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试题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3个小题。
材料一: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南美大陆的巴西、阿根廷,非洲大地的摩洛哥、 南非……汉语正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全球“汉语热”还在持续升温中。汉语究竟有多 热?从一组数据和一个事例就能看得出来:截至 2017 年底,单是官方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就有 525 所,此外还有 1113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和课堂分布在全球 145 个国家和地区,而民间的 语言培训机构则更是多不胜数。由此可见,“汉语热”绝对是名副其实。
“汉语热”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文化自信、大国担当和交流合作。全球“汉语热” 其实皆因世界劲吹“中国风”,当中国的发展成就不断聚焦世界的目光,世界也就更渴望了解中国 发展背后的文明机制优势,期望能搭乘中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快车”,而语言恰恰就搭起了这样 一座桥。
中国正在开启伟大的时代,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全球“汉语热”必定风头日劲、热度不减! (摘编自高永维《全球“汉语热”为何越来越"热"?》
材料二:
汉语难学,但挡不住学习的热情,海外“汉语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力的大幅度提升,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推动海外“汉语热”的根本动力。
首先,海外中资企业对熟悉汉语的当地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在录用和薪酬方面往往都具有较大优势。择业方面的语言优势以引领和示范 作用影响着海外青年的外语学习选择。
其次,中国游客海外旅游数量屡破新高,而且展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学说中国话”成为外国商铺每天必须面对的市场现实。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些从业人员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文化传统。
同时,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着手培养下一代的汉语语言能力,认为掌 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由于学习汉语的主要难点是汉字识别和四声发音,需要耳濡目染, 因此懂汉语的家政服务人员格外受欢迎,成为高级私教,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家政服务人员。为了保 持不间断的汉语语言学习环境,这些家庭还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智能语音服务或其他支持中外互译的 手机软件。 (摘编自魏万磊《海外“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光明日报》2018 年 05 月 30 日)
材料三:
在人们看来,掌握汉语不仅是了解中国博大文化的重要方式,也将有效提升个人价值,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如今,学习中文被“高智商商界人士”视为一项不 错的投资。一项针对 1000 多名未成年人父母的调查显示,在除印欧语系之外的语言中,英国父母 最希望孩子学习中文;超过半数的父母认为,学习中文有助于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也能开阔孩子 们的视野,接触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识到,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增加一 项重要技能,以此提升自身竞争力。美国《时代周刊》曾发表文章认为,如果想领先别人,就要先 学习汉语。俄罗斯教育界人士也证实,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懂汉语的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强的竞争力。 很多俄罗斯人认为学好汉语等于有了“铁饭碗”。展望未来,可以想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 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掌握汉语,就意味着跟上了时代,拥有了 未来。基于此,如诗如画的方块字将走进更多国外课堂,用汉语讲述的中国故事将为越来越多人所 聆听,中国的“朋友圈”将会越来越大! (摘编自《全球兴起“汉语热”尽显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大国担当精 神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
B.在海外从事国际贸易的中资企业中,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在录用和薪酬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 往往影响着众多海外青年的外语学习热情。
C.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正在着手培养下一代的汉语语言能力,以便 让孩子通过掌握汉语而站在更好的起点。
D.放眼世界,更多的人将会认识到,掌握汉语,就意味着跟上了时代,拥有了未来;这与我国综 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逐渐遍布全球,国外民间的语言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可知汉语正在受到 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汉语热”持续升温。
B.中国发展迅速,成就非凡,举世瞩目,世界各国都渴望了解中国的文明机制和经济发展;而学 习汉语恰恰能够搭起这样一座帮助交流合作的桥梁。
C.在国外,不仅是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在海外中资企业中择业优势明显,即便是家政服务人员如果 掌握了汉语,也会格外受欢迎,其收入也明显偏高。
D.由材料三可知,在英、美、俄罗斯等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掌握中文是一项重要技能,可以开 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利于就业及事业的发展。
6.从三则材料看,海外人士学习汉语有什么益处?持续推动全球“汉语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声 音
刘国芳
有一天,我来到一条河边。这儿是荒郊野外,一条河便让人觉得很空旷。河边没人,不管是河的上游、下游,还是河对岸,都没有人。但是,我忽然听到声音了。不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很多人 的声音,一片嘈杂。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旋即,声音没有了,一切归于沉 寂,好像刚才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幻觉。
是个好天,已经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现在,太阳出来了。太阳在河里是悬不住的,低一下头, 太阳就落在了水里了。太阳落在水里,便碎了,碎成满河的粼粼波光。不过,把头抬起来,太阳还 在天上。有雾霭腾腾升起,它们随着流水缓缓而去。去远了,一条河便虚无缥缈起来。
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香竺真可怜呀, 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
接下来,又听不清了。 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无缥缈的地方望去。但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
忽然声音又传了过来:“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
“又不是他一个人砍,怎么就捉他一个人?”
“他倒霉,你没听说,人一倒霉,喝水也塞牙。”
声音又断了。
这回,我听清了,是两个女人的声音。我的眼睛又四处张望,想看清这两个说话的女人,但我还是没看到。现在,声音又没有了,说话的人也看不见,于是,我又觉得刚才的声音是一种幻觉。 或许,那不是幻觉,那声音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现代人的声音。是时光隧道使他们的声音重现。刚才我不是听到他们说官府么,现在的人,哪有说官府的?两个说话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甚至几千年前的人。她们说过话后,声音储藏在天空里。有一天,周围的环境和 那天完全相同,于是,她们的声音又被重现了出来。也有可能,说话的人离这儿很远,是时空错位把她们的声音传了过来。两个说话的人,离这儿有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但再远,时空一错位,她们和我便会近在咫尺。在空旷的河边,到处虚无缥缈。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会发生。但随即,我否定了这些想法。因为,我忽然发现,我身边很多树都被砍了。我虽然在河边,但这河傍山,我看见山上砍了很多树,到处是树桩。这么说,刚才的声音不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人说的话,也不是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外的人说的话。说话的人就在不远,她们也像我一样看见树被砍光了,才说着那些话。
我觉得,我应该看得见两个说话的人。
我继续找着。
我仍没找到,但是,那声音又缥缥缈缈传了过来:“你听说了么,小溪发生了泥石流,半个村子被淹没了。”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 声音很小,我又听不到了。
我真的想看到这两个说话的人,我相信她们在不远的地方。也许在上游,也许在下游,也许在 对岸。她们离我不远,不然,我听不到她们的声音。
我认真找着。 很快有结果了,我看见对岸站着两个人。
河很宽,我看不清两个人的面目。 在看到她们的时候,我又听到她们的声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 “……再不能乱砍树木了……”
声音又断了。
我看着对岸两个人,希望再次听到她们的声音。但是,她们没有再说话,一直没说话。但,她们也没走,她们就那样一直站在河边。 她们站在那儿做什么呢?是不是她们要过河,在等渡船?说到渡船,渡船就来了。 船上一个老汉,他把船撑近了,然后问说:“要过渡吗?” 我点点头,跳上了渡船。
我要去对岸看那两个人。
到了对岸,我看清了,那站着的不是人,而是两棵枯树。也不对,不是两棵枯树,是两棵被砍断的树,枝枝桠桠都砍了,只留下两截发黑的树桩。 难道,是它们在说话,我听到的,是它们的声音?
(选自《短小说》2009 年第 11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这些描写既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声音来源的追索,又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亦真亦幻,构思巧妙。
B.小说中间,“我”因发现身边有很多树被砍而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这打破了小说开 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C“.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这句话表现了说话者内心对灾难缘由的困惑和对乱砍滥伐行为的反思,并且与下文的情节彼此呼应。
D.小说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如贯穿全文的那条河既是故事的场景,又象征时光之河、历史之河, 这使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8.这篇小说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9.小说中,“我”对声音的来源进行了不断追索。声音的来源可能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珣,字元琳,琅琊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5分)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蜀道难》中通过细节描写,以行人惶恐来写蜀道之难的句子: , 。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精彩绝伦的弹奏后,写听者深感震撼,周遭静寂无言的一句话是 ,而白居易听罢琵琶女的诉说,想自己被贬境况,发出“ ”的感叹,表达感同身受羁旅寥落之感。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 , 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 的壮丽史诗。在九十七年 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莫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行了中华民族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王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
B. 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C. 这面精神旗帜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
D. 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中华儿女被它激励着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崭露头角 义不容辞 气壮山河 汹涌澎湃
B. 崭露头角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波澜壮阔
C. 脱颖而出 义不容辞 气壮山河 汹涌澎湃
D. 脱颖而出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波澜壮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B. 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C. 实行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D. 实行了中华民族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跨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__①,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 ② 。__③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21、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一份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学生:张华
9月19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06 年,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最主要的礼俗主题是扫墓祭祖。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的普及,网络祭祀、代客扫墓等新型祭扫方式悄然诞生。有人因为人在外地;有人因为工作太忙;有人因为年纪大了,爬不动山;还有人认为时代发展了,祭扫方式应该与时俱进…… 他们选择了代扫墓、网上祭祀。
但是,也有人认为只有亲自去才是尽孝心;有人认为仪式感不可以消解;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对于清明请人代扫墓、网络祭祀,你怎么看?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洋县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一国庆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9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五一假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巩固卷(word试卷+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卷)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语文月考(卷)(附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