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的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总是读了一半就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
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虽然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短时间内的知识量爆棚,很可能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当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问题或任务,并且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者扩大、加深已有认识的倾向。认识倾向会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强烈的认知欲望,这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穷尽,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遍及全部。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
(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知识焦虑或许就是这种危机的最直观显露:既有的信息知识获取秩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新秩序又远未建立,信息自山状况远超人们的预见与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变得无所适从。但奥地利精神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种种产生于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虽是人类对某种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但人们也能够进行积极战斗或逃避危险。这一成果让我们感到: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泛化、知识爆棚这样一些无法预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识焦虑固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变迁也为变化提供了可能,焦虑对个体生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也会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
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的产物,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绝不代表必然的被动回避,相反,它很可能会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不论是选择或提升,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人类适应性行为。发现问题、消除危险,首要的是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态,靠近知识焦虑的最初体验,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成长的新要求,还原出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亦可激发我们对精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我们如剑如炬般的锐利眼光。当信息如潮水一般袭来,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动过往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从而将发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强大的自己。
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识焦虑,也有助于激活我们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力。目前,花样迭出的动态共享数据库,正在日益推进人工智能与智力的匹配,正趋向完善地服务于我们的知识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以点对点对话、知识转述、视听文学等为样态的知识付费,也有待于打破狭隘的市场交易思维局限,真正解决碎片化知识积累和效益等问题,提高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分享速率,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实现人类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创新。
(摘编自孟威《知识焦虑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焦虑,有个人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
B.现在的新中产阶级因其较高的求知欲以及竞争力的不足,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C.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找寻真实准确且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困难。
D.把知识焦虑变为动力,需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容易盲目跟风,轻信网络上的知识速成品,致使知识量爆棚却加剧了焦虑。
B.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分别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对知识焦虑做出深层解释,并指出了其积极影响。
C.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不被动回避问题,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就能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
D.动态共享数据库以及多样态的知识付费,都是当下人们创新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有效探索行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3分) ( )
A.在接收与解读各类APP 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
B.某大学生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做了一名网络工程师,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东京识”而成为“考证狂人”。
C.四川绵阳七十多岁的李启君奶奶自考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
D.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天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击适从。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4分)
5.武汉一位大学生,大学期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的花费过万,但“买课如山倒,学习如抽丝”,这些课程都没有坚持上到最后。请结合材料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给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敕勒川歌
熊召政
来呼和浩特的第三天,就有人邀请我到呼和塔拉草原上的蒙古包做客。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小小的惊喜。当这片草原的主人开着越野车带看我在呼和塔拉纵情驰骋时,看到无边的草浪吮吸着夕阳中灿烂的霞光,叫天子等归窠的小乌在暮烟中浮漾,眼前的路像是一曲蜿蜒伸展的马头琴旋律钻进了更郁厚更深沉的草原,我忽然感到自己回到了一千年或两千年前。在这雄浑壮丽的草原上,我或者是一名匈奴,或者是一名鲜卑……更有可能我是一名戍边的勇士,我逐草而居,逐原而战,守护或者争夺这片草原。我是战士,但我更是一名牧羊人,没有草原,我便没有家乡;为了故乡,我可以献出生命……
越野车拐了一个弯,将我从短暂的恍惚中拉回到现实。主人告诉我,这片草原就是敕勒川啊!这就是敕勒川!接着,他情不自禁吟诵起那首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敕勒歌》。
这首由汉语转译的敕勒民歌,虽然很有韵味,但我猜想若用已经失传的敕勒语表达,可能更显得粗犷,更有那种流淌在血液中的自豪感。这首民歌是何人创作的,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已经无从知晓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中,失利的鲜卑战士正是凭着这首歌凝集了斗志,家乡让他们牵挂,让他们缠绵,他们的身份是草原的守护者。
草原的主人就像春天一样,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敕勒川在无穷无尽的春天中一次又一次演绎着自己的青、自己的绿,自己的芬芳、自己的辽阔。在伟大的自然中,美的千万次周而复始的重复,也不会让人们产生厌倦。内蒙古高原上,敕勒川不仅仅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理标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更改的历史标识。它不但指向了花开花谢的美丽,也指向了民族融合的史诗。
敕勒川大致的范围在黄河“几”字弯中的鄂尔多斯到呼和浩特这一带,它倚着阴山,枕着黄河,千百年来,它是牧人的天堂、牛羊的家乡,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族群能够自始至终陪伴敕勒川,自然永恒而人的生命短暂,但一代又一代地接续,我们与敕勒川才产生了那种彼此呵护,相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诚然,在最近的一个世纪中,敕勒川受到了很大的摧残,草原在沙化,河流在枯萎,绿菌在缩小,敕勒川再不像当年那样辽阔,那样绚丽了,它的改变固然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但最大的破坏者还是人类,但人类并不是故意的,人类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必然会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挤占更多的空间。两千年前,在内蒙古高原上生活的人不会超过一百万,一千年前,也不会超过三百万,人口的急速膨胀,是最近两三个世纪的事情。内蒙古高原不再只是牧人的领地,更多的农人、商人、工人、匠人。军人来到了这里。一千年前,在中原就已开始的城市化浪潮,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前,才在内蒙古高原上拉开了序幕。敕勒川不再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了,像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这样的一座座城市在这片草原上崛起,还有那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道路、一座座铁塔、一口口矿井……我们能因此责怪人类建设现代化家园的种种努力是自私吗?是疯狂吗?不,自然用一千种声音说话,而人类只有一种声音:我们为自己创造幸福,任谁也不能阻拦。
于是,敕勒川渐渐变得陌生了,它从天堂变成了人间,从迷离的小夜曲变成了磅礴的交响乐。走过了汉走过了唐走过了宋元走过了明清的敕勒川,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活在歌谣中的草原以及在历史中迁徙的族群,一方面接纳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方面又排斥物换星移的改变。这两者之间真的不能调和吗?往古的智者告诚我们,美好的生活在于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简单朴素的《敕勒歌》所描摹的场景,不正是天人合一的生活之道吗?这样的家园还能不能从记忆中走回到现实中来呢?
夜深了,但月色正好,我走出歌声洋溢的蒙古包,独自踏上呼和塔拉伸展在草丛深处的木板路,看着夜风中微微漾动的碧草,我突然想到,大地的荒漠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草原的沙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情感的沙化。只要我们对脚下的土地,对眼前的家乡,对心中的祖国永远眷念、永远感恩,新的希望和新的史诗就会在我们手中诞生。
就说这敕勒川吧,我们不必拘泥于它究竟在哪里,在生态破坏之前,内蒙古高原处处都是敕勒川;我们也不必拘泥于敕勒川最初的居民是哪一个族群,历史不会被风化,更不会停滞,当一时失忆的敕勒川重新焕发了青春,那么它的新时代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当然还有花草、昆虫以及飞禽走兽,都会在这里和睦相处。在生态的环境中,入我眼者,皆为善类。
《敕勒歌》是一曲远古的牧歌,在新的时代,这牧歌应该诞生新的版本。
(选自《中国作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被人邀请到呼和塔拉草原上的蒙古包做客“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小小的惊喜”,这是因为“我”知道这片草原就是大名鼎鼎的敕勒川。
B.作者认为,如果用敕勒语吟诵《敕勒歌》会更粗犷,更有自豪感;当年,失利的鲜卑战士正是在这首歌的鼓舞下反败为胜,守护家园的。
C.作者既承认最近一个世纪中使敕勒川受到很大摧残的最大破坏者是人类,又说人类不是故意的,不能责怪人类,看似矛盾却引人深思。
D.如何在接纳日新月异的时代和排斥物换星移的改变之间实现调和?往古的智者已经告诫我们要从简单朴素的《敕勒歌》中寻找答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草原的主人就像春天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敕勒川在无穷无尽的春天中一次次演绎着自己的美,这一对比蕴含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B.“两千年前”“一千年前”“最近两三个世纪”“一个多世纪之前”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清晰地反映出包括敕勒川在内的内蒙古高原的变迁史。
C.“从天堂变成了人间,从迷离的小夜曲变成了磅礴的交响乐”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敕勒川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浪潮中发生的变化。
D.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让人在领略敕勒川秀美风光的同时,还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并由此生发了深刻思考。
8.文本结尾写道:“在新的时代,这牧歌应该诞生新的版本。”请你说明“新的版本”的牧歌的主要思想内容。(4分)
9.有评论家说:“熊召政的散文在整体上是作家与自然和历史对话的产物,是他用心灵撞击自然和历史,并对它们加以审视和表现的结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二月,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
夏四月,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八月,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惓惓。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同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节选自《明史·本纪九·宣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视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洁公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 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
之辞,明宣宗对此十分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最高楼
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责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①,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茸个因几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②,更说甚,是和非!
【注】①暂忘设醴抽身去:醴,度数不高的甜酒汉代楚王刘交因其门客穆先生不善饮酒,每次宴伙,都为其摆上度数不高的酒。后来有一次刘交忘了这样做,穆先生便称病离去。②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的意思。据《旧唐书》载,司空图晚年退隐中条山,盖了个亭子取名“休休亭”,表示乐于隐居生活。
15.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须富贵何时”的“须”与“须行即骑访名山”中的“须”同义。
B.词人尊穆、陶二人为师,是因为两人都不慕名利,坚守气节,双双辞官归隐。
C.“便休休”三句,语气强烈,流露了词人的消极思想和激愤之情。
D.这首词借“骂子”表明了词人对待财富的人生态度,彰显了词人的高贵品质。
16.对《最高楼》这首词,有人评之曰“亦庄亦谐”“亦雅亦俚(俚,通俗)”,请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6 分)
(1)中国古诗词中“风”般指春天,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用孩子睡觉易动弄坏使用时间长久的被褥表现家境的贫困。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日。25年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取得了 ① 的伟大成就。“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就像一棵幼苗,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结出了累累硕果。当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② ,制定了一系列 ③ 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
实践充分证明,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原则,这是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主权,事关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目标。只有做到“爱国者治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各种深层次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香港才能实现 ④ ,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用法和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石油大王”哈默经历丰富、成就辉煌的一生,充分显现了他信念坚定、勇于冒险的特点。
B.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C.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当动物惹了麻烦, ① ?目前,世界各地都差不多,若是涉及家养动物的话,那就找主人算账;如果是野生动物, ② ,除非是动物园养的。
几百年前的法国,所有被指控的动物都会在经过相关调查后遭到审判,甚至还有律师为它们辩护。最常见的判决是驱逐令。大量昆虫或贪吃的小兽被判离开田野,因为它们糟蹋了农民的收成。特派员向罪犯宣读判决书,而后者当然没必要出庭——通常 ③ 。相对地,猫咪和其他驯养动物往往难逃处罚。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的“罪犯”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当时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1969年,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收集了 2000 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 380 余种提取物。
1971年,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1972年,终于找到“青蒿素”。
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2011年以来,屠呦呦先后获得过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这给你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启发和帮助?请把你的想法和认识写出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2025年高三八省联考T8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1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湖北省荆州沙市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湛江市2024-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2025届高三·十一月·广深珠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