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word试卷+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1-21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北京, 一座拥有 870 年建都史的古都,是中国古迹最为密集的区域所在。其实,北 京也是 4 万株古树的乐园,是全世界古树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古都光环,使人们的视线往往聚焦于红墙黄瓦的古建筑,忽略了与它们相伴 而生的众多古树。如果你留心观察,在北京名胜古迹、寺庙宫观等地,可以见到一些树 上挂着红色、绿色或者白色的铭牌, 那是古树的“身份证”,记录了树龄、习性、历史等 信息。从种类来说, 北京市古树共分 33 科 56 属 74 种, 数量最多的是侧柏、油松、桧柏、 国槐。知名度上, 天坛公园“九龙柏”、北海公园“白袍将军”、潭柘寺“帝王银杏”等, 不仅为市民耳熟能详, 也令不少来京游客流连忘返。北京古树大多是“大隐隐于市”地 点缀在房前屋后,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

元朝著名学者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中提到:忽必烈兴建元大都之时,总设计师 刘秉忠以丽正门外(约在如今前门箭楼位置) 的一棵大树为基准,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 方位。之后, 这棵大树被称为“独树将军”,中轴线周边成为北京古树分布最为集中的区 域之一。在卫星图视角之下, 从景山到故宫, 再到南端的天坛, 这条线掩映在两旁绿色 的海洋中。

密云新城子镇“九搂十八杈”是北京最古老的柏树, 树龄超过 3500 年。前不久,这 棵古柏长出新叶, 生机勃勃, 引起广泛关注。 “九搂十八杈”一度遭遇生存危机: 省级公 路从树旁经过,加上不透气不透水的挡墙,使得其根系伸展不开,难以吸收足够养分。 为给古树充分的生存空间,当地不但拆了挡墙,还将影响它生长的公路“挪”远了。如 今,古树焕发新生,当地也建立起古树文化旅游线路。在北京城市建设中,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近年来,北京打造出西城鼓楼西大街、海淀八里庄街道世纪新景园、昌平康陵等 40 余处古树街巷、古树社区、古树乡村。保护一棵古树、植下一方绿地,让城市融入大自 然,展现生态之美,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取材自贺勇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树是生长百年以上的树木。古树是大自然的“绝代风华”,是“有生命的文物”, 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

一棵树就是一个生态聚落,是生物的栖息地。古树苍劲挺拔、 亭亭如盖,从树根到  树冠, 昆虫、真菌、脊椎动物、鸟类等各寻乐土,与树木相伴相生。古树根深叶茂、冠 大荫浓,带来固碳释氧、保持水土、降温增湿、阻止烟尘等环保效益。古树经过自然界 千百年的风雨洗礼, 是研究自然的标本, 我们分析古树, 可了解当地气候、水文、植被、 环境的变迁,为众多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古树以它们漫长的生命,为居住在附近的人们,乃至整座城市遮风挡雨。古树既是 生态的维护者, 同时又记录了历史的演替变迁, 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回忆与乡愁情思。

《国语》的《单子知陈必亡》一文中有说到: “周制有之曰, 列树以表道。”以此可见, 我国在道路两旁种树的传统, 至少是从周朝就已经开始了,并且早已形成制度。 一棵棵 参天乔木, 不仅拥有表道、护路的作用, 更在成百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后,沉淀成一部部 绿色史书, 铭刻着“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杳然怅惘, “绿树村边合, 青 山郭外斜”的安逸闲适,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的思君别情, 将古人至臻之情深深 烙印于中华民族文脉肌理。

就北京这一城市来说,古树不可或缺地与鸽哨、老院落一起,成为北京文化符号。 古时的北京城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站在圜丘上举目四望,只能见到头顶的蓝天 与脚下松柏的森林,仿佛是被这片绿色的海洋托举在天地之间, 这便是古人孜孜以求的 “天人合一”。

而在庙堂之外的市井街巷之中, 古树更是成为了一种民间故事留存的载体。中学语 文课本曾收录有文天祥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相传在文天祥被 关押之时,他所亲手栽种的树木也受到这种气节的感召,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 45°指向南 方。这棵 700  多年的枣树,如今就位于北京府学胡同的文天祥祠之中。与古树相关的类 似传说在北京简直比比皆是,在夏日的胡同口,要是我们找个树荫下乘凉的大爷聊起这 些故事,说一下午都不会重样。

如今, 北京计划再建 20 处古树公园, 一方面实现古树生境的保护提升, 另一方面拓 宽更多居民活动场所, 让古树在时代光影里、在与居民和谐共生的新模式中, 枝繁叶茂、 焕发生机;让绿色乡愁不断赓续、文明记忆恒久绵长。

(取材自杨翘楚、王禹欣、张璐等的相关文章) 

1 .原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 分)

A .休戚相关         B .亭亭如盖        C .孜孜以求        D .比比皆是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北京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古树名城。

B .北京古树大多生长于人迹罕至的深山。

C .北京城布局与“独树将军”关系紧密。

D .北京的城市建设频频为保护古树让路。

3 .材料二第四段中引用了古诗文,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证明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植树表道的传统。

B .证明古树成为了记录历史变迁的绿色史书。

C .证明古树承载了人们丰富多样的情感寄托。

D .证明树木是我国诗人眼中不可或缺的意象。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新城子镇从古树保护中找到了发展新思路。

B .古树的环保效益使它成为科学研究的依据。

C .古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的重要讲述者。

D .与北京古树相关的故事,数量多,传播广。

5 .古树与北京城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进行概括。(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 10 题。(共 18 分)

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 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  积美之源也; 不得道以持之, 则大危也, 大累也, 有之不如无之, 及其綦①也,索为匹夫 不可得也, 齐湣、宋献②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 然而不能自安也, 安之者必将道也。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 如是者王;身不 能,知恐惧而求能者, 如是者强; 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 安唯便僻左右亲比己者 之用, 如是者危削, 綦之而亡。国者,  巨用之则大, 小用之则小; 綦大而王, 綦小而亡, 小巨分流者存。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 安不恤亲疏,不恤贵贱,惟诚能之求,夫是之 谓巨用之。小用之者, 先利而后义,安不恤是非,不治曲直,唯便僻亲比己者之用,夫 是之谓小用之。巨用之者若彼,小用之者若此,小巨分流者,亦一若彼, 一若此也。故 曰: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之谓也。

羿、蜂门者, 善服射者也; 王良、造父者, 善服驭者也。聪明君子者, 善服人者也。 人服而势从之,人不服而势去之, 故王者已于服人矣。故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则莫若羿、蜂门矣; 欲得善驭, 及速致远, 则莫若王良、造父矣; 欲得调壹天下, 制秦、 楚,则莫若聪明君子矣。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 甚易处而綦可乐也。故 明君以为宝,而愚者以为难。

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惟诚能之求?若是,则人臣轻职业让贤,而 安随其后。如是, 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功壹天下,名配舜禹,物由有可乐。如是其 美焉者乎!呜呼!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

(取材于《荀子·王霸》) 【注】①綦[qí]:极。②齐湣:齐国国君, 后为淖齿所杀。宋献: 宋国国君, 为齐湣王所灭。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得道以持之   持:掌握

B .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  白:明白

C .身能相能     相:帮助

D .安不恤亲疏    恤:顾虑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 .羿、蜂门者,善服射者也      新沐者必弹冠

C .则莫若聪明君子矣                     若知我不降明

D .其用知甚简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下列文中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

掌握政权的君主,不能只依靠自己

B .惟诚能之求

确实只为求取有才能之士

C .王良、造父者,善服驭者也

王良和造父,是善于驾车马的人

D .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君子做事情很容易,心情很愉快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荀子认为治国的方法有三:义、信、权谋。其中权谋治国,会导致国家灭亡。

 B .荀子认为与举贤任能相比,国君自身能力更重要,这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存亡。

 C .荀子认为立足于道义任用贤者,可以称王天下,驳杂地用人也可以称霸诸侯。

D .荀子认为聪明的君主,善于使百姓顺服,权势也便随之而来,这是王者之术。

10 .选文第三段说“善择者制人, 不善择者人制之”。请结合选文与《屈原列传》,谈谈 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10 分)

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 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②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张》)

③子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 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尧曰》)

④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微子》) (1)根据①②③则材料,请说明加点词语的内涵。(3 分)

 

(2)请理解④则材料中“三仁”的具体表现。(3 分)

 

(3)在以“学习与道德”为主题的班会课上, 一个同学发言时引用《阳货》篇中“好仁 不好学,其蔽也愚”。你认为这句话符合班会的主题吗?请发表看法。(4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2— 14 题。(共 12 分)

古大梁行①

高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那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②名,行人尚识夷门③ 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注】 ①此诗作于高适隐居之时。②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

救赵。③夷门:魏大梁城东门,侯嬴曾在此守门并自杀。

1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城”四句, 写驱马古都, 见荆棘莽苍、王宫荒芜之景, “愁”字奠定全诗情感 基调。

B.“全盛”四句,写高台曲池荡然无存,狐狸奔窜,古地寥落,与“忆昨”四句形 成对照。

C.“暮天”四句,通过游侠之口写昔日朱亥与侯嬴的豪情壮语,间接表达诗人的悲 痛之情。

D.“白璧”四句, 诗人伫立水边, 联想曾受重用之人,感慨往盛今衰,表达无限怅 惘之情。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诗“魏王宫观”“信陵宾客”两句今昔对比,写眼前之景,画面感强。 B .本诗实写游大梁之景,追忆往昔人事,虚实结合,格调古拙,意味悠长。 C .本诗为七言古诗,是一首描写惨烈战争的边塞诗,抒发复杂深沉的情感。 D .本诗形式讲究。音韵和谐,韵脚多变,四句一转;重章叠句,回环跌宕。

14.唐代殷璠评价高适诗“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请结合本诗和《燕歌行》中任意一句, 简析殷璠的评价。(6 分)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9 分)

(1 )《锦瑟》中,以锦 瑟起兴,写诗人追忆华年往事的诗句是: “锦瑟无端五十 弦,            ”。

(2)《书愤》中,描述宏伟征战场面的诗句是: “            ,铁马秋风大散关”。

(3)《李凭箜篌引》中,用拟人手法写花朵形象,写出乐声时而幽咽、时而欢快的诗句 是“            ”。

(4)《燕歌行》中以环境描写衬托出战事惨烈, 唐军伤亡惨重的两句是: “            ,           ”。

(5)《屈原列传》中, 指出《离骚》借寻常事例阐发深远意蕴的语句是: “其称文小而其 指极大,             ”。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 不要沉溺于喜爱的人或物的语句是: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过秦论》中写陈涉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的语句是: “然陈涉             ,氓隶之 人,             ”。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 19 题。

江南江北,尽是潇湘意象

那天写永州, 突然发现, “潇湘夜雨”不该是一景, 而应是一曲。尤其在没电的古代, 舟灯如豆, 远看似萤, 完全撑不起一江夜景。这时, 耳朵比眼睛要管用得多。与其让眼 睛独对一江黑越越、两岸墨坨坨, 心事茫然, 行举无措, 不如像白居易诗中说的“睡美 雨声中”,当然, 这需要足够定力: 不管朝堂远近, 身世浮沉, 我自一苇渡江, 天马行空。

但这何其难也。大多数人只能像马致远写的那样: “渔灯暗,客梦回。 一声声滴人心 碎。孤舟五更家万里, 是离人几行清泪。”寒气夜侵, 五更惊醒, 发现美梦误人,  家遥万 里。拥衾扁舟,夜雨如泣,江流如诉,山风如叹。油灯扑闪,风来暗,风止明。自己仿 佛被整个世界遗弃了。

所谓“潇湘夜雨图”完全不是眼景,而是烦乱的雨声、孤寂的心境,是由飘零、清 冷、凄凉、离忧、寂寥、渺茫、惶然……多种意绪组成的“遗世孤独图”。 

继而我发现, 所谓的“潇湘八景”,很多都看不见。即便可见, 能见度也很低。此八 景, 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体验。比如“江天暮雪”,薄暮冥冥, 江天一色, 世界混沌, 大片 大片的雪花,如飞絮漫舞。这时披蓑戴笠,独立江畔,能看到什么呢?只能看见纷乱如 麻的往事、沉浮难料的命运和诸路尽失的未来。

潇湘八景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只有后世那些把光影、配 音、表演、意境拿捏得恰到好处、糅杂得炉火纯青的抒情小视频,或可表现其七八分。 而只讲究光影效果的印象派油画, 最多只能表现出四五分。中国画单凭线条和墨色,其 实很难把主题的意境表现出来。只能靠构图的精妙和着墨的浓淡,来表现主题中深藏的 人生况味和处世禅机,算是内化于心,寻找神似。至于外化于形,可能二三分都没有。

这样的潇湘意境画, 不但去了日本、朝鲜、东南亚,还去了南北美洲和欧洲。国内 则有定论: “中国山水画, 半源起潇湘”。也有这么说的, “潇湘意境是中国山水画永恒不 变的母题”,“潇湘八景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

从此, “潇湘情结”,或者说,“潇湘意象”就这样呈现出了越来越清晰的面貌。那么, 何为潇湘意象?

潇湘意象是一种清冷幽深、低沉凄迷的审美旨趣。

舜帝南巡,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泪化斑竹,投湘殉情。这是潇湘情结的源起。南 巡其实是战败南逃。之后屈贾被贬,忧怨不已。再后来, 无数官员被贬潇湘,形成了一 派消极而隐逸的诗风。

潇湘八景图,正是宋迪被贬后的作品,与其说他画得最好,不如说这些意境最能熨 帖失意人的心灵, 因此也最能唤起被贬官员和落魄文人的共鸣。这八景从夕夜交替的时 辰选择来看,是孤独失意的情绪宣泄;从雁落帆归的主题景物来看, 是思乡怀远的悲情 表达; 从晴岚雨雪的天气变幻来看,是抒发了一种人生无常、任意风雨的哲理禅机;从 平远山水的构图来看,则是表达了一种平淡冲和、隐逸逍遥的空灵心境。

种种这些,构成了潇湘意象的全部。自此, 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和潇湘,便加快 了它们分道扬镳的脚步。唐之前, 江南是包括湖湘的。从宋朝开始, 江南多指东南江浙 一带,包括皖、赣、闽一部分。而湖南则被单独拿出来,冠以“潇湘”的标签。

江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隐约喻意着富饶水乡,充满了柔情和梦幻,是国人的心 灵憩栖地。而潇湘一词,则喻意遥山远水,带着淡淡的忧愁和哀婉, 是国人的伤心失意 地。看着这两个名词,就好像看到林黛玉三字,脑袋里就有了约定俗成的印象。

由画而诗、而词、而曲、而文。潇湘八景之后,不但以潇湘为题材的山水画多了, 连诗词曲赋文章也在大量增加。其中以“潇湘八景”为题的词曲更是爆增。陆游说: “挥 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这里的“潇湘”除了地理意义上的, 显然还有审美意 象上的。不但要得其形,还要得其魂。失意之心,借助遥山远水,诗情才会呈井喷式爆 发,所谓文章憎命达是也。诗人以山水开头, 用比兴的手法,来诉说心中忧思。或用比 德的手法,将山水风物,比作自己的身世品性。

其后,对“潇湘意象”的审美又扩展到音乐、建筑、园林、戏剧、书法、宗教、风 俗等各领域。这样隐隐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美学旨趣。身世浮沉雨打萍, 从一种 抑郁情绪开始,到遗世孤独、前路茫然, 转而寄情山水、梦托桃源, 自甘以局外人、边 缘人的角色去打量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世间万物, 如光阴寄客,在社会的大潮中从流 飘荡, 任意西东, 最后结束这蜉蝣般的匆匆一生。这大抵便是潇湘意象群的心路历程。 无非是流放文化、贬谪文化、隐逸文化和禅意文化的结合体,借潇湘山水诉衷、自慰、 抒情、明志而已。

人世间的悲情, 总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谪官的诸多情怀, 酝酿出的“潇湘意象”,从 影响官场开始,继而影响文人,再侵袭各个人文领域,最后全体国人都浸淫在这种抑郁 的审美旨趣中。直到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经世致用”“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主张, 湖湘人物才稍微从“潇湘意象”的审美文化中挣脱出 来,努力从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新派湖湘文化中吸取力量, “睁眼看世界”,终于在 清末民初,迎来了举世瞩目的湖湘英才潮, 一振千年来被失意情绪笼罩下的人才颓势。

而到今天,我们要趟一条文化的新路,要回头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从固有的文 化中寻找自信。那么, 肯定要避开无数因时空格局而形成的诸多文明陷阱, 再不能让过 去某类人过于幽凄的审美情趣来影响新时代的整体国民性。

“潇湘意象”作为一种文化审美现象可以去解剖研究, 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光影 效果去复原欣赏, 但——切不可再去迷恋深陷,以彼意象来标榜自己的高洁品行,从而 掩饰自己在现世中种种捉襟见肘的无能表现。事实上,在这个只争朝夕、缩地成寸的地 球村, “潇湘意象”已失去了它的存在时空。弹丸之地,  高铁呼啸而过, 从北到南, 只要 个把时辰。山遥水阔、道阻且长等字眼, 跟潇湘再无关系。这时还要去追求“潇湘意象”, 无异于隔靴搔痒,缘木求鱼。徒增人笑料耳。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民族也一样。如今的潇湘,定有崭新的风物,与这个 时代三湘儿女的情怀相契相融。你会发现,在这个崭新的时代, 湖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 心灵归往究竟是怎样……

(取材于谢宗玉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来表现主题中深藏的人生况味和处世禅机    禅机:禅法机要

B .不如说这些意境最能熨帖失意人的心灵        熨帖:抚慰安定

C .从“潇湘意象”的审美文化中挣脱出来        挣脱:用力摆脱

D .定有崭新的风物                                          风物:风光面貌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指出“潇湘夜雨”不该是景,而应是曲,意在表现作者此时的心境。 

B .作者认为相比起表现潇湘八景的外形,中国画更擅长表现其意境及神韵。

 C .潇湘与江南的喻意对比,突出了潇湘意象的忧愁与哀婉,这与黛玉神似。

D .新派湖湘文化去粗取精,与时俱进,追求新时代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面貌。  

18.文章前两段写面对“潇湘夜雨”时不同人的不同感受,请概述其感受并说明其作用。 (6分)

 

19.作者认为“再不能让过去某类人过于幽凄的审美情趣来影响新时代的整体国民性”,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当代书法讲究形式美,鲁迅是研究现代美术与形式美的先驱者, 他的著作,基本 都是由他自己设计, A  书法字体的选择,B  图案设计的有无,都是相当用心。②如果看 看《野草》,看看《且介亭杂文》,看看《南腔北调集》这些书的封面, 都能感觉到一种 雅致之美, 一种空白之间的那种极简约的意味,让人想到了八大山人的书法和绘画。③ 《鲁迅手稿全集》和《鲁迅手稿丛编》中,他的手稿有的是红茧行路,并且很多是花信 笺,有腊梅、海棠、荷花、牡丹、牵牛花,还有人物、山水等等,炫丽多彩,无形中在 宁静和穆的字体中有了一种背景, 一种形式感的衬托。④他的手稿书信,放在明清诸大 家的信函之中相比,丝毫不逊色。⑤从鲁迅的书稿中,可以深深地认识到, 书法不能仅 仅只是书法,书法是一种综合的修养,书法是和一个人的精神情趣一脉相承。只有博古 通今,只有在不断地积淀实践之中,书法与个人性情才能完全地统一起来。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①句中 A 与 B 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B . ②句中加点的词语可换成“联想”。

C . ③句中横线处逗号可改为省略号。

D . ⑤句中的“一脉相承”不合语境。

(2)不改变原意,对④句进行修改,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 分)

 

21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1)2023 年 12 月 9 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送给当代年轻人一 句话“忙碌的蜜蜂没有悲哀时间”。请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要求: 观 点明确,理由充分。

(2)文学社社刊拟开设以“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为主题的人物专栏。请选择一个 人物, 结合《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相关情节, 写一段文学短评。要求:符合作品内容; 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3)请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为开头, 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题目自拟。要 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序号涂黑。不少于 700 字。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似乎每年高考前夕, 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有人在寻找丢失的准考证、身份证……似 乎每到高校毕业季,各大网络平台就会出现“白眼狼女大学生”一类话题……接着就被 证明,这不过是“无主谣言”。

“无主谣言”是流布在网络各大平台、发布者不明、真实性无法考证的信息。 “无主 谣言”的流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请以“我看‘无主谣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人生在世,总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生活中,你是如何缓解压力的?

请以“解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word试卷+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