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12-30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C.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论说了中外古诗中“月”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思以及不同特点。

C.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那么就很难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D.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C.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在“月”这一意象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寄寓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诸简要概括。(4分)

5.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继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边有个小卖部(节选)

张嘉佳

弯腰钻过山脚的护栏,鞋子陷进雪堆,刘十三把一盏灯笼系在腰上,奋力拔出脚,电筒光柱随他吃力地动作,一阵乱晃。他深吸一口气,开始爬山。

这条山路,他上下过无数次。先前想妈妈的时候,他总爱爬到山顶睡觉,外婆也总能顺着山路找到他。穿着花衬衫的外婆追着他漫山遍野地跑,春夏秋冬,山峦绿了又黄,外婆的声音响彻山林,直到他离开云边镇。大雪纷扬,原来山白色的时候,每一步都那么艰辛。刘十三喘着气,膝盖以下湿透,心脏跳得飞快。他不能停,一停,羽绒服里的汗水会把人冰僵,刀割一样。风从耳边拂,依稀是外婆病重时说的话:“十三啊,天太黑了,我走路害怕,你把家里的灯都打开……

一脚下去,脚脖子就没了。身后的脚印,只能依稀看见十几个,一溜顺着山道,盖住只用几分钟。刘十三摔倒的次数都数不清了,从第二次开始,他解开灯笼,抱在怀里,怕被压坏。雪深不好走,一摔,陷进雪里,也滚不下去,只是整个人爬起来,太吃力了。这跟自己的人生真像,咬牙已经没有用了,摔不死,爬不动,自己喊着加油,挪一步拼尽全力。

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雪夜中,刘十三爬了七八个钟头。

刘十三踩到山顶的雪,鞋子不见了。他瘫了一会儿,艰难地起身,手脚冻得失去知觉,连续试了几次,才把灯笼挂在树枝上。

他喃喃自语:“王莺莺,我没本事点亮整条路了,就挂一盏,山顶挂一盏,你肯定能看见的。”胸口内兜几个打火机,还有一瓶火油。刘十三点着灯笼,卖灯的师傅说,这盏防风,贵五十。

微弱的火苗,跳跃在山巅,驱开一圈小小的夜,围着它四周,雪花晃悠悠。

树底下碎石块简单搭好,捡些粗细不一的树枝,浇上火油,刘十三点了堆粗糙的篝火。靠着树干,围巾包住脚,头顶就是随风摇晃的灯笼,刘十三昏昏睡着。

雪停了。

云的边缘带上金黄色,天际缓缓变亮,朝日从云间拱出来,霞光无声蔓延,翻腾的云海似乎就在脚下。海浪涌动,雾气弥漫。岛上铺满白雪,一棵树上挂着熄灭的灯笼,云海之间孤立无援。

“将来要是我考不上大学,就回来帮你看店。”

“说不定我活不到那时候。”

“外婆,你去过外边的,山的那头是什么?”

“是海。”

“老家就这么好?”

“祖祖辈辈葬在这里,才叫故乡。”

“外婆,你会不会永远陪着我?”

“外婆在的,一直在。”

望着这片山间的海洋,刘十三心想,我没有外婆了。是啊,以后没有人举着笤帚,满镇子追他。没有人一把掀开被子,拖他去吃早饭。没有人叼着烟,拍他的后脑勺。没有人擦着汗,在云边一家小卖部搬着箱子,等自己的外孙回家,一等就是一年。

眼泪终于滚出眼眶,努力压了好几天的悲伤,轰然破开心脏,奔流在血液,他嘶哑地喊:“王莺莺,你不够意思!王莺莺,你小气鬼!王莺莺,你说走就走,你不够意思!”

柳絮一飘,春天不容置疑地到来。不管什么乍暖还寒,柳絮就是飘了,飘遍云边镇。人们放下去岁的哀愁喜悦,告诉自己,新的一年真正开始。莺莺小卖部也没凝固在冬天,暖风执意吹拂,把嫩叶的影子吹上雪白的墙壁,吹开了桃花。第一朵花苞冒出来的夜晚,树下的刘十三打开那支录音笔。

“喂?喂?”

王莺莺的声音,老太太小心翼翼地试着:“十三啊?”

他回答:“嗯。”仿佛外婆站在面前跟他说话。

录音笔的声音很清晰。

十三,外婆有几句话想跟你说,怕你不自在,就录下来了。等我走了,你自己一个人听。如果有一天你妈回来,我是等不到了,但万一她肯回来,你碰到的话,帮我跟她说,我不怨她,让她别太难过,她永远是我的女儿,我永远都盼着她好。

她去哪儿,嫁到再远的地方,回不回来,都是我的女儿。

记住啦,别瞎讲八道,你妈不容易,别怪她。她走那天,我在树底下埋了一坛酒,等她回来,你陪她喝,就当我陪她喝的。

还有啊,老李的钟表铺,我卖了。钱汇过去,老李不肯收。他说,给云边镇小学的学生买保险,住在小镇二十多年,人走了,留点印子吧,为镇上小孩做点事情。我不会搞你那些单子,存折在床头柜,如果你有空,去帮老李填一填。兔崽子,别乱花,不然揍死你。

还有什么来着,哎,差不多了,怎么关掉啊这个东西……

录音笔里传来一阵窸窸窣窣,嘀地一响,杂音戛然而止。

刘十三仰起头,三月的星空清澈。望着星群隐去,薄云渐亮,他站了整个晚上。那天之后,桃花纷纷钻出来,长大,花萼绽裂,花瓣细细伸展铺开,薄薄地晃成一片粉红。

(有删改)

文本二:

嘉佳用极具时代感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书写了一个充满江南味道的成长故事。离现实很远,离往事很近。作家总会从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出发来构建大厦,也是基于此,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的真诚与坦率,我也相信虚构背后的真实,温柔与善良的底色。故事里的外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相较于爱情,亲情总是容易被忽略却更震撼人心的部分。在一个轻描淡写的时代里,嘉佳的轻,状如云图,嘉佳的淡,有阳光的色泽与气味。

——苏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处插入刘十三与外婆昔日生活的情景,这样的写作手法在丰富了文章内容和推动情节的同时,也更加立体地展现了人物的鲜活形象。

B.小说细节刻画独具特色,如:“树上挂着熄灭的灯笼”细节暗示外婆已逝的事实,“云海之间孤立无援”的细节折射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C.“祖祖辈辈葬在这里,才叫故乡”。这句对话意味深长,作者巧借王莺莺的口吻暗讽年轻人远离故土,追求云端的梦而忽略故乡的温情。

D.小说于平淡简练的文字中展现最触动人心的人伦亲情,从艺术表现上来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不谋而合,都表现了别具一格的人性美。

7.小说节选部分对刘十三的刻画很有特色,下列选项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刘十三爬山的艰辛从侧面写出了他对外婆深沉的感情。

B.刘十三直呼外婆的大名“王莺莺”,刻画了刘十三的粗俗无礼。

C.小说中多处环境描写都与刘十三心理变化有着隐隐约约的关联。

D.小说主要以刘十三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

8.小说中的王莺莺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5分)

9.有人说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郭骚踵门见晏子,曰:“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遂造公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国必侵矣,方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绝颈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吴赤市使于智氏,假道于卫。南文子具纻缔三百制,将以送之。大夫豹曰:“吴虽大国也,不壤交,假之道,则亦敬矣,又何礼焉?”南文子不听,遂致之。吴赤市至于智氏,既得事,将归吴,智伯命造舟为梁。吴赤市曰:“吾闻之:天子济于水,造舟为梁,诸侯维舟,大夫方舟;方舟,臣之职也,且敬大甚,必有故。”使人视之,则用兵在后矣,将以袭卫。吴赤市曰:“卫假吾道而厚赠我,我见难而不告,是与为谋也。”称疾而留,使人告卫,卫人警戒。智伯闻之,乃止。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乘驲而自追A晏子B及之国CD请而反之E晏子F不得已G而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仓粟府金而遗之”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B.“晏子见疑于景公”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遂致之”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

D.伯,是一种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郭骚品行高洁。晏婴曾派人将仓库中的金钱和粮食分拨一些送给他,北郭骚却没有接受金钱。

B.北郭骚知恩图报。晏婴曾经给北郭骚奉养母亲的粮食,在遇难时,北郭骚用生命来为他洗刷冤枉。

C.赵简子聪慧有远见。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阳虎为什么会遭受到自已所培养出来的人的排斥。

D.赤市有自知之明。赤市明白大夫渡水是把两条船并在一起,天子渡水是把几条船连接在一起,自己受到的礼敬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肯定有别的缘故。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2)卫假吾道而厚赠我,我见难而不告,是与为谋也。

14.阳虎培养出许多人才,却受到他们的排斥与迫害,这是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赴京途中遇雪

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京,原指秦国都城,“秦京道”代指通往京都的道路,点明此诗写的是诗人前往长安途中遇大雪时的所见所感。

B.“积雪”一句,正面写雪,给人苍茫空阔的视觉冲击,细细品味,又暗含与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类似的感慨。

C.第六句中,“噪”字与“蝉噪林逾静”中的“噪”字一样,有以声衬静之妙,更好地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

D.尾联中,“客”是诗人自指。与诗人另一首诗《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客”所指相同。

16.本诗抒情方面很有特色,诗歌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中,诗人田园美景的描绘远近结合,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时空之永恒无限,用以反衬人生之渺小短暂,被誉为“古今独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诗词文化      ①        ,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      ②        、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      ③        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我们只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变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我们的诗人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

18.根据语境,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B.我的叔叔去年赚了很多钱——但今年破产了。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企业都会捐款。

D.“我——我不听!”她气势汹汹地嚷了一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晚上睡前烧了一杯白开水,太烫了,放了一晚上,早上起来水还能不能喝?有人说,烧开的水隔夜不能喝,隔夜水不卫生、有毒、会致癌。不管是烧好的凉白开,还是纯净水,开盖放置在空气中的那一刻起,菌落数会不断增加。而菌落数是衡量水体是否被污染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放置的时间越长,①___________________,而出现致病菌的可能也越大。这种被致病菌污染的水,即使不是隔夜水,也是不能喝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因为隔夜水亚硝酸盐含量高,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产生毒素。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是由水中原有的硝酸盐转换而来的。合格的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很低,正常情况下,转化成亚硝酸盐的量也会很少,而少量的亚硝酸盐是不会中毒的。只有当摄入量达到0.2-0.5克时,才会导致中毒,而一两杯隔夜水是完全达不到中毒的剂量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说隔夜水因为含有少量的亚硝酸盐,③___________________。还需要说明的是,亚硝酸盐并不是致癌物,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它生成的“亚硝胺”才是致癌物。而隔夜水中缺少形成这种致癌物的条件。

21.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含标点不超过4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古到今,艺术无处不在。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姿,不仅有我们惯常熟悉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还涵盖了电影、建筑、服装、摄影等更多领域;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反映,有激情四射的青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