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新高考II)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69.73%。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较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了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较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了45.37%。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常态化的迁移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空间位置,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的转变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是确定无疑的。
人际交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动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之间出现了分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阶层、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与此同时,在社区居民的逐渐陌生人化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行为方式等也存在差别,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从“静”文化到“动”文化。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文化。“安土重迁”的习俗不仅支配着个体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由此瓦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共同体与文化基础,导致根植于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静文化逐渐退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主体、社会空间、社会网络以及社会关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从乡土“礼”治到迁徙“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迁徙中国的契约关系代替了乡土中国的伦理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首先,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乡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礼俗规则加以维持和延续;其次,乡土伦理具有习得性,无需专门学习,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遵守。乡土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礼仪等变化缓慢,世代积累的经验足以维持和保障社会秩序,因此乡土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变化导致社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契约关系代替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法治为基础。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是依靠户籍制度建立起定居型社会,对血缘、地缘和业缘有着依赖性。
B.截至2020年,中国成为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导致乡土中国完全瓦解。
C.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流动,具有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特点。
D.“安土重迁”习俗的形成,跟农民被土地束缚及世代定居乡村、天然稳定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旨在描述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佐证自己的观点。
B.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身份,也缺乏共同的生活或劳动,使农民内部产生分化。
C.随着迁徙中国的形成,人与人之间交往以情感联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流。
D.农民从农村到城市自由流动,既促使“动”文化增强,也促使“静”文化退化。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过去十年,人口流动参与度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明显加大,今后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B.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C.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秩序,因其不断松散使中国开始了迁徙“法”治的进程。
D.人口的迁徙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成当代中国从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迁居型社会。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有人认为契约关系代替了伦理关系将使人们交往缺少人情味,弊大于利。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流散——重走西南联大西征之旅 夏榆
2020年10月30日,“重走西南联大之旅”开启,从长沙到昆明,当我们踏上当年的西征之途,体验昔日学子在国难之时漫长艰困的迁徙旅程,感念和激励在心头涌荡。能够进入历史之河,以一己之力体验先贤的甘苦和悲辛,勘察隐没时间云烟的遗迹,我以为是重要而珍贵的经历。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大货车丛林间隙中穿行,这是由昆明到蒙自的旅途,浓重的云雾笼罩着云南的山川河流。
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滇。师生分三路迁校,大约有800名师生,其中一路是师生组织成湘黔滇旅行团,穿越湘西、贵州和滇东北,徒步走到昆明。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2月20日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历时68天,全程1663公里,200多名师生共同创造了这一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旅行团徒步穿越湘西与贵州的崎岖山路时,中国社会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变,他们所看到的,除了壮美的风光、苗人的奇风异俗外,还有被夷为平地的村庄,墙上残留的革命口号,以及血洒战场的红军之墓。
跟随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进的闻一多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的行迹:3月4日,黎明出发,过官庄,顺湘滇公路傍山而行。日行八十五里,人皆辛苦疲劳。过官庄时,听说有土匪,几百条枪已渡过辰水向这边赶来。是夜,传来消息说土匪快迫近了,大家一阵恐惧。山腰间布满了紧张恐怖的空气,灯放射出可怕的黄光,到后来索性吹灭了,变成一片漆黑。最初有人主张放哨,可是赤手空拳的那又有什么用?时间过去,土匪却没有来。恐惧终究是抵挡不住疲倦的,大家终于昏昏入睡。当第二天破裂的号音在屋角吹响的时候,才知道已经平安地度过了一夜。
到达蒙自是我们重访西南联大之旅的第四天。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蒙自成为中越边境纵深防御阵地后沿,屡遭日机空袭。西南联大先后有1100多名学子投笔从戎,保卫国家。他们有的为飞虎队担任翻译,有的加入中国远征军远赴印度蓝姆伽受训,血洒战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提名”碑上刻着834个青春热血男儿的名字,被称为西南联大抗日“八百壮士”。
浴战火而生,历经日军轰炸,联大人刚毅而坚卓,在昆明驻守八年。生活在“饭甑凝尘腹半虚”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着中国学者的尊严,为人师表,安贫乐道。在西南联大历史博物馆,能看到那些声名显赫、业绩卓著的知识分子名录。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叶公超、吴宓、钱钟书、卞之琳、燕卜孙、钱穆……这些业绩卓著的人文学者只是西南联大灿若星辰的杰出者的一部分,他们永久辉映着一个民族精神的天空。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由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的西南联大校歌,在我们重访西南联大之旅中不绝于耳。悲壮的迁徙与艰难的流亡,这是西南联大学子的作为,他们在残破的国土之境,穿越无数深山幽谷,在战火烽烟四起之际,纵横浩荡河流险滩,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浩大群体的历史性突围,它发生在20世纪初的幽谷里,也永久留存于历史的版图中。
(节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改)
文本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金沙江,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炎黄子孙。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节选自熊召政《谁持彩练当空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流散”含义丰富,既指西南联大分三路西迁昆明的艰难历程,又指我们重走西迁路的旅程。
B.“1663公里”“68天”“200多名”等数词表明路程长、耗时久、西迁人数多,更显师生们的不易。
C.过官庄时夜宿山腰的场景描写,渲染了紧张恐怖的夜宿氛围,表现了联大师生行路的疲惫艰险。
D.文章在叙述联大西迁历史的同时,也交代了我们的行进路线,历史与现实交织更能凸显西迁历史意义。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次用到“摇圆”,写出了苏区母亲们对革命的物质支持,也表现出她们的牺牲奉献精神。
B.作者在用彩练来写长征路时连续用了六个“飞过”,突出了红军长征行军速度之快和革命豪情之盛。
C.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被比作当空舞的“彩练”,既指长征路途遥远,又指长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D.不同于《长征胜利万岁》中回忆长征时的写实主义,本文礼赞红军的乐观精神,采用浪漫主义写法。
8.文本一结尾引用了西南联大校歌歌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9.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你是否认同这个说法,请结合两篇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B.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C.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D.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B.兵甲,指兵器和铠甲;又指士兵,军队;还指战事,战争。文中指兵器和铠甲。如《出师表》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床,在古代这个名称的意义较广,不仅是卧具,连坐具也称床。如《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D.户限,“户”是单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户限”就是门槛。如“户限为穿”,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苻坚执意要夺取江东,下令大举入侵,但举国上下没有不反对他的,苻融还担心地说他恐怕不能成功反而会有后患,但苻坚都听不进去。
B.前秦将领梁成在落涧,以涧为阻,严阵以待东晋大军,结果却被东晋刘牢之击败。因此,谢石等各路军队,得以继续水路前进。
C.面临要渡淝水的东晋军队,胸有成竹的苻坚想等他们渡过一半时趁机派精锐部队去攻打,结果前秦军队溃散,被东晋追击,再加上风声鹤唳,大败。
D.兵临城下时,谢安下棋、漫游,坦然自若;在得到战报,得知胜利的消息时,毫无欣喜之色,照旧下棋,可见其处变不惊、遇喜不露的风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酬郭给事① 王维
洞门②高阁霭馀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
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②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绘景达意、状物寓情,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
B.首联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郭给事上受皇恩且下受门生故吏的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C.颔联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啼鸟时鸣。通过对比手法,用钟声和鸟鸣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D.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一“晨”一“夕”、一“趋”一“拜”,对仗工整,既凸显出郭给事官职的显要,又刻画出其勤勉与恭谨。
16.古人酬酌唱和之作,往往都是在向对方表达了仰慕钦羡之后,再含蓄表明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却一反陈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果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 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 。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传统教育的精粹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相融入并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 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凝结 防止 一脉相传 络绎不绝
B.凝聚 防止 薪火相传 源源不断
C.凝结 防治 薪火相传 络绎不绝
D.凝聚 防治 一脉相传 源源不断
19.下列选项中,与画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而奉献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B.电影《长津湖》借梅生的话说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古人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耳屎会越掏越多吗?掏耳不当可损伤听力,① ?没错,答案是肯定的。曾经一位老年男性患者,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有一次洗澡用棉签掏耳朵后罹患坏死性外耳道炎,引起了面神经麻痹(面瘫)、颅内感染,( ),但一侧听力永久丧失,面神经也牺牲掉了。
如何正确地“掏耳朵”?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如果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② 。如果耳屎量大造成了耳闷胀感或其导致了疼痛或听力丧失,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请求专业帮助。一般大量的耳屎堆积在外耳道,我们临床称为“外耳道耵聍栓塞”。临床上,诸如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引起的耳闷胀感极易与“外耳道耵聍栓塞”相混淆,自行掏耳极易延误病情。有对于诸如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外耳道狭窄、既往未曾清理耳道、“油耳”、耳痒有渗出液等情况的患者,③ ,务必到医院就诊!
小小耳屎大有乾坤,放下手里的棉签,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处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做了数次大手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挽救了生命
B.做了数次大手术才挽救生命,用了九牛二虎之力
C.因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数次大手术,才挽救了生命
D.挽救生命的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数次大手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9月6日,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清华教授梅赐琪把失败演绎出了人生中的另一种可能,他说:我发现,真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直都是对于失败的恐惧或者失败本身。我特别想跟各位同学分享的是失败在大学生活中可能发挥的几个功能:首先,失败会让你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你们应该会愿意,在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和更充裕的自主时间里,试探一下失败何时到来。第二,失败会让你看到输赢之外的风景。第三,失败很有可能让你看到个人以外的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洋县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一国庆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9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五一假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巩固卷(word试卷+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卷)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语文月考(卷)(附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