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新高考)(附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2-06-11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画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逼真地去排演,观众是很难接受的。

B.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不同中国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悲凉。

C.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合欢”树与名在意识中的统一事隔多年,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小城、广州、长沙……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文章的第③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女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了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8.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多种修辞,试找出其中两种加以赏析。(4分)

9.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B.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C.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D.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较高的一个等级,通过会试后才能获得。

C.“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的“固”指本来,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D.陛下,“陛”为宫殿的台阶,“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显赫于世。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宋仁宗的支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

14.请简要概括王安石“万言书”向皇帝言事的要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别黄州  苏轼

  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帏

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

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注】①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由黄州改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离黄州时作此诗。②鞿:马络头。③敝帏:残破的帷幔。在这里比喻皇上怜恤臣下,给予一定的官职。④长腰:楚地一种上等的长腰粳米。⑤瘿:生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当时汝州饮用水缺碘,流行大脖子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老病的马不能胜任络绳束羁自况,委婉表达自己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的处境。

B.颔联化用佛家不三宿桑下的典故,表明在黄州已久,已对黄州产生深深依恋之情。

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

D.尾联诗人表达自己年老时还想回黄州的愿望,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们不要对他有非议。

16.清代纪昀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是因为“_____________”,他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古代诗人非常喜欢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声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    ①     ,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我们的企业要有充分认识和准备。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     ②     ”。(      )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     ③_     。”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自强之声,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只有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衔接自然。(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_ ___ __,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_ ___ __,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再者,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_ ___ __。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2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香港国际机场,您的头等舱经历始自我们体贴入微的“一站式”登机服务。

B.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

C.我国比较有名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D.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都可以,总之不拘一格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近几个月来,疫情在上海、吉林等多地散发,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谣言不断滋生和传播,在舆论场上各种“带节奏”,引发了“信息疫情”,严重妨碍防疫工作的有效推进。

材料二:

小明喜欢玩游戏,有一天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反复观看一个游戏大神的操作。一段时间后,平台推送的消息里,十条有八条是关于游戏操作技巧的。小明开始不停浏览游戏视频,并开始和主播互动,最终沉溺于花钱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

Z世代”(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的青年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拥有更高的“媒商”?学校“馨思讲堂”邀请你做一次演讲,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新高考)(附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