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3-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 “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 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 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 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 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 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 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A.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 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 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 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 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 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牙儿①

老舍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地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我一直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了。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可是我的哭声被妈妈的压下去了;爸,不出声了,面上蒙了块白布。我要掀开白布,再看看爸,可是我不敢。屋里只是那么点点地方,都被爸占了去。妈妈穿上白衣,我的红袄上也罩了个没缝襟边的白袍,我记得,因为我不断地撕扯襟边上的白丝儿。大家都很忙,嚷嚷的声儿很高,哭得很恸,可是事情并不多,也似乎不值得嚷;爸爸被装入那么一个四块薄板的棺材里,到处都是缝子。然后,五六个人把他抬了走。妈和我在后边哭。我记得爸,记得爸的木匣。那个木匣结束了爸的一切:每逢我想起爸来,我就想到非打开那个木匣不能见着他。但是,那木匣是深深地埋在地里,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它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那是个冷天,妈妈带我出城去看爸的坟。妈拿着很薄很薄的一摞儿纸。妈那天对我特别地好,我走不动,她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她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走了多远,我记不清了,总该是很远很远吧。在爸出殡的那天,我似乎没觉得这么远,或者是因为那天人多;这次只是我们娘儿俩,妈不说话,我也懒得出声,什么都是静寂的;那些黄土路静寂得像是没有头儿。天是短的,我记得那个坟;小小的一堆儿土,远处有一些高土岗儿,太阳在黄土岗儿上头斜着。妈妈似乎顾不得我了,她把我放在一旁,抱着坟头儿哭。我坐在坟头的旁边,弄着手里那几个栗子。妈哭了一阵,把那点纸焚化了,一些纸灰在我眼前卷成一两个旋儿,而后懒懒地落在地上;风很小,可是很冷。妈妈又哭起来。我也想爸,可是我不想哭他;我倒是为妈妈哭得可怜而落了泪。我过去拉住妈妈的手:“妈不哭!不哭!”妈妈哭得更恸了。她把我搂在怀里。眼看太阳就要落下去,四外没有一个人,只有我们娘儿俩。妈似乎也有点怕了,含着泪,扯起我就走,走出老远,她回头看了看,我也转过身去:爸的坟已经辨不清了;土岗的这边都是坟头,一小堆一小堆,一直摆到土岗底下。妈妈叹了口气。我们紧走慢走,还没有走到城门,我看见了月牙儿。四外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我乏了,妈妈抱起我来。怎样进的城,我就不知道了,只记得迷迷糊糊的天上有个月牙儿。
    刚八岁,我已经学会了去当东西。这一天,我拿的是一面镜子。只有这件东西似乎是不必要的,虽然妈妈天天得用它。这是个春天,我们的棉衣都刚脱下来就入了当铺。我拿着这面镜子,我知道怎样小心,小心而且要走得快,当铺是老早就上门的、我怕当铺的那个大红门,那个大高长柜台。一看见那个门,我就心跳。可是我必须进去,似乎是爬进去,那个高门槛儿是那么高。我得用尽了力量,递上我的东西,还得喊:“当当!”得了钱和当票,我知道怎样小心地拿着,快快回家,晓得妈妈不放心。可是这一次,当铺不要这面镜子。把镜子搂在胸前,我拼命地往家跑。妈妈哭了,她找不到第二件东西。我在那间小屋住惯了,总以为东西不少;及至帮着妈妈一起找可当的衣物,我的小心里才明白过来,我们的东西很少,很少。妈妈不叫我去了。可是“妈妈,咱们吃什么呢?”妈妈哭着递给我她头上的银簪——只有这一件东西是银的。我知道,她拔下来过几回,都没肯交给我去当。这是妈妈出门子时,姥姥家给的一件首饰。现在,她把这么一件银器给了我,叫我把镜子放下。我尽了我的力量赶回当铺,那可怕的大门已经严严地关好了。我坐在那门墩上,握着那根银簪,不敢高声地哭,我看着天,啊,又是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哭了好久,妈妈在黑影中来了,她拉住了我的手,多么热的手,我忘了一切的苦处,连饿也忘了,只要有妈妈这只热手拉着我就好。我抽抽搭搭地说:“妈!咱们回家睡觉吧。明儿早上再来!”妈一声没出。又走了一会儿:“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妈还是一声没出,她的手有点颤。
                                                          (节选自《月牙儿》,有删改)
【注】①小说讲述了在战乱的旧社会里,一个女孩从幼年、青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她从不愿在苦难中低头,自尊、自爱、自强,到一点点被生活逼迫而走上堕落和自我毁灭的道路,最终被关押在监狱里时,悲凉地认为“自己只想活着;那么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暗示了“我”的视野里,月亮没有变亮变圆的时候。
B. “我”身后屋里的那些药味、烟味和眼泪,是这个家庭的真实境况,也是“我”当时只能察觉却还不能完全体会的残酷现实。
C. 妈妈亲手给“我”缝制印花小帽、在“我”走不动时“背我”、看“我”乏了就“抱起”我,这些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爱。
D. “我”怕当铺的那个大门,是因为“我”当时太小,而当铺的门槛和柜台太高,“我”得爬进去,还得用尽力气才能把东西递上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将“多少次了”这个短句一前一后置于句子的首尾,用看似不经意的反复,强调次数之多。
B. 小说第一段中的“碧云”“晚风”“欲睡的花”等意象充满诗意,却用“吹破”一词使其充满悲凉色彩。
C.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当时小小的“我”的内心感受,符合人物身份。
D. 作者惯常用的“京味儿”在文中并不十分突出,语言上也没有幽默讽刺,文中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
8. 小说主要通过“我”——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 全篇景物描写始终瞄准一钩月牙,“我”的感情波澜、心态变化都深深融进了月牙儿这一“景”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主人公童年几次见到月牙儿时的情形和心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贬夷陵令                         坐: 判罪,定罪

B. 俾修《唐书》                       俾: 使

C. 画地学书                           书: 读书

D. 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第: 只管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B. 表官职升降任免调动常用词语有“迁、贬、徙、黜、左迁、出”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翰林学士”。贬:降低官职。如“坐贬夷陵令”。黜:废掉官职。如:“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左迁知制诰”。

C.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 四夷: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13. 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

贻书责之                    ②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④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⑥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而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欧阳修写书信指责高若讷,而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以致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 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欧阳修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提出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C. 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越职给自己进言。

D. 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停止了群怨,让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

15.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2)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 题。

写怀①(节选)

杜甫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

冉冉自趋竞,行行见羁束。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

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

【注】①此诗为代宗大历二年(767)冬,作者寓居夔州时所作。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开篇使用一个问句,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劳苦这一生存状态普天皆是的慨叹。

B.三、四句将富贵之人争名逐利的丑态与贫贱之人处处受制的窘态并提,对比鲜明。

C.诗人道出的芸芸众生的辛劳困苦,也是自己一生颠沛流离、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

D.本诗一改杜诗多言事而罕及理的特点,偏重说理,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17.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认为,此诗后四句可谓达人之大观。请简要说明大观的具体内容。(6

分)

 

 

(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3小题,共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屈原看到草木零落,感慨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3)《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小题。

比起当代生活的“快”,传统阅读的“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书籍中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有坚持细嚼慢咽才能获得。正如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只能读出“这个男人叫傩送,这个女人叫翠翠”,《边城》真正的魅力便无法被“编程”。当前阅读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  ①       。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忽略书本内容的“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    ②     。有些书艰深繁难,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B.汉语的谐音,如何谐得巧妙,切合得自然,做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则需要智慧和体悟的参与。

C.有人认为,一些年轻人之所以如此傲娇,是因为没有遭到社会的毒打。等步入社会棱角自然会被磨平。

D.一些短视的商家,趁节假日从旅客身上大捞一笔,做一锤子买卖,实则是断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后路。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齐名盘古;或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繁衍人类;或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或协同大禹治理江河,泽及后世。鉴于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

在古代社会,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龙的精神体现了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被奉作水神,总司灵泽,因此,龙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苍生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有着腾飞、振奋、开拓、进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内涵。

①中国是龙的家园,龙文化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婚丧礼仪、服饰冠履、岁时节令,龙都占据着醒目的位置,展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③适逢龙年,作为“龙的传人”,当秉承龙的精神,弘扬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④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22.“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金龙越古今。”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3. 下列选项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B. 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他想。

C.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带着宿命的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D. 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强调从外部看事物更能得出理智的判断。

古语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强调深入事物内部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主张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