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卷(新高考)(附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2-04-24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使得后世戏曲音乐可以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戏曲音乐的花丛中熠熠生辉。

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元杂剧向上描述君臣之间、朝廷官员之间、政治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向下更是描述了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元杂剧还在主题上为后世戏曲音乐提供了大量的范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音乐。

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表达了男女之间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对后世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娇红记》、清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受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主题内容的影响。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该主题的典型作品。明传奇《鸣凤记》和清传奇《清忠谱》则受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响,表现出更加深刻且强烈的道德性、批判性、人民性。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

元杂剧主要是以相同宫调系统的若干曲子或者相同笛式系统的若干曲子连缀成套来进行架构的,也就是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了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已然在中国戏曲音乐中形成。而且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如“生”角就是传承于宋金杂剧中“末泥”的角色行当,发展到元杂剧中的“末”角,再到现今的“生”角。生角主要扮演男性人物。近代不同地区不同戏剧会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来做不同的生角划分,如老生、小生、武生等。“净”角是起源于宋金杂剧中的“副净”一角,到元杂剧中称作“净”,以脸部化妆为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来组合成形态各异的脸谱,用以表现耿直刚烈、粗犷豪爽、冒失鲁莽、阴狠狡诈的各种男性角色。从宋杂剧以滑稽角色为主再到元杂剧以正剧角色为主,为后世戏曲音乐中的角色行当的健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梁越《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比较》)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中出现了很多蒙古族语言词汇,如《陈州粜米》中出现的“虎剌孩”,也作“忽剌孩”,蒙语为强盗的意思。再如在《窦娥冤》等一些剧目中经常出现的“歪剌骨”,是蒙语中骂人的话,有贱骨头的意思。元杂剧中有着大量以汉语和蒙语交杂的曲词,如《杀狗劝夫》中哥哥罚孙二在风雪中跪拜,孙二唱:“则被这吸里忽剌的朔风儿那里好笃簌簌避,又被这失留屑历的雪片儿偏向我密蒙蒙坠,将这领希留合剌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整段曲词就以汉语杂糅蒙语的形式描绘孙二穿着破衣烂衫长跪在风雪中的可怜场面。这样的曲词正是蒙古族文化对汉文化渗透的表现。

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剧作家在对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创作中,往往在主线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插曲,来让情节更曲折、更精彩。如著名的《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故事是主线,本在窦娥“三愿”应验后,已可作为全剧精彩的结束,但关汉卿又在主线大故事后,嵌入窦娥化为孤魂让窦天章为自己洗冤的小故事,让全剧更加精彩,更受民众喜爱。

不仅如此,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鬼神显应、民间信仰、算命占卜等,对剧作家的创作影响不可忽视。如《盆儿鬼》中,瓦窑神戏弄盆罐赵,是通过鬼神对恶人进行惩罚的。这些杂剧通过鬼神显应的朴素民间元素,使得杂剧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民间信仰对一些元杂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元杂剧研究方面,《桃花女》并不是一篇代表性的作品,但就民俗文化层面而言,它却具有其他剧作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的传统风俗,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摘编自王垚峰、王军涛《再论元杂剧之“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元杂剧中出现的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表明我国的戏曲音乐已形成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

C.戏曲中的“净”角以脸部化妆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脸谱来推测出该角色的大致性格。

D.《桃花女》颇具研究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涉及的题材广泛,所写的内容可以大到君臣之间,也可以小到邻里之间,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B.《西厢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

C.元杂剧中有蒙古族词汇,还出现了蒙汉语交杂的曲词,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D.元杂剧《窦娥冤》和《盆儿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上都含有鬼神显应等世俗元素,情节都较为曲折,跌宕起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戏曲《桃花扇》继承了元杂剧表现历史兴衰的传统,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B.元杂剧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宋金杂剧,如元杂剧的《墙头马上》就取材于宋代的杂剧。

C.元杂剧非常重视歌舞戏,往往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中需要深刻剖析的人物内心情感。

D.近代戏曲仍沿用“旦”这个名称,会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来做不同的旦角划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元杂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萧红的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以它来度量苍莽长河或是当下一瞬,度量古人、前辈或是此际的你我他,一切莫不了然,莫不心平气和,顿去骄躁二字。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写成《生死场》,28岁写成《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成《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羡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情爱,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莱、柳亚子、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莱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要知道,萧红是个有文学野心的人,她自己在绝笔时甚至写下这么一句:“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当是虚指,但也可视作她的自我期许!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40岁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这句话表明“我”对自己的创作现状的不满。

B.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因素导致了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借此控诉那个时代的冷漠。

C.假设萧红“被供起来、抬上去”,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这种结局是作者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

D.作者虽然八年前才开始阅读萧红的作品,读得很少,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依然对萧红怀有深深的敬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萧红的时间秤”新颖别致,运用暗喻,将“时间”比作一杆秤,形象地写出萧红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衡量。

B.结尾“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一语双关,既暗含了萧红的名字,也凸显出萧红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C.文章使用较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如“此际”“甚或”“故而”等,使语言典雅,突出萧红作品的古典韵味。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表达对萧红短暂生命和巨大成就的感慨,感情真挚。

8.如何理解“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句话的含意?(4分)

9.本文设想了萧红未死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以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B.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C.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D.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称。“太史公曰”依附于《史记》正文之后,是点睛之笔,司马迁以此评论史事,表达思想。

B.陵迟,本义指斜坡缓延,后引申为败坏,衰败。也作“凌迟”,在文中指魏文侯因为喜欢儒学被秦始皇凌迟处死。

C.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D.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者黄老教派,是我国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周室衰微,王道废弛,礼乐崩坏,邪道兴起,诸侯恣意横行,孔子论定编次《诗》《书》,作《春秋》。

B.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分散到诸侯各国去,加之天下战乱,群雄并争,儒学在战国时代是完全衰败的。

C.等到刘邦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而鲁国的儒生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这体现圣人遗留的风范。

D.汉武帝时,由于皇上内心向往儒学,延请儒生入朝为官并重用公孙弘,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2)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14.请分别概括秦朝、汉初儒学衰败的原因。(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此诗写于1130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的客居身份和心境,“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

B.颔联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写景雄浑,描绘出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C.颈联对雨势变化观察细致,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光明。

D.诗中多处用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1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写到破屋雨漏,无一干处。借助屋漏雨注这一情景,杜诗和本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

2)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讲到“________________”,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年成好时能吃饱饭,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________________,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印章艺术________,为华夏民族的宝贵遗产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________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道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________,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________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博大精深    淋漓尽致    情有独钟    潜滋暗长

B.博大精深    酣畅淋漓    情有独钟    潜移默化

C.博采众长    酣畅淋漓    情深义重    潜滋暗长

D.博采众长    淋漓尽致    情深义重    潜移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B.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C.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D.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20.下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5分)

                                               00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但    ①    。一般来说,人体的骨量在35岁左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    ②    ,尤其是进入老年以后,流失的骨质会大于新生产的骨质,此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出现原发性骨质疏松,这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占骨质疏松症的90%。目前,几乎人人都知道,防治骨质疏松要服用钙剂、维生素D、多晒太阳等。不过,如果把骨骼系统比作一个大的“建筑大楼”,补钙就相当于    ③    ,只增加砖瓦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大楼的稳定性。相比之下,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根本——衰老,(      ),使其更加稳定。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去入手解决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问题,从而对骨骼大楼进行“加固”

B.去对骨骼大楼进行“加固”,从而入手解决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问题

C.去对骨骼大楼进行“加固”,从而入手解决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问题

D.去入手解决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问题,而且对骨骼大楼进行“加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冰心曾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苏翊鸣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冠军,为中国摘下第6金,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的金牌总数历史,也为中国队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儿时的苏翊鸣参演多部影视剧,成为冉冉升起的一名小童星。但也是出于对滑雪的热爱,他最终放弃演艺道路,选择成为专业的滑雪运动员,并在2015年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那一刻在心中种下了一个代表祖国出战2022北京冬奥的梦想。七年刻苦训练,每年365天当中,有320天时间花在滑雪上,一路追逐,为梦想做到极致,赢得飞扬的人生。

材料三: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队最后一枚金牌由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队员隋文静和韩聪以精湛完美的表现赢得,赛后的采访中,隋文静这样说:“回顾备战的岁月,有苦也有甜,但我和搭档韩聪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我们希望能在家门口的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期待绽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卷(新高考)(附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