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迷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事是叙迷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教有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城的一个范例。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邱瑜指出“救育叙事研完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救育叙事之下却蕴合着请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以<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子》)
材料二:
《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传坐》章)堪称孔子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切入,以众学生各自“言志”为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为结束。
在救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拯救人世,治理国家。《论语·侍坐》章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于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 “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讨论由孔于“问志”引出,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深堂
“待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这种教学方式是针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师生平等,氛围轻松。孔子在讨论开始之前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松导入,鼓励众人打消身份顾虑,大胆言说。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倾诉、辩论、质疑,养成思辨思维。
孔子弟子三千,性格、资质各有不同,《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镇,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才施教。针对四人的“言志”,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想,“亦各言其志也已”,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孔子的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孔子回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合蓄地批评了他说活冲动、豪不谨让的态度。
教师是救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论语·传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讨论开始前,将问题以简活明了的形式抛给学生,并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角度与立足点。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干扰其他学生思维,而是引导、组织其余学生各言其志。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既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摘编自张静《《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具体的教育目的。
B.教育叙事是叙事学在教育领城的运用,尽管这股潮流源于国外,但在中国早就存在教育叙事的文本。
C.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对教育的理解需要读者自己从故事中体验。
D.孔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因此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叙事到教育叙事,再到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材料一第一段中对概念的解释层层深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B.《论语·待坐》章呈现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以“问志”为问题导人、“言志”为讨论内容、“评志”为活动小结。
C.《论语·传坐》章可看作一次理想教育课,课上学生曾点的看法符合孔子经邦济世的思想,因此得到肯定。
D.孔子免分尊重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人的理想,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地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没有用到教育叙事原理的一项是(3分)( )
A.某教师课堂上讲述司马迁《史记》中“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
B.某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日常教育、生活和管理的故事。
C.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教导李氏子蟠。
D.邹忌用自己“吾与徐公孰美”的故事讽谏,劝齐王谏。
4.请根据材料,概括《论语·待坐》章的教育叙事特点。。(4分)
5.为什么《论语》被看作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废纸不腐
张爱国
八月十五,进奏院衙署,窗前,苏舜钦看着缓缓西沉的太阳和渐渐热闹的大街,不由一声叹息。好友刘巽问他为何叹息。 苏舜钦苦笑了笑,说出自己的烦恼。
原来,作为当世有名的大词人,苏舜钦和他的诗朋文友们每年中秋节都要在京城的文韬阁闹聚会,赏明月,观舞乐,喝酒赋诗。按惯例,今年当由苏舜钦做东,请柬已于半个月前发出,但直到现在,苏舜钦晚上宴客的银子还没有着落。
刘巽笑了:“好一个苏大学士,连一场宴会都办不起,真是笑然人也。”
“刘兄莫笑,莫非你办得起?”苏舜钦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真可笑也!你看他们,其府上日夜车来马往,灯红酒绿,歌舞喧嚣,宾主酣醉,又何时为银子而愁?”刘巽擦去眼角笑出的眼泪,“你我整日囚身于衙署,劳形于案牍,忧心于庙堂与乡野,怎连一场宴席都负不起?”
“刘兄莫气!道不同,则择取不同。他们有他们之择取,你我有你我之择取。你我既然如此择取,即择取如此生活。”苏舜钦看着刘巽,不无严肃地说,“人生在世,各自有其生活方式。他们以彼方式为乐,你我又何来以此为苦?”
“罢了罢了,苏兄还是快快解决这燃眉之急吧。”刘巽说着,眼晴一亮,弯下腰检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有了!苏兄,你我何不将此等纸张收集卖去?”
“不可不可!"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有禁令,不可私占。”
“苏兄过腐!不过度纸耳,百无一用。你我此举实乃废物再用,又合皇上克俭戒奢之倡,有何不可?”刘異说着就开始捡起来。
苏舜钦想了想,也是,这些年来,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到了理由,于是也蹲下身去捡。
好一会儿,两人将地上、橱柜内外和拐角旮旯里的陈年废纸都翻捡出来,擦去痕迹、脚印和霉灰尘土,用麻绳拥上,扛出去卖了。
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莱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宾客们大喜,纷纷夸苏舜钦终于大方了一回,又问他哪里发了财。苏异钦坐在宾客中间,醉态十足,笑眯眯不语。
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朝一开始,一位御史就向皇上参奏苏舜钦,说他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
苏舜钦脑中“轰”一声,暗叫不好,他知道这并非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正在推行新政的范仲淹大人和新政而来——苏舜钦是范仲淹新政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推行者。新政因为严重打击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推行以来受到百般阻挑。苏舜钦也清楚,这御史台早已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前沿阵地。他想解释,可尚未开口,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下,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奏请皇上严惩苏舜钦等贪官恶贼。皇上看着眼前的阵势,沉思良久,将苏舜钦、刘巽以及所有参加宴会的人苹职为民,即刻驱出京城。
京城外,一场秋雨刚停,夕阳残照,愁云惨淡,秋风萧瑟,乌乌凄鸣。刘巽抹一把脸颊上的清泪,愤然道:“真小人也,竟拿区区度纸做文章,置你我于此境。”
“刘兄莫怒,俗语曰,虫蝇不噬无缝卵!昨日,倘使你我能克制心中私欲,他们即使欲置你我于死地又能奈何?此事皆由你我私欲贪心所致,不怪他们。”苏舜钦竟然淡淡一笑, “何止不怪?当感教也。
“感激他们?”
“刘兄可知昨夜众宾赞我时我心中所想?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付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度纸可卖,新纸可卖否?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已成,千古骂名亦成。”苏舜钦认真地说,“刘兄,他们扼你我之私欲贪心于萌芽,也不当感激?”
“苏兄言重,区区废纸,何至于斯?”刘巽轻轻一叹。
“刘兄差矣!自古以来,所有巨食大蠹,皆非一朝一夕所成,无不由跬步之错而至千里之罪、千古之耻。”苏舜钦忽然泪流满面,“刘兄,你我被革职事小,一旦祸及范大人和新政,你我定当千古之耻也......”
补记:史载,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之所以在推行不到一年后即宣告失败,与苏舜钦这一“监守自盗”事件给保守派以借口并最终将改革派一网打尽有着一定的关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舜饮、刘巽本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但因一念之差没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犯下了错误,被革职逐出京城。
B.苏舜软知道朝廷有不可私占衙署之物的禁令,但他认为废纸不属于衙署之物,因此将它们废物利用,卖掉换钱。
C.御史用“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参奏苏舜饮,实际上是要以此为借口攻击改革派。
D.小说结尾卒章显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警示世人:不遏制小贪欲,便会逐步形成大贪念,最终铸成千古罪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1段言简意败,点明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苏舜钦的叹息以及好友刘巽的询问引出了下文对事件起因的叙述。
B.小说撞长细节描摹,如第12段苏舜钦“笑眯眯不语”,表现了其得意之情:第16段苏舜钦”淡淡一笑”,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态。
C.小说第15段对环境的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渲染了苏、刘二人离京时凄清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人物当时悲伤愁苦的心情。
D.小说语言以白话为主,人物对话中夹有文言,读来简练流畅又不失典雅,这种文言化的对话很有历史小说的特色,也符合人物的文人身份。
8.根据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标题“废纸不腐”的含义。(6分)
9.历史小说一般要求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统一,请从“真实”与“虚构”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逐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魂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琪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是,置壁焉。公子受飨反壁。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度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注】 橐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选自《左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候/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保,意思是依靠,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相晋文之事》)中的“保”含义相同。
B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C.不榖,先秦时期诸候国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孤”“寡人“等。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暗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送走,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4分)
(2)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4分)
14.晋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本文,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阅史有感
文彦博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载。
莫言每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①始知皆琐旅②,枕戈③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信真非薄,只是休容鸩鸟媒④。
【注】①弹铗:语出《战国类》,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食客冯谖曾弹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比喻有求于人。②锁旅:指寄人篱下的食客。③枕戈:语出《晋书》,晋名将刘琨曾致书亲旧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④鸩鸟媒:语出《离骚》,这里指向小人请托而被小人欺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那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
B.颔联以继往开来相劝勉,不要认为个人事迹都会成过往,应为后人留下高尚的节操。
C.颈联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D.全诗运用记叙、议论等方式,抒发读史感慨,在表达方式上与杜甫《登高》一致。
16.请简要说明本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性格直率,从“ ”一中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也很谦虚,从他“ , ”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他弹奏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之后“ ”
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舍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8. 下面对语段中标点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持征。
B.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持征。
C.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D.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20.反证法会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试分析第二段所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① 。战国文章普遍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大多仅仅将其作为譬喻德材料证明文章德观点。(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庄子》的许多篇章,几乎都是用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等连缀而成,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草虫树石、大鹏小雀,千汇万状,无奇不有,迷离荒诞,出人意表。《庄子》的文章结构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意,变化无端,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另外, ② ,句子或顺或倒,或长或短,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和独创性。 ③ ,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陶洲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可见其影响之大。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不是这样。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B.《庄子》不是这样。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C.《庄子》不是这样。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从理论意识来说,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D.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不是这样。庄子这一派认为理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有“言不尽意”的看法。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也是古代精神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精神、处世态度、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有为”不能乱作为, “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为”是“有为”的前提,“有为”是“无为”的结果。
以上论述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2025年高三八省联考T8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1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湖北省荆州沙市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湛江市2024-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2025届高三·十一月·广深珠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