是再恰当不过了。天空中的云变化更是C美轮美奂。这一处如山峰,层峦叠嶂,厚薄相接处似有溪流落下,那一处如树丛,老干傍着新枝;这一朵如花盆中鲜花怒放,那一朵如小船,正待扬帆起航。它们聚散无定,以小朵姿态出现总是疏密有致、潇洒自如;以大朵姿态出现则如堆绵,如积雪,很有气势。有时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如同一幅抽象画。有时又几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几座七宝楼台,转眼便又坍塌了。D变幻莫测,乃是常事。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在。

18.文中画横线处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赞不绝口    B.无边无际    C.美轮美奂   D.变幻莫测

19.下列句子中的“这样”,与文中加点“这样”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隆重的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B.“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C.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嫚地。

D.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人别的多维空间。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蓝得丰富、澄澈而光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南宋人陈善,于《扪虱新话》一书中,谈读书,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定入书法;用得通透,此是出书法。”

   A   ?用陈善的话来说,就是“见得亲切”。看见一本书,即油然生发一份亲切感,出于兴趣,出于喜欢,自然也就能很容易地进入书中了。而只有“入得书”,也才真正能够理解作者的“用心处”了。

那么,又何谓读书之“出”呢?陈善认为所谓“出”,就是“用得通透”。他的着眼点在于一个“用”字。但就一个“用”字而言,应该也是有一定层面的。

“用”的其中一个层面是摘章截句。此等“用”,是借他人之话,   B   ;而所用之章句,只是自己文章的材料,是为自己的文章服务的。这种“引用”,如果材料选择典型,引用恰当,即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此便是“用”到了好处。

   C   。此等“用”,是将章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将故事化为典故,进行浓缩、提炼,使得所用更精炼、确当。古人诗词文章中的“用典”,便是如此。

①据陈善《扪虱新话》表明,②“用得通透”意为运用得透彻、灵活,③是“用”的最高点,④已然达到了一种深刻饱满的状态。⑤更为重要的是,⑥“用得通透”在某一个人身上则具体表现为:⑦不仅其人的读书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⑧还成为塑造其人格的文化基础。一言以蔽之,“用得通透”就是读书使人修身养性并最终化为他们生命的养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假期,我们经常去旅行。有的人十分理性,生怕出现什么变故,于是总是做好一切攻略,设想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应对策略,最终顺利到达终点;有的人比较感性,不在乎路上的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虽一路历经艰险,但最终也到达了终点。其实人生亦如此。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你的旅行经历,抒写你的真实体验;也可以结合材料发表你的观点,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