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全国卷)(附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2-04-16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全国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此“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端。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的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上体现为重视民生,善治的本质是“厚民生”,富民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

B.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孔子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把粮食充足作为百姓信任君主的先决条件。

C.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而只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D.儒家憧憬的大同世界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人民既安居乐业又家庭富裕,即使残疾人也有所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程颐的话引出了四个分论点,具体阐释了为政之道中“顺民心”“厚民生”的内涵。

B.文章突出了民本思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力比较强。

C.文章用引用论证证明“治人者”的天职是富民,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政治义务和责任。

D.文章肯定了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得到答案,具有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孔子与鲁哀公和子贡的对话中,孔子只强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

B.儒家认为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否则不仅执政合法性不足,国家也将难以安定。

C.孟子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认为“恒产决定恒心”,他认为富民非常合理且必要。

D.富民厚生论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追求社会的整体与长远的利益,对治国安邦有重大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其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中的极微小的植物生命。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尽管它们很小,却在除掉枯枝败叶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转化为土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们任务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隐蔽在那儿,并消化掉针叶的内部组织。当螨虫完成了它们的演化阶段后,针叶就只留下一个空外壳了。在对付大量的枯枝败叶方面真正令人惊异的工作是属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虫。它们浸软和消化了树叶,并促使分解的物质与表层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了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外,当然还有许多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纪以前,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在这本书里,达尔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为一种地质营力在运输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地表岩石正逐渐地被由蚯蚓从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盖,在最良好的地区内每年被搬运的土壤量可达每英亩数吨重。与此同时,含在叶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达尔文的计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一寸地加厚土壤层,并能在十年期间使原来的土层加厚一半。然而这并不是它们所做的一切。它们的洞穴使土壤充满空气,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并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细菌的消化作用,并减少了土壤的腐败。有机体通过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变得更加肥沃。

(节选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创造了土壤,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没有生命物质,土壤只不过是死亡和贫瘠的存在。

B.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形体大小、数量均不一样,但它们的总重量却差不多。

C.如果没有固氮细菌,植物将无法得到氮素,这体现出固氮细菌在循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D.螨类与原始昆虫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们能帮助除掉枯枝败叶,促进森林地面碎屑转化为土壤。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藻类使动植物腐烂还原为无机质,然后使矿物质发生转移以便植物吸收,这表明藻类只有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的变化。

B.蚯蚓不停地搬运土壤,将叶子和草中的有机质拖入土穴,以使土壤变得松软肥沃,这说明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最重要。

C.“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语言形象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文章先总说提出土壤的重要性,再分说土壤的变化过程,最后总结较大生物对土壤的作用,采用“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

6.为说明土壤里“活的有机体”积极参与土壤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名医  张炜

有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做医生,而且很快觉得自己是一个医生了。这事起因比较复杂,虽然能找到具体的缘由,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个医生。

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看病,最常去的是园艺场门诊部。可有时怎么也治不好,比如咳个不停、皮肤上生了发痒的红疙瘩等,妈妈就会领我过河,去河西一个大村子里找一位名医。

名医的名字很怪,不像人名,叫“由由夺”。大家都这样叫,也就没人觉得不对。后来我独自揣摩他的名字,觉得奇怪,也许只有名医才配有这样的怪名吧,反正“由由夺”是海边最有名的医生,他绝不像园艺场门诊部那样量体温、打针,给一包包的药片,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妈妈说:“这就是‘中医’。”

“由由夺”总是先让我伸出舌头,看一会儿,又让我伸出胳膊。用三根手指按住手腕。我趁这工夫看清了他的手:指甲圆鼓鼓的,比一般人长,但是很干净。我相信自己的全部秘密都被这只手给探去了。

我们从这儿取走一小袋粉末、一瓶黑乎乎的药水,还有三包草药。看着妈妈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病好了。

回家后按“由由夺”的叮嘱吃药擦药,第一天好了一半,第二天全好了,第三天好上加好。这不是名医是什么?这个神奇的人就在河西,是谁也不能怀疑的事实。

我大约被“由由夺”治好了十几次病。

外祖母由河西名医说到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过世的外祖父。外祖母不太说他,因为害怕自己想得厉害,就使劲压到心底,可这次她实在忍不住了,说:“要是你外祖父在多好,他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啊,这点儿小病对他不算什么,唉!你外祖父……”

妈妈也叹息,说:“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真是……”

妈妈抹起了眼睛,外祖母没有。外祖母很少掉泪——妈妈说外祖母“眼硬”。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自己该是一个医生。我暗暗思考这个问题,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奇怪的是,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找人拜师,不是学习医书,而是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是个医生了。

我思考了五六天,就决定当一个医生。从此以后,我就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也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我对所有生病的人都特别关心,不止一次陪感冒的同学去门诊部。我对他们说:“得病了最好找名医,实在不行了就去河西。”

“由由夺”这个名字不少人知道。我发现园艺场和村子的人也去河西。我对同学们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医生,不过不想告诉别人,也希望你们为我保密。”他们瞪大了眼睛。我们一起到林子深处,在一块隐蔽的空地上谈论秘密。他们最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从我严肃的表情上看,这绝对不是玩笑。

我直率地告诉他们,我的外祖父就是一位名医。

“啊,原来是这样!那后来又怎么了?”二九”恍然大悟地问。

“后来?”我抿抿嘴,“后来我也做了医生。”

“可是没见你给人看过病呀!”旁边的同学像是焦急,又像是埋怨。

我眯上眼睛看看远处,点点头说:“会的。”我接着给他们一一号了脉,又看了舌苔。“我有什么病啊?”他们胆怯地问。我说:“还没有很重的病,不过以后也许会有的,发烧、咳嗽,这些总会有的。”他们张大了嘴巴看着我,问:“那怎么办?你会治吗?”我摇头又点头:“当然会。不过在我上学这一段,他们是不会让我开药的。我给你们看了,你们还得去门诊部拿药。”

同学们很是惋惜。

我再次嘱咐他们为我保密,大家就分手了。

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和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我上次得病没有喝完的一小包草药也收在了里面。“由由夺”用来抹皮肤的黑药水很像某种草木烧成的,这就是草药。我把自己最喜欢的几种野花晒干,研成了粉末,又把一些根茎烧成了灰,分别装在了小瓶中。

有一天我的食指被蜂子蜇了一下,又痛又痒,就用自制的药水抹了,两天之后手指好多了:这使我信心倍增。还有一天我的脚被碰痛了,照例也抹上药水,结果当天就不痛了。我觉得自己的医生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于是去林子里总不忘背上药箱。

大家被荆棘扎了,不小心碰了哪儿,过去都不会在乎,现在就不同了,有了医生,自然个个都变得娇气了。“黑汉腿”也许是故意的,刚玩了一会就被槐刺扎破手,一边大叫一边跑过来上药包扎。另有一个女同学被百刺毛虫蜇过,差不多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细细地擦了三遍。她马上笑了,说:“这药真管用。”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越是需要保密的事情越是容易走漏。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麻烦事就来了。先是外祖母把我的药箱没收了,接着又是父亲不无严厉的训斥。他说:“胡闹。这是乱来的吗?”我心里的委屈太大了,但又觉得一时说不清。我只想对父亲大声说明:我已经是个医生了。

最让人难堪的是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了。她说:“咱们谈谈你当医生的事吧……有这种志向是好的,但这要毕业以后,要经过专门的培养。你先把功课学好吧。”

就这样,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海边名医“由由夺”,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其医术特别;再正面描写他给“我”看病诊断的动作以及手部细节,突出其医术精湛。

B.小说叙述“我”给同学看病时着意描写了同学的神情细节,诸如“胆怯地问”“张大了嘴巴看着我”等,侧面表现了同学对“我”的崇敬。

C.小说以通俗平实、质朴自然的语言来写人叙事,将孩子间的融洽情谊和成人社会中的现实理性巧妙对照,构成情节反转,给读者以隽永的回味。

D.小说把“我”“谈论秘密”以及“行医”生涯的场景安排在林子里,描述同学“二九”的质疑,“黑汉腿”等人让“我”上药等细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小说中画波浪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以“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注】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鉏(chú)耰(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B.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C.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D.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山”的“东”面,文中指崤山以东。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C.五伯,“伯”是“霸”的谐音,“五伯”即春秋五霸。

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是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

D.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2)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高咏菊尽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兰荪:一种香草。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要时:迎合时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

C.颈联上句运用反问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

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

15.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赏析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2)《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是一部有年代感的作品,__________,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代写作。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初写起,一直写到今天,时间___________长达50年。50年以来出现过的重要社会现象——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热、工人下岗、棚户区改造等重要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社会现象对各类人物产生的深刻影响都一一得到艺术呈现。正因为如此,《人世间》方能写出人物命运的_____,勾画出一幅__________的百姓群像图。作品紧紧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换言之  跨度  跌宕起伏  错落有致

B.概言之  长度  悲欢离合  光怪陆离

C.概言之  跨度  悲欢离合  错落有致

D.换言之   长度  跌宕起伏  光怪陆离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B.“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已,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奴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紧紧围绕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人间奇景。

B.作品紧紧围绕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

C.作品紧紧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人间奇景。

D.作品紧紧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航员在太空时会面临眼部问题——航天神经眼综合征。有研究提出,脑液变化可能在航天神经眼综合征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在地球上,每当人们起床,重力会把体液从脑部“拉”回去;而在缺乏重力的太空中,,而是“漂浮”在脑中,导致宇航员脑液积压。脑液积压对眼球造成压力,不断推动和重塑眼球后部形状,造成眼球渐进性扁平,使宇航员出现视神经肿胀和视力障碍,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十多年,。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高科技睡袋,这种特别设计的睡袋可将仰卧时自然流入脑部的体液“拉”回下半身,以此减轻大脑的压力,或能为宇航员面临的视力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简要概述航天神经眼综合征形成的原因。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全国卷)(附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