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导读导练(附试题+答案)
一、核心概念:
道德观念 代理者 私人关系 仁
二、作者主要观点:
1.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发了东西方不同的 。
2.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 ”“修身”,团体格局是相反的。
3. “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超乎 的道德观念。
4. 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 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 。
答案:道德观念 克己 私人关系 类似 相反
三、段落大意:
1.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 ”,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一样的。
2.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 。
3. 在 格局中,道德的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4. “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离不开 观念。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派生了平等和公道两个观念。
5. 团体社会中,每个个人人格上 ,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相等。
6. “ ”是团体格局社会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代理者”的权利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产生。
7. 团体格局中由 而发生权利,而发生宪法。
8.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 格局是相反的。
9. “差序格局”社会范围是从“己”向外推的。两条基本线路是 和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分别是孝悌与忠信。
10. “差序格局”中 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11. 孔子多次用 关系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
12.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缺乏 性的道德观念。要说明“仁”“天下”等概念时,不得不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
13. 乡土社会不但在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欠缺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清楚明白的 ,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14. 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臣与君 之间的关系。
15. 在公私的冲突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乡土社会中 道德的缺乏。
16. 传统道德里不另外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 也就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7.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 。
18. 格局的道德观念类似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
答案:1-3:差序格局 道德观念 团体 ;4-6:宗教 平等 代理者;7-9:公正(公道) 团体 亲属;10-12:没有 私人 笼罩;13-15:行为规范 私人 团体;16-18:价值标准 伸缩 团体
四、整体感知
本篇完善了“差序格局”的含义,讨论了建立于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乡土社会道德的特征。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承载的道德要素所决定的,这种道德体系中既没有笼罩全体的道德观念,也不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因此,乡土社会中的道德标准是根据与 关系的远近而有所 的。
答案:己 伸缩
五、结构思路
答案: a.社会结构格局
六、文本探究
1.分析“司马牛问仁”的故事与其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
参考答案:示例:在司马牛与孔子的问答中,孔子描述了“仁”的一个表象,即“有仁德的人,说话慎重”,“仁”很难做到,这段引用反映出“仁”的内涵难以清晰界定,只能落于具体的伦常关系中,成为私人间的道德要素。这则材料论证了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2.作者为什么认为孔子经常提到的“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②孔子的“仁”,是私人间的道德要素;③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3.曾有这样一篇新闻报道: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打电话,旁边的女儿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女儿选择报警,此事引起社会争议。请结合本文观点从道德角度评析女儿的做法。(评论限制160字)
参考答案:新闻中的女儿报警劝阻父亲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的违法行为,明显是拥有现代社会结构格局下的道德观点,而非乡土社会那套道德体系,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是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而女儿的做法不再为满足道德元素“孝”而罔顾法律,在今天法治社会中这个孩子的举动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