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3-27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

(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B.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

D.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B.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C.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3.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

4.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7.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

8.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岛人传

[明]茅坤

海上有两渔人者,故浮筏渔海上。一日,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已而,沿潮入他岛中。岛外多萧苇、槿艾、篁萝,蓊翳蒙复不可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漆面椎髻,裸而群,故无所为缯帛、带舄、冠裳、冶化之俗,并编棕、栗、桐、棫及他所不名树叶以为衣。众睹两渔人所衣缯帛衣,前曳裾,视之若眩异状。而两渔人者大惊,前欲为礼谒,众竟不为礼谒,而特人人手捃而鼻嗅者再。携两渔人入盘谷中,穴土而处,牡牝鹿豕相杂,龂龂如也,亦无火饪之食。黄发者偶而箕踞前坐,少者、壮者出而采拾诸果实以献。因遍过他穴,亦如之,如是者累日无间,左右为两渔人甚欢。而两渔人者初不辨音声,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两渔人竟亦欢遇之,犹哑者之设宾主也。久之,两渔人辞去,复治筏沿潮而出。既返至海上,而无复能指示岛处矣。

归安茅坤抱策游缙绅大夫者十年矣,性故朴野澹荡,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以是深有感于所闻岛上人之事,颇与已同旨,愿弃去人间,从之游。而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乃述而赞之曰:“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昔陶处士自赞其道以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呜呼!若岛人者,近之矣,近之矣!”

(选自《茅鹿门先生文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B.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C.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D.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饪,即用火烹饪,是文明的标志,只生食采拾的果实,是表现岛上人的简单质朴。

B.箕踞,即以两膝着地分如箕形,正身跪坐,此指黄发者的尊贵身份和严肃态度。

C.缙绅,缙意为插,绅为束腰大带,插笏于绅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此借指官员。

D.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出仕的人,因陶渊明曾辞官归隐,故后世称之为处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渔人一日在海上捕鱼,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渔筏漂流数日后,随潮水漂至一岛前。此岛四周为茂密的草树环绕,看来无路可入。

B.岛上人脸色黝黑,头发结为高髻,裸身而群聚,所以没有人穿衣结带,戴冠穿鞋,也没有修饰容貌的习俗,只是编结各种树叶用以蔽体。

C.岛上人于山间谷地中掘土为穴而居,和谐安乐,年轻力壮者外出采拾各种果实以奉养老人,他们天天如此生活,并与两渔人相处甚欢。

D.茅坤听闻沿海多出产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等珍宝,很多人出海寻宝,为争夺宝物甚至互相抢夺,自相残杀,却至死不悔。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

2)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

13.茅坤为何愿弃去人间,从岛上人游?他的愿望实现了没有?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2330a15185854f82af4935c78f93120b@@@129def9e8d8643b888b536dbb82a1eaf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铿尔,         。对曰:                

           ,犹不如人;今老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酣歌而还的美丽动人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截然不同,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 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低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那么将面临产业空心化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难免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逼迫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指引        前所未有        即使        围剿

B.引领        空前绝后        就算        包围

C.指引        空前绝后        即使        包围

D.引领        前所未有        就算        围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

B.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因为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C.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D.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高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

B.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C.中国的低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D.如果中国的高端产业向外转移,而低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那么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不管在自然界中,①__________,真菌无处不在,功能多样,对人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__________。在自然界中,真菌对于降解动植物残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中,某种真菌能在数周内分解塑料,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作为生态系统的“清洁工”,真菌的清洁工具是其丰富的降解酶类。

真菌还是童叟无欺的“买卖人”。真菌和植物的根系形成了菌根共生体系,植物能将自身光合产物的20%提供给菌根真菌,而菌根真菌能介导80%的植物磷及20%的植物氮供植物吸收。

真菌也是作威作福的“小霸王”。理论上,(    )但真菌中也有大量动物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人如果误食毒蘑菇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

总之,真菌具有多种多样的作用,我们应加强对真菌的了解,③__________,避离有害真菌,为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

B.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

C.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

D.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因此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唐太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明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这段名言包含着以外物为镜审视自我的内省意识。”“”“提醒我们审视自我的参照物可以是多元的,”“”“则明确指出了借由内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提升。

材料二: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查尔斯·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请就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这一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