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选项分析】 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C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原文第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美术馆的藏品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藏品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历史物质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分析】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
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 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交通资源的优势”于文无据,材料四并没有提到云南省交通资源的优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选项分析】 贵州省江口县探索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除了B项中所提到的两项举措外,还有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
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概括说明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的共通之处,由此可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三和材料四,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介绍了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综合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两者的精准扶贫工作均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贵州省江口县依托梵净山,发掘本地资源;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河流和山区的地理环境,发展茶产业。两者均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并以之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贵州省江口县创建区域品牌,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云南省民族地区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 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无中生有。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 这段场景描写表达了老董的多种心情。老董对自己刚到南京时和老师傅们来到此处以及和“我”的爷爷一起来到此处的回忆,表达了老董对自己职业起点的感慨之情;“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表达了老董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体现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蕴含的匠人精神的能力。
【解题思路】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是通过老董的“犟”体现的。作为一位修书匠,老董为了坚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不惜跟专家叫板,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老董坚持行业规矩、恪守职业操守的体现;而老董为了染出蓝绢,将家中的很多布料都当作实验品,最终通过煮橡碗染出蓝绢,完成修复任务,体现了老董修书精益求精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A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选项分析】 解答此题,要先通读画波浪线语句,在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找出其不同之处,快速锁定需要重点分析的部分,再通过分析语意以及句子结构等来排除干扰项。此题中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即出民抵吏罪”这两处。“不胜”的意思是经受不住,“考掠之惨”的意思是严刑拷打,“考掠之惨”应作“不胜”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根据语境可知,“出民”和“抵吏罪”是王安中对此案件的两个处理结果,“出民”“抵吏罪”都是动宾结构,中间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项。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皇室宗族所居之处”说法错误,“禁中”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选项分析】 “金人前来归顺”说法错误,原文“金人来归燕”的意思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评分标准】 第(1)句,关键词“蠹国害民”(祸国殃民)、“悚然”(惊恐的样子)、“纳”(采纳)各1分,大意2分。第(2)句,关键词“跋扈”(蛮横暴戾)、“第”(只是)、“曲意”(违心)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他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瑞应,朝廷大臣就写表章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所写的表章,称他是奇才。有一天,特地出示三道制诏让他草拟,王安中马上完成,皇上就在草拟的诏令的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被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追踪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和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这个百姓到开封府诉讼,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于是无辜而服罪。王安中查访得知这个案件,考察后得知受冤的情况,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 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凭借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及亲戚邻里都借此攀附拉关系。王安中上书请求从今以后招请山野道士,应当要求引荐人负担保责任;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再次上书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按照你的奏章办,但是临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就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知到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皇上因此升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承旨。 宣和元年,授予王安中尚书右丞一职;宣和三年,王安中担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弹劾王安中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稽查郭药师违反朝廷命令之事,王安中被免去现任官职,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降级授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把他内调到道州,不久放任他自由行事。绍兴初年,复职担任左中大夫。王安中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王安中前往,王安中不久后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王安中写文章厚实脱俗,尤其擅长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百韵来记载这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用大字书写在殿堂屏风上,在场所有的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他们。他就是如此被重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无法避免”说法绝对。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首联发问,并以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颔联承接首联,直指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更遑论流传至今的史实早已失真,再度叙写了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历代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气质,揭示了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态度、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的道理。尾联以无比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并不能完全表述出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属于他自己。他积极推行新法,在当时就有人非议,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更是无法左右。诗人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达自己悲哀、愤激的复杂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
(1)以为轮 使之然也 (2)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3)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 易错字:(1);(2)渔;(3)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乃至: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殷墟位于河南,相较于“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距离河南更远,所以选择“乃至”在语意上更合适。容易:①做起来不费事的。②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容易。根据语境,用“容易”更合适。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由“至今”一词可知,“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这一情况持续的时间较长,故应选用“仍然”。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由后文的“但是”以及句意可知,应选用“虽然”。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选项分析】 根据括号前的“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以及括号后的“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括号内的内容应阐述与青铜器上铸造的铭文相比,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的原因,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再结合后文的“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括号内的语句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衔接下文联系更紧密,故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选项分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介词“在”缺少“中”与之搭配;二是语序不当,“已经”应放在“它”后。据此,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________,甚至失聪。 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________, 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________,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 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 ③如果音量过大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通读语段可知,该语段主要讲的是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第①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知,第①处的句子结构应与分号前“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的句子结构相似。由横线后面的“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可以推知第①处所补写的内容与“听力损失”有关,所以第①处应填“则会造成听力损失”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横线前的“然而”一词可知,第②处所在语句和前文在内容上有相关之处,但存在语意上的转折关系。联系横线前面的“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可知,“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照应前面的“音量”,第②处则应与“暴露时长”相照应。再根据“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可以推知第②处的句子应是“无论……”的形式。由此可推知第②处应填“无论暴露时间长短”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所在语句主要讲的是乐音在一定条件下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横线后面的“时间过久”与“暴露时长”相照应,那么第③处的内容应与“音量”相照应,根据语境,可以推知第③处应填“如果音量过大”之类的内容。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2020年6月1日,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③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④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题思路】 通读语段可知,这则新闻报道主要交代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的时间、内容以及意义。该方案公布的时间是2020年6月1日,其内容是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其意义是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除此之外,还要明确公布该方案的主体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找到这些关键信息后,按照时间、主体、内容、意义的顺序进行梳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2020年全国Ⅱ卷继续设置有明确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直观而巧妙地反映时代主题,有视野,有胸怀。
所给材料共三段。材料第一段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和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话,可以视其为整个材料的统领,这两句话的核心意旨是人与人、国与国、人与世界紧密相连。材料的第二、三段阐述了2020年国际社会在抗疫中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的具体事例,可以看作对第一段的诠释。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例以及事例所反映的真诚朴素的情感,正是人类在面对共同的灾难时同理共情、相互支持、携手并进的真实体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抽象概念的生动展示。而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再加上疫情来袭,全球抗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作文题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有力呼应,引导青年对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全球共同的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
另外,要注意材料提出的明确的“任务指令”。首先,要求作为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发表演讲,这意味着该演讲的受众是“世界青年”,由此我们写作时不能只站在个人、本国的立场,还应以同理心态、共情姿态来行文。其次,演讲要求“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这是我们立意的核心:“携手同一世界”,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互帮互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青年共创未来”,强调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最后,要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在写作时,要有对话感、交流感,情感要充沛,话语要掷地有声。
【作文立意】 ①同呼吸,共命运,创造美好世界;②担负青年使命,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③合作互助,才能共赢;等等。
【参考素材】
事实素材: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人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中,中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规模和效率,采取果断措施:不惜牺牲经济,动员全民居家隔离;调动全国医疗资源全力支援疫区;以奇迹般的速度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来收治患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说,中国人民以付出巨大自我牺牲的方式,为全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②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地的扩散,一些国家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局面。 中国感同身受,即便自己处于困难之中,也仍然以大国的担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方面,中国向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日本和部分非洲国家捐助医疗防护物资,向世卫组织捐款2 000万美元;另一方面,中国派出专家组赴伊朗等疫情严重国家,帮助他们防疫抗疫。
理论素材: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习近平总书记
【佳作展台】
化身溪流,汇入汪洋
吴 啸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回顾大航海时代,探索者踏浪前行,将散落世界的孤岛连为整体;如今全球化时代,世界早已不是山河异域、道阻且长,世界青年正处于全球化浪潮的风口浪尖。“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句话在今天具有最切实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溪流,只有汇入世界的汪洋,才能永不干涸,才能蔚为壮观。(照应标题,亮明观点)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时,世界人民秉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国际精神施以援手,帮助中国人民交出更加精彩的抗疫答卷;疫情在其他国家肆虐时,我们也希望“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的暖心之语,能够成为中国为世界抗疫做出的精神贡献。(紧扣热点事件,照应材料内容)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墨子就已提出“兼爱”的观点。面对当前全球严峻的疫情形势,我们要将兼爱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携手世界人民共同斩断阻碍人类发展的荆棘。这种十指连心的情谊,这种共克时艰的情怀,正是人类文明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述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乘上经济全球化的快车,但世界文明的殿堂并非永远完美无缺。君不见,极端的功利主义,曾引发惨绝人寰的黑奴贸易;君不见,极端的民族主义,一次又一次让世界陷入战火之中。 当今疫情之下,虽有不断涌现的世界各地鞠躬尽瘁的抗疫英雄,但知识普及的缺乏、相关政策的疏漏,导致有些人仍在忍受病痛的折磨。(从历史到现实,揭示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下文指出青年的责任做铺垫)
朋友们,这些都是等待你我解决的问题。(贴合语境,体现文体特色)尽管前方道路艰难险阻,但我们应始终怀有灼灼信念。作为青年人,我们必须克服人生的磨难,以兼爱之心兼济天下。世界流行病等待我们去攻克,亚非拉贫困人民等待我们去援助,种族间的歧视与隔离等待我们去破除……心之所向,无所畏惧,便是我们修缮世界文明殿堂应有的态度。(紧扣主题,提出关于青年责任的主张)
比尔·盖茨曾对哈佛大学毕业生说:“我希望,你们将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单单是职业上取得的成就,也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除了同为人类之外与你们毫无共同之处的人们。”这番肺腑之言,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用名言,具有说服力)
朋友们,我们中国文化将青年喻为“后浪”,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条“后浪”都肩并肩,手挽手,必将形成磅礴的洪流,将世界推向更美的远方。而我,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愿能在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同时,常怀博大的兼爱之心,化身一条溪流,汇入世界汪洋!(比喻论证,呼应标题)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是以“溪流”汇入“汪洋”来象征青年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关系,贯穿全文,为文章增添了灵动的色彩。文章开头由古及今,引用名言,亮明观点;然后紧扣热点事件,阐述世界人民团结一致的重要意义;接着指出人类面临的问题,并指出青年要勇于担当;最后重申论点,照应标题。本文立意准确而鲜明,语言既深刻又富有文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word试卷+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Ⅰ卷)(word试题+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Ⅱ卷)(word试题+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精读高考文言文真题挖词填空(2010--2023年)- 解析版+教师版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2023高考题)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22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21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20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19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 -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参考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