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卷)(附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2-08-20 下载支付: 3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卷(全国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  刘善军

①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现阶段书法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②“技”指技法,包括书写者对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层面的掌握;“道”指书写者从技法上升至精神层面,拓展至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系列思考与体悟。中国古人从不将书法视为单纯的技能,而是赋予更高的精神意旨。书画于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遣兴玩乐的雅兴,而是作为修身悟道的媒介。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法用标准化的数据测定和衡量。如今的书法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重技轻道的特点。

③清末学者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对于“技”和“道”的看法,其实他是综合了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但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因此,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④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这种学习模式与绘画有所不同。学习绘画除了向经典范本学习以外,还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依靠写生来训练基础技能,但书法必须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此外,古人的书法学习往往注重个人的领悟,无论临帖或读书,其学习历程大多呈现散点式。历代书法家教导其弟子,也不作过多理论的阐发,或者亲身示范,或者寥寥数语点拨,重在启发学习者自我开悟。

⑤与古代的书法教育不同,当今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技法方面,将复杂的书法技术拆分讲解,构造出一套技法速成的体系。因此,很多学校总结出相应的程式和方法,这些速成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容易出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分精细、机械化的训练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使书法技法缺乏自然的气韵和生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风格。书法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根据其喜好提供不同的学习范本和临摹方式。

⑥当下,高清的复制品使书法学习者拥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书法技法的教授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学校中,书法教师的亲身示范一直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虽然视频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技法,甚至可以放大、放慢技法的细节,但无法对学生的现场提问作出解答,也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⑦不仅古代书法之“技”在当代书法教育中面临着现代化转换的问题,书法之“道”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书法的“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书法的学术研究。书法家丛文俊指出:“通过这种学术的努力,从具体技法的考察复原,到理论的提升概括,都不难做到,而以学术来带动艺术实践和批评、理论研究,堪称时代之必然的选择。”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只是书道的浅层,而书法教育中的“道”,并非狭义上的书道,也不局限于古人的“天地万物之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古人学书,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修身养性,以求个人境界之提升。而在今天的书法教育领域,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因此,“道”的传授也需要转型、转变。

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最重要和高层次的任务。当下,书法教育之传“道”,已变换为复杂而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为师者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现代的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完全以书法艺术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质疑。

1.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B.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C.学习书法要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D.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清末学者魏源的话,有力地证明了“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这一论点。

B.虽然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但在书法学习上,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书法教育中的“道”,不是狭义上的书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

D.作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这是他综合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其次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B.选文从书法教育“‘技’是基础”和“‘道’也重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书法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书法艺术家。

D.第⑦段“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中“或许”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①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②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③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其优势独特,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324日)

材料二:

①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②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③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瘟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瘟)疫论》。

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对于疾病,中医只要能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313日)

材料三:

3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同的标志。

③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④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32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全面肯定。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听 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的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涨”“满”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和池塘雨后的变化,用字凝练,不可置换。

B.老华侨每当知道有家乡人到马德里,就赶过来聊天,聊雨声,说明他对雨声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C.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在雨中快速敏捷的身姿。

D.“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这是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强调了这些故事在文中的重要性,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8.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9.每个人都有乡愁,你的乡愁是什么?写出来与大家分享。(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平章:官职名。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的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B.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C.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D.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遗”含义相同。

B.“其人已去”与“其真无马邪”(《马说》)两句中的“其”含义相同。

C.“四顾壁立”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

D.“不得已而为盗耳”与“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而”含义相同。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和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张养浩宽严有别。

C.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轻车简从去陕西任行台中丞。

D.选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张养浩清廉爱民、嫉恶如仇的品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4.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15.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管在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我们一定要鼓足勇气,克难前进,一定要具有杜甫在《望岳》中所抒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

3)南仁东22年的砥砺前行,让中国的天眼望穿苍穹,描绘宇宙,他的精神正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曾 【甲】 A.牛刀小试  B.跃跃欲试),出口成诗:“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九歌”创作能信手拈A.diān  B.niān)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chǔA.储  B.贮)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 【乙】 A.规律 B规则),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智能技术正在被运用并开发于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加速器”

17.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选涂序号。(3分)

18.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选涂序号。(4分)

19.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正确。(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次任务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新的里程碑。而这距离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转眼已过了18年。__________________而航天梦,归根结底是科技梦,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实现我国的强国目标,使我国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科技强国,要攻坚克难。世上从没有什么平坦大道,也不存在一帆风顺的追梦之路,要实现梦想,必须砥砺奋进、顽强拼搏。愚公移山,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带领子孙徒手移山,在克服艰难险阻后,最终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神话;沙漠“白杨”(边疆战士),他们不惧风沙,不畏困难,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成为边疆的“守护神”;石缝的种子,它们忍受孤独与寂寞,与黑暗斗争到底,努力汲取养分,最终冲破重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唯有攻坚克难,久经磨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摘编自《学习强国》,有改动)

20.下面三句话,是从材料中画横线处抽出来的,依次填入原文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们之所以发展航天梦,是因为“飞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②正是这十多年的砥砺奋进和风雨兼程,我国航天事业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③发展航天事业是一项惠及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的伟大工程。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1.根据语境,仿写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6分)

石缝的种子,它们忍受孤独与寂寞,与黑暗斗争到底,努力汲取养分,最终冲破重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请任选一个任务,写一篇作文。(60分)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育才中学组织了一个学习活动,其中的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收看习主席的经典讲话,在认真收看时,同学们对其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不甚理解,老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查阅,得到以下资料:

“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习近平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意思是: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广大:广博、胸怀大局、目光长远;精微:精细微妙之处。

任务一:上面的材料,引起你什么样的生活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要求:①600字左右。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请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确定中心,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要求:①600字左右。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卷)(附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