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4-02-03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在某一社会群体中高度集中的形象投射,即构成这一时代的精神偶像。当下,科技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这种时代召唤下,无数中国科学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倾情奉献,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非凡贡献。作为民族崛起的重要力量,这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值得被铭记,科学家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理应被褒奖。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以科学工作者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科学人物传记片,数量并不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更是屈指可数。

探究科学人物传记片创作式微的原因,一方面是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门槛较高,要求主创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充沛的学习热情、较高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当的艺术造诣。主创需花大力气将深奥的理论和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这些科研项目的艰辛和科学事业的意义。另一方面,创作者对此类电影的认知定位有些模糊。比如究竟是历时性地深入挖掘科学工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人生亮点,彰显科学工作者的丰硕成绩,以及他们对国家,甚至是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是围绕他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系,展现人物的人性弧光;是照搬平移人物的生平轨迹,还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必要的艺术想象,将现实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此类问题搞不清楚,创作就容易出现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使人物塑造扁平化,以及剧情团于“成绩罗列”“忘我工作”“与病魔抗争”等程式化模块,缺乏创新之类的问题。比如《人到中年》把更多力气花在反映科学工作者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坚毅品质的渲染上,作品虽然感人,却没有充分反映出科学工作的特殊性。《超导》则过于专业,无法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因此,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更好地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让更多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成为时代偶像,是新时代对电影创作者提出的新创作命题。

要创作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首先是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表达理性的科学精神,并在表达过程中涉及科学概念、科学事实,以及理性思考时,尽量避免科教片式的过程演示与概念阐释。无论是科学家抽象的理性思维,还是相关科学概念和事实,都应该服务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作为情节发展的一种变量,构成叙事表达的结构性要素。让创作始终围绕人物的情感、动机与目标追求,进行戏剧化的叙事建构。既表现科学人物理性的存在状态,更要表现他非理性的情绪与情感的冲动。既要表现超然物外的执着一面,更要有平凡世俗,甚至是迟钝的一面。通过反差、吸引、冲突与转化等一系列艺术手段,所塑造的科学人物才能具备丰富个性和温暖情感,才能更接地气,更有生气。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更能艺术化地表现其作为科学工作者异于常人的观看世界、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此外,电影叙事在根本上是有关“关系”的叙事。其中,既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包括人与他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机制间的关系。因此,仅仅是深入挖掘科学工作者的自我成长经历,以及他的科学成就,对于科学人物传记片而言,还远远不够。没有天生有趣的人物,人物的人性弧光需要在互动关系中得以呈现。对于那些有着明确科学目标追求的科学家而言,在他们所要面对的“关系冲突”中,最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冲突,借用一句京剧的行话,即“不疯魔,不成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疯魔”状态,影片中科学探索的荆棘之路才会彰显出人物真正的精神。

除了解决创作层面的问题,高质量科学人物传记片要批量涌现,也与整体社会氛围密切相关。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发挥好引导,规划、组织、调控的主导作用,吸纳更多具有制作实力的组织机构参与科学人物传记片创作。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推出重量级、标杆性的作品,在电影行业掀起创作热潮。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有了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入理解,以及更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作者和受众才能在更高维度上形成共鸣并且互相激发。

总之,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更有希望。希望越来越多的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能涌现出来,用感人的科学家故事激励引领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摘编自孙承健《让科学家成为时代偶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质量科学人物传记片的批量涌现,离不开有关部门发挥在引导、规划,组织,调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B.时代的精神偶像是时代精神高度集中的形象投射,它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C.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中,照搬平移人物的生平轨迹,就会出现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的问题。

D.创作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不仅要表达科学精神,还应尽量避免科教片式的过程演示与概念阐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能够用感人的科学家故事激励引领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

B无数科学家取得了辉煌成就,作出了非凡贡献,这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C.新时代的电影创作者应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更好地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

D.科学家面对的“关系冲突”中最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冲突,这是科学人物传记片的主要内容。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影片《居里夫人》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前后经历,致敬了她的独立探索、不唯名不唯利的精神,给予后世的科研工作者以无尽的启示。

B.电影《奥本海默》是一部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记电影,如果不熟悉背景知识和这些举足轻重的物理学家,可能会觉得很难跟上剧情。

C.纪录片《超凡未来》尽显中国科学家的浪漫和仁心,这种对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描述,给予观众深刻的思想启迪:科学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世界更美好。

D.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拍摄的电影《钱学森》,主要讲述的是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的曲折人生。

4.下列对原文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了当下以科学工作者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科学人物传记片数量较少的现象,引发读

者思考。

B文章以《人到中年》为例,阐述了一些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者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如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

C.文章第二至第五段采用层进式结构,由分析科学人物传记片式微的原因,再到分析创作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做法。

D.文章引用“不疯魔,不成活”,论述了在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中,展现科学家与他人、与社会群体关系的重要性。

5.班级计划为袁隆平院士拍摄一部传记片,你认为应做好哪些准备?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否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地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那时的我,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

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向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上独有样式的粒,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鬃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晚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

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

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

人永远都不离开家乡是极难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也是痴心妄想的。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

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也可以蕴涵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与“千里共蝉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我”嫌恶高州口音,是因为当“我”来到佛山时,高州口音成为小伙伴们嘲笑“我”排挤“我”的理由。

C.“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让读者感受到“我”此时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D.在广州求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高州的老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沉稳,心情也随之舒畅。

7.关于对文中的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

B.离开家乡的人似乎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乡愁,且乡愁具有永恒性。

C.乡愁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给人前进的动力。

D.乡愁会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

8.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文章三处画横线句子多次写到乡愁“永不消散”,是无法“被摧毁”的,其内涵各有不同,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苦棣、侧柏之木,黄连、苦林、亭历、苦参,天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楉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茶亦苦于常茶。其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寙②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③以蓺④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馀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雚,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康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幻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处:处州府。②窳:低洼的地方。④陨萚:脱落的笋壳。④蓺:种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中A多斑文B小鱼C状D如吹沙E味苦F而微辛G食之H可以清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闻井以甘竭”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B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阐述某些观点,抒发情怀抱负。

C.“野蜂巢其间”与“间则阳展登崖”两句中“间”的含义相同。

D.“必先苦其心志”中“苦”的用法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侣”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溢先生认为富贵子弟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进食精美的食品,也是一种乐。

B用茅草盖成的苦斋有十二间房屋,坐落在匡山的顶上,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

C.匡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D.匡山的由布从石缝间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端急,弯弯曲曲,流人巨大的山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4分)

(2)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4分)

14.作者最后说“闻而悟之”,作者悟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①

张抡

双阙②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举宸游③,曾侍瑶池④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⑤。可是尘缘未断。谩烟怅、华胥梦⑥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经历了靖康之难后,张抡于次年的上元之夜写下这首感怀词。②双阙:指皇宫前面两边高大的城楼。③宸游:帝王的巡游。④瑶池:本为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两王母居所。西王母曾在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⑤长安远: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借指向往帝都而不得至。⑥华胥梦:这里喻指汴京往日的繁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描绘往日宫中上元节的热闹繁成,写景极其华艳;下片抚今追昔,语含悲酸,情致豪迈。

B.开篇两句写宫前双阙高耸入天,重重楼阁弥漫微微春寒,引出后文对去年上元之夜的回忆。

C.“瑶池宴”喻指宫廷豪华宴会,后五句从声、色方面极写宫苑的豪华气派,乐声响彻云霄。

D.下片“驰隙流年”二句由回忆转入对人世的慨叹,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16.请简要分析下片的抒情方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苏轼《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主持人:   A   ?

学者:数字乡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其中,“互联网十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向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互联网+流通”为乡村特色产业带来了巨大电商红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主持人:   B   ?

学者:①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才体系不够健全等方面。②在硬件方面,农村地区互联网、5G、数字广电等基础设施覆盖率仍有待提拔,③农业智能装备普遍精度不足,稳定性不强,④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⑤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⑥同时,数据资源整合不够、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⑦依然“数据孤岛”现象存在。

18.请根据回答,补写空缺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4分)

19.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中国动画,在“技”与“艺”的碰撞、“古”与“今”的交融中提升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与认知价值。

B.“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琴,自古便是中国传统风雅文化的代表。

C.“随着经济回稳向好,企业用工需求和线下招聘恢复,劳动力市场也趋于活跃。"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宋小强介绍道。

D.在成都大运会期间,主媒体中心推出“大唐风尚”主题日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朋友,可以在工作之余,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0.学者的第二次回答有三外表术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童年在北极村时,家家住着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有自留地,主种蔬菜。而远离居民区的黑龙江畔,每户还有一两片大地,种的多是麦子。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我去江边刷鞋子时,只要几天不见,就会发现麦苗又出息了,它们长个子的速度比我快。麦子什么时候悄悄怀胎结粒的呢?在鸟儿婉转地鸣叫的清晨时刻,在阳光照彻心扉的正午时,薄雾给黄昏披上轻纱的时候;夜露温柔地滑过脸颊时,总之麦子悄悄抽穗了。你经过麦田时,麦芒伸出带刺的舌头,调皮地刮你的手了。家中的园田快罢园的时候,江畔的绿麦穗变成黄麦穗了,这时小孩子们喜欢揪麦穗烧麦子吃。若是大人允许,可以把麦穗带回家,在晚炊的余火中大大方方烘烤,待香味飘出,捻出麦粒放入口中,又软糯又筋道,还有股清甜气,实在是好享受。

21.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前两句用“我”第三句用“你”,表达效果上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散句,请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60岁的老人,很想学小提琴,但是觉得年纪有点大,所以比较犹豫,于是就问了身边的一些人,结果不少人都投来诧异的眼光,说道“你年纪都这么大了,还折腾啥呢?”于是这位老人就放弃了学小提琴的想法。过了很多年,他在路边看到有人拉小提琴,羡慕不已,就突然想起自己60岁时的想法,不禁感叹道:“若是那时我学小提琴,那么到现在我就拉了30多年的小提琴了。”这一年他93岁。

上述材料对我们当代学生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