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指出,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鹗著”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鹗帮助修订整理,高鹗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就是程伟元、高鹗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张庆善认为,高鹗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鹗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回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鹗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
(摘编自《张庆善答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红楼梦〉出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署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曹雪芹、高鹗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的,还有署名“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例,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撰人姓名。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不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证以“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个悬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一”,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十六年,人们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
(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保存不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
B. 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雪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回目一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
C. 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据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 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不认可高鹗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
B. 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鹗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认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
C. 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说明已经确定了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
D. 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点不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词“旧闻”对标“新闻”,用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由来已久。
B. 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红楼梦》,但是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C. 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旨在证明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为无名氏的正确性。
D. 材料二中,对程伟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4. 材料一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字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
5. 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惝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 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 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 《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章的情感主线。
B. 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的高度赞美。
C. 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和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的精神世界。
D. 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妙地结合。
8. 作者在陶潜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昪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②,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劄:同“驻扎”;劄,zhā。②疆埸:指战场;埸,yì。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
B. 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
C. 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
D. 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
B. 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
C. 在张昪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
D. 《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
13.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秦州始困矣。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14. 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月流逝,归期渺无,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说法,将思乡愁绪展现得更为浓烈。
B. 三四句紧承思乡之情,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
C. 由“平湖”思及“濯锦”、由“横翠”忆及“峨眉”,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圆转流动。
D. 诗中暗用了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反其意而用之。
16. 最后四句,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表达各自的情怀,如李白的“____________”,陶渊明的“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信力建设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的综合指标之一,也是媒体的品牌形象和无形资产。公信力的建设对于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其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新闻舆论发展的保障。
一方面,新型主流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公信力的确立。过去,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主流媒体占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但在智能传播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______。对于媒体而言,具有社会公信力代表其得到社会认可,拥有广泛的受众是其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基础。
另一方面,公信力建设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型主流媒体是重大信息发布、思想文化宣传、社会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控室,自诞生起就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任务。然而,“任何一个组织想要取得成功,良好的声誉都是至关重要的”,媒体声誉管理就是对媒体的行为进行管理,用实际举措塑造让公众满意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媒体声誉与公信力______,都以获得用户信任为导向,公信力建设是媒体声誉管理的要求和保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失眠了, ① 。只是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程度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可以称之为“失眠症”。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过度,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睡眠质量一般涉及睡眠分期,即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也称“深睡眠”和“浅睡眠”。如果深睡眠不足,人一觉醒来依然会浑身乏力、无精打采,睡的时间再长也觉得疲惫不堪,对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人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不好,例如浅睡眠时长占比大、频繁做梦、睡眠期间打鼾,或是熬夜、晚起等, ② 。
青年人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一晚上睡8小时,大约会经历4—5次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睡眠时间通常更短,深度睡眠占比也在减少。所以,并不是说睡眠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 ③ 。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
B. 曹雪芹之大痛深悲,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C. 周人对前代之舞“分乐而序之”,根据祭祀对象适配不同乐舞来巩固阶级
D. 蟋蟀的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也就是它们的“发音镜”。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类从未停止过模仿,人模仿动物发明了飞机、潜水艇、雷达等先进的机械设备,人模仿人却也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而今出现的AI机器人可以说是在用机器模仿人。
②近日,北京一所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发现,班上一位经常“咬笔头”的学生写出了一篇出色的作文。然而,让老师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原来是他借助AI改写鲁迅文章而成的。
③机器的思考是编程形成的,而人类的思考靠的是自主意识。——艾伦·图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2025年高三八省联考T8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1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湖北省荆州沙市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湛江市2024-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2025届高三·十一月·广深珠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