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 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面貌了。
C. 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 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 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 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 《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 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 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 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鸬鹚邬
聂鑫森
农历春风节一过,八百里洞庭的休渔期开始了。在节后的九十天里,严禁下湖捕鱼。渔民们白天修补船、帆,织网、补网,调养鸬鹚,与风浪生涯暂时小别,日子就变得平静而安闲。剪草镇邬家村的老少爷们,天一落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邬海蛟邬爷的家。
邬家村位于洞庭湖的南水湾,各家住得相对集中,只有邬爷家置放在一个较远的土丘下,丘上树木葱郁。一圈围墙高过人头,内有一排五间的青砖青瓦平房,还有一口池塘。邬爷和老妻朝夕相守,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到省城安家立业,另起炉灶了。湖区湿气重、气温低,邬家接待客人的堂屋里,必有老柴蔸燃在火塘,暖烘烘的。大家之所以愿意来邬家,一是邬爷虽刚到花甲,但辈分高;二是邬爷是驯养鸬鹚的高手,人称“鸬鹚邬”,本村和外村用来捉鱼的鸬鹚,不少都来自这里;三是邬爷热情、大方,客人来了,有酒有茶有烟招待,还特别会“摆古”,上天文下地理,一肚子奇闻趣事。
邬爷有异相,头大、鼻高、眼小、下巴前倾,眼虽小却目光锐利如刀,下巴上长一撮黑红的山羊胡子。
邬爷说他家的鸬鹚之所以有勇有谋会捉鱼,是品种好、基因优,延续了一两百年的“香火”,它的先祖就属个中豪杰!
众人笑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邬爷呷口酒,说:“我家鸬鹚的先祖,最有名的,叫作乌帅。”
“和邬爷同姓?”有人问。
“我的姓比它多一个反包耳。鸬鹚古称墨鸦、鱼鹰,又称乌鬼,因它羽毛乌黑,还带点绿色的金属光泽。关于乌帅就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你们想听吗?”
所有的人竖起耳朵,再不说话。
“乌帅体型大,嘴长而曲如钩,如两把锋快的弯刀;那双鬼眼,寒光闪闪;它又力大无比。那一年冬,我的老祖宗和同行下湖捕鱼,急性的人先赶鸬鹚下水,出水入水竟无所得。有血气方刚的人,脱衣泅水去看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深水下,大鱼互咬其尾,层层叠起来,从顶上到四周,围筑成城,固若金汤,小鱼被保护在城中。没法子破城,自然捉不到鱼。”
邬爷抽出一根纸烟,马上有人给他点燃了。邬爷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再慢慢吐出一个一个的烟圈。
“我的老祖宗听了,哈哈一笑,把乌帅放下水去。还告诉那个泅水的人:‘你喝几口烈酒,再去看看城是怎么破的!”
“城是怎么破的?”
“乌帅先沿城巡看,发现鱼嘴咬鱼尾的地方有缝隙,先用嘴插进去,再将头也挤进去,横绞直捣、乱啄乱咬,挤在一起的小鱼受惊了,胡乱奔逃,大鱼也受不住这股内力,于是城破。船上人见湖波陡起,知乌帅得胜,把鸬鹚通通赶下水去叼鱼。小鱼,一只鸬鹚就可叼起;大鱼呢,它们同心协力,咬尾的咬尾,咬腮的咬腮,咬鳍的咬鳍,把鱼抬出水面,各船皆满载而归。你们说,乌帅厉不厉害?我家的鸬鹚是乌帅代代相传的血脉,当然不同一般!”
有人还想问邬爷,除鸬鹚的遗传基因之外,驯养上还有什么妙法?
邬爷打了个哈欠,说:“我困了,该上床睡觉了。”
大家赶忙起身、告辞。
……
剪草镇镇长惠大为忽然接到匿名电话举报,说邬海蛟每夜三更后,都驾船去湖上用鸬鹚叼鱼!
惠大为年轻有为,虽然上任不到两年,但早闻邬爷的大名和不错的口碑,怎么会在休渔期犯规呢?那是要受到重罚的!他决定一个人悄悄地去邬家私访,调查了解情况。
“邬爷,不速之客冒昧登门,打扰了。”
邬爷正在修补一张网,忙迎上前,说:“惠镇长,我知道你为什么来,有人告我的状了,是不是?”
邬爷先去关了院门,说:“我先让你看个稀奇。”他从池塘边的一个棚舍里,抓出一只体型很大的鸬鹚,真的是威风凛凛,翅羽如铁,嘴曲如弯刀。
“这是个可以领兵挂帅的角色!”惠镇长双眼一亮,说。
“但我从不让它去叼鱼!”
“为什么?”
“你马上会明白的。”
邬爷放下鸬鹚,拿出一张小型新网,再在池塘沿岸的水中,插上长竹竿,把网布好。又从厨房的水池里抓出两条鲤鱼,丢到入水的网中。鱼虽在网中,泅水后不见踪迹。
惠大为满脸疑惑,不知邬爷要干什么。
邬爷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接着,拿来一把异型刀,中间是扁平的短柄,两端嵌的是薄而长的刀片。他把短柄塞进鸬鹚的嘴里,再用粗粗的橡皮圈缠紧套牢,然后顺手把鸬鹚丢到塘里。鸬鹚很机警地游了几步,猛地扎入水中,好一阵才浮出水面,再跳上岸,来到邬爷脚边。邬爷蹲下来,松开橡皮圈,取出刀子,再拿块鱼肉塞进鸬鹚的嘴里。
惠大为忽然发现,有破了的残网漂出水面。鲤鱼在网外的水面欢快地一跃而起,划出很好看的弧线。
邬爷说:“有人发现我驾船夜出,是真的。但不是去偷偷捕鱼,是去切割外乡人到这个地方来非法捕鱼布的网!布网的当然不在现场,待网里装满了鱼,他们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去收网。但我这样做,也是个秘密,歹人知道了,岂肯饶我?”
惠大为说:“你放心,我也会三缄其口。但你也要受点委屈,我不能公开嘉奖你。”
“那是小事。哈哈,哈哈。”
“用鸬鹚衔刀割网,你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邬爷仰天又是一串哈哈,说:“请到堂屋去喝茶、说话。婆婆子,煮茶呵——”
屋里马上回应:“好——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点面结合描述洞庭湖休渔期渔民们的生活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中以“鸬鹚邬”作为标题,仅是因为他是驯养鸬鹚的高手,调教了很多鸬鹚,且家中蓄养着很多鸬鹚。
C.小说中渔民们和惠大为向邬海蛟请教鸬鹚驯养方面的问题,都被他搪塞过去:留白艺术的使用恰到好处。
D.小说语言清新优美,如邬海蛟的鸬鹚“威风凛凛,翅羽如铁,嘴曲如弯刀”,比喻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7.下列对小说中设置大鱼围筑成城以保护小鱼与乌帅大破“鱼阵”这一情节的意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大鱼们保护小鱼的“壮举”,凸显了扶弱济困的社会风尚。
B.以大鱼与鸬鹚“交战”的故事,为小说内容增添了传奇色彩。
C.以鸬鹚王“乌帅”的神勇表现,印证了邬家鸬鹚的优良基因。
D.以大鱼们筑城保护小鱼的行为,凸显了物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8.小说中,镇长惠大为对邬海蛟的情感与态度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有所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主旨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摘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搪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人,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比,勾结,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相同。
B.“刑”同“型”,榜样,与《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词义相同。
C. 申,告诫、申诫,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词义相同。
D.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戚纶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
B.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
C.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作为当朝法典。
D.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4分)
(2)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4分)
14. 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节选)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5.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
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游园》中,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游园》中“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
16.这两首曲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于燕王有恩,与契丹有约,但是他们后来“____________”,所以庄宗之父在临终时给予庄宗信物,并加以嘱托“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中,王勃运用梁园雅集以及渊明诗酒的典故,表现当日滕王阁宴饮的盛况。
(3)“礼乐”浸染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演奏的乐器以其富有特色的发声特征使美妙的旋律深入人心,因此直接描写乐器演奏的诗句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说一般一国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其诺贝尔奖得主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越高。该文章作者认为 A ,其理论机制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富含黄烷醇,而黄烷醇能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改善语言理解和数学逻辑等认知功能。
然而,由于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并不代表那些诺奖得主就吃了更多的巧克力,因此该文作者仅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了很弱的统计学证据支持。事实上,黄烷醇虽然在天然可可中含量很高,但在巧克力中含量很低。鉴于此,可以认为,文章的统计学证据根本没有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任何支持。
B ?一种比较诙谐的解释是,虽然从巧克力消费到获得诺奖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反向的因果关系有可能存在:那些有很多诺奖得主的国家或许喜欢用巧克力来庆祝斩获诺奖。更严肃的解释是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里克·科内尔,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巧克力与该国的富裕程度相关联,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从而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更多。
埃里克·科内尔实际上是基于统计学中的“虚假关系”概念来进行解释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手掌大小与阅读能力没有因果关系,但二者正相关,原因是手掌大小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手掌越大,同时阅读能力越强。冰激凌销量与溺水人数没有因果关系,但两者正相关,原因是冰激凌销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游泳的人越多,进而可能会有更多的溺水者。寻求因果规律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在此过程中陷阱重重。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 如果甲和乙两个对象存在“虚假关系”,请结合语段中的三个例子归纳概括这种“虚假关系”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的坍塌不只是冬的风景,更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壮丽图画。
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冰块,渐软渐松渐小……湖边,那些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如今,有的地方竟已成片了,愈看愈多愈密愈绿……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
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21. 上述材料第二段突出了“冬天”的消逝和“春天”的降临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渐变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均使用了“一般”这个词语,请说说该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