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3-11-08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还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 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 中国新诗继承古典诗歌时进行了现代创造性转化,但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 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 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 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 李商隐的诗注重意象的表现,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无题》诗中“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炬”,发光发热最后成为灰烬,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 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土地”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 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严峻的和声……

1982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中二兰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动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 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 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 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乡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 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 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 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 二兰子两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10. 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至ABC赐晏子D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鄙:浅陋,目光短浅,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意思相同。

B. 福:赐福,保佑,与“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

C. 坐盗:“坐”指定罪,与“坐以待毙”的“坐”字意思不同。

D. 避席:传统礼节之一。不正面对着席位,也作“辟席”。

12.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一项是(   )

A. 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 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 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 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3. 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4. 请简要概括甲文中曹刿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台怀古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萨都剌工诗词,擅书画,后人推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在职一年半,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由眼前之景引发抚今追昔之意,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B. 首联写远景,点出越台的地理特征,四面群山环绕,雄关据守。云气缭绕衬托出越台的都城气象。

C. 颈联中“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越王山的实景,又喻指诗人作为“一时人物”终走向末路。

D. 尾联中再次点出“日暮”,借“鹧鸪、荒苔、野竹”等景物,表达出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

16. 有人评价说本诗第二联“用象征性的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历史变迁的感伤”,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伴随着《本草纲目》的歌声,一股新的运动热潮正在兴起,全国各地的刘畊宏女孩在努力进行更高质量的运动。到底是早上运动效果好,还是晚上运动效果好呢?近期,一项在大鼠身上开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讨论角度。研究发现,当大鼠进行充分体力锻炼时, 无论锻炼的时间段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它们体内的数百种物质都会同步发生含量变化。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的“刘畊宏女孩”,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资深木匠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工艺品,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

B. 连日来,口腔医院出现一群四处巡逻的朝阳大妈,有佩戴口罩不规范的,她们一个箭步上去,现场及时纠正。

C. 进入新时代,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社会风气不断变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人民的幸福感更强了。

D. 现实生活中,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等表现让人大开眼界。(阿Q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无与伦比。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萍水相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   )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C.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0. 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续写一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从胡适先生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开始,我们这个诗的国度,     ①     ,一百多年来,关于新诗旧诗孰优孰劣的争执从未停息。坚守派和变革派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旷日持久的纷争可能还要持续进行下去。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诗歌的辉煌成就更是傲视万方。我们这些人认识诗,都是从“床前明月光”“慈母手中线”入门的,都背过新编唐诗三百首。它们是中华文化的血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骄傲

就艺术本质和审美取向而言,     ②     。它们都讲究意蕴合蓄、语言精当、联想丰富、启迪智慧。好的诗篇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生命力。二者的重大区别在于:在表达形式上,旧诗要求格律、对仗和平仄,      ③      ,获得了更大的开放度,在题材取合上也更加宽泛和自由,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和多元。就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而言,新诗旧诗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它们都是社会生活、文化繁荣需要的艺术存在。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对于进入高一的新生而言,思考并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