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导读导练(附试题+答案)
一、核心概念:
“愚” 面对面的社群 阻隔 文字 传情达意
二、作者主要观点:
1. 乡下人“ ”的说法并不成立。
2. 乡土社会中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 的。
3. “ ”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答案:愚 多余 文字下乡
三、段落大意:
1.乡下人的“愚”是 而不是智力问题 。
2.不能因为乡下人不识字而“愚”,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的比较。
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 ,不能因此而得出乡下人“愚”的结论。
5.乡下 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
6.乡土社会是 。
7.乡土社会是 ,足声、声气、气味都可“报名”。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 。
9.文字作为 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10.说话时,可以不注意 ,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11.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 。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少数人使用的特殊语言。
16.除“特殊语言”外,亲密社群中 等均可传情达意。
17.“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 。
18.乡土社会中文字是 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19.文字下乡,要考虑 。
答案:1-5:知识问题 缺少识字环境 多文盲;6-8:面对面的社群 熟人社会 无需; 9-14:传情达意 文法 特殊语言 表情、动作;15-19:字句的固定意义 多余 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四、整体感知
本篇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文中批驳了
,指出文字本身具有的在传情达意上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 。而“文字下乡”,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答案:偏见 多余
五、结构思路
答案: a.4 b.5~18 c.文字下乡
六、文本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能判断他们的“愚”?
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的人生活在熟人环境中,他们可以面对面地用语言交流。②乡下人生活中用文字的机会少,所以不识字也不太会影响他们相互间的交流。③文字在乡下不太重要,乡下人识字的机会不多,不能说他们没有识字的能力。所以不能因乡下人不识字而判断他们的“愚”。
2.文中指出了文字产生的原因,也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1:赞同。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
示例2:不赞同。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不尽所有,但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的为你一点一点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足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
3.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认为“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1:赞同。不识字未必愚蠢,正如费先生在第二章中所说的,识字不识字是知识层面的问题,不是智力方面的问题。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缺少识字的需求和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但这并不能说乡下人“愚”,因为他们在乡村生活经验方面明显要比城里人懂得多,更“聪明”。
此外,“识字也未必不愚蠢”。鲁迅《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虽是识字的地主乡绅,然而在辛亥革命前后,他所骂的居然还是“新党”康有为,书房里挂的还是陈抟老祖的寿字、内容陈腐的对联,阅读的还是脱离时代的旧书,这一切都表明鲁四老爷虽然识字,却依然是封建、愚昧的。综上可知,“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示例2:不赞同。我认为不识字就是愚的标准。因为不识字,就无法阅读书籍,无法获得更多样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因而容易思维简单、思想僵化,容易受骗,进而做出愚蠢的行为。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