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孙犁《走出以后》(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2-23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走出以后

孙 犁

南郝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围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

>>>环境描写:交代具有田园本色的优美环境,烘托美好的风土人情,为主人公出场做铺垫。

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采用“我”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我们不久就熟起来。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从房东女儿写起。年轻、活泼、“交游广”、对抗日有热情,反映了根据地人们思想开放、积极抗日,主要作用是引出小说主人公。)

>>>故事开端:“我”结识房东女儿,为主人公出场做铺垫。

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一定”,态度坚决,照应上文“娇惯”,为下文想介绍“干妹妹”升学做铺垫。)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主人公形象,给读者初步印象。)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邻居家女儿介绍“干妹妹”去上学。)

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十七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提到“家里”,为下文她已定亲的事埋伏笔。)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的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细节描写。描绘王振中的脸色和眉梢的细微变化,暗示王振中因包办婚姻带来的不快。)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细致观察眼神。与后文王振中对人信赖的眼神相呼应,表明她纯洁善良的内心和对自己要做的事的坚定信念。)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用与邻家女儿对比的手法介绍王振中。一个简单而直爽,一个深沉而坚定。通过对王振中的语言特点、神态变化的细腻描写,表明她真诚朴实、坚定执着的态度。通过比较、映衬使主人公形象更为丰满,加深读者对主人公的了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有名的顽固分子。(女房东介绍王振中家里和婆家的事。为王振中最后的选择埋下伏笔。)

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照应题目“走出以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她最后勇敢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做铺垫。)

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外貌描写。“流行”的打扮、包裹的挟带,表明王振中去上学的积极上进的性格和果断坚决的做事态度。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

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语言描写。语气坚定、态度坚决、思维缜密、证据充足,表明王振中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己人生的强烈愿望。为她最后退婚的抉择做铺垫。)

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细节事物。“包裹”是王振中对冲破家庭束缚的决心、是对自己能考上学的信心;“跳”“快”,表达了实现愿望的迫切心情,用词简约而感情充沛。)

>>>故事发展:王振中准备离开家,去升学。

这样,我在南郝村过了旧年。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社会环境描写。为“我”巧遇王振中做铺垫。)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地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我”巧遇王振中。作者运用白描和对比的手法,介绍王振中的学生装束,照应前文去考学的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把她现在的神态和初次见到的情形对比,充分显示她内心的愉快满足和对革命者深深的信赖。)

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环境描写。与开头环境描写相呼应,表明冀中大地的广袤与生机,衬托人民抗战的热情高涨,更能衬托王振中的抗战热血。)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从服饰和举止看,王振中已参军;从言谈看,她朴实善良、懂事大方。)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

“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

“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王振中”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队长的不舍之情,侧面衬托王振中的聪明能干。)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王振中用法律手段解除婚约。照应开始订婚的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从离开家去升学,到参加革命,再到用“告状”形式解除婚约,突出王振中做事果断、有主见、有新思想,表明她在革命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赞颂革命给青年人带来的巨大改变。)

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她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

>>>故事高潮和结局:王振中参加革命,解除婚约。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名著珍藏本·诗意小说》,有删改)

 

【文章珠玑】

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地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

【思考探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那信赖更深了”这两处眼神,表现了王振中的纯洁善良和信念坚定。

B.“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这一景象,描写了冀中大地的环境特点与蓬勃生机。

C.“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作者对于帮助王振中,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敷衍的。

D.小说以“走出以后”为题,展示了青年人在接受新思想后的改变与成长,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谊。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交代了故事环境,烘托了优美的风土人情,又提供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

B.第二段写房东女儿是为了引出小说的主人公,也从侧面反映了根据地的人民思想开放、积极抗日。

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介绍王振中的学生装束,照应了前文去考学的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D.小说语言清新朴素,无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都善于运用逼真的笔触来表现生活的诗意。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4.文章结尾部分写王振中用法律手段解除婚约,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C.“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敷衍的”错误,这两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我”与周围群众的关系熟稔、亲切,另一方面也透着对王振中的关心和不太放心。故选C。

2.B

【解析】B.“从侧面反映了根据地的人民思想开放、积极抗日”表述有误,写房东女儿应是“正面反映”。故选B。

3.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见证了王振中的成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的视角展示王振中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可感。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具有代入感。

4.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王振中已经订婚、报名考学、坚决离家等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既表现了王振中做事果断,有主见,有新思想;也有助于塑造敢于走出封建婚姻并快速成长的抗日青年形象。③从表现主题上看,反映了王振中等青年在革命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并歌颂了革命给青年带来的巨大改变。

阅读全文
孙犁《走出以后》(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