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五猖会》(附习题+答案)
五猖会
五猖会是浙江省上虞市东关县的传统民俗。所谓“五猖”又称“五通”,即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传说五猖曾屡屡骚扰地方、搅戕世界,上天派了天神雷公电母在四月十五那天追杀他们。五猖急中生智,躲到海塘上正在修塘一青年身边,假装修塘,在闪电雷轰中天神看到的是六个壮丁在修塘,修塘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于是雷公电母只得收兵而回。从此五猖改恶从善,被百姓宽恕还被敬之为神,人们为其修了庙,并规定四月十五为五猖庙会期。五猖会寄托了传统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鲁迅
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所剩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跑过去。于是,完了。
>>>开篇介绍孩子们除过年过节以外盼望迎神赛会,然而“我”因住得偏僻,所见的赛会往往已快结束,这是作者行文的第一次顿挫。顿挫原指声调抑扬,有停顿与转折,也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一句就是顿挫风格的体现。
②现在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作者不厌其烦地援引《陶庵梦忆》里对明代赛会的记述,既侧面描写了当时赛会的豪奢,又以对比显示出自己小时候祷雨的简单,这是作者行文的第二次顿挫。
③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之人,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
④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神像是五个男人,却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写梅姑庙中一对少年男女塑像眉开眼笑、五猖庙里神像男女同坐,通过比对凸显了“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的乡野“荒僻”与城中“礼教”的大不同,隐含着对封建礼教的揶揄讽刺。乡野的天性率真与都市的禁穿旗袍、莫谈国事又一组对比,这是作者行文的第三次顿挫。
⑤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⑥“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⑦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其时是七岁。
⑧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⑨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⑩“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多用短句短段行文乃鲁迅文章特色。
⑪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
⑫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⑬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⑭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鉴略》是一种用于启蒙的学塾读物,四字一句,概述了中国通史,侧重记述政治、军事大事,流行于书院、村塾之中。父亲用成人的标准强求懵懂的孩子,这正是礼教之于人性的束缚与戗害。一边是对“到东关看五猖会”热切渴望,一边是父亲“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严肃管教,这是作者行文的第四次顿挫。行文至此,跌宕起伏,渐至高潮。
⑮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
⑯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⑰我忽然似乎已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⑱“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我”对观五猖会充满热望,父亲却要“我”背好书后再去,表达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叙事渐至高潮,矛盾斗争激烈。尊重人性的平等与自由,抨击“礼教”的束缚与摧残恰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⑲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⑳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又是一次顿挫,这是第五次顿挫,也是第四次顿挫的余韵。
㉑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㉒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结尾戛然而止,又余味无穷。
(有删改)
【文章珠玑】
我忽然似乎已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思考探究】
1.联系上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我的父亲何以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的丰富内涵。
2.请联系文本相关内容,逐条剖析《五猖会》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1.①“诧异”的意思是觉得奇怪。作者一直觉得奇怪的是,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在“我”兴高采烈准备“到东关看五猖会”的时候陷入因不得不机械背诵《鉴略》而导致的无奈和痛苦的境地;
②“我”之所以一直觉得奇怪是因为让“我”违背天性,失掉快乐,陷入无奈和痛苦的境地一定不是父亲的本意,更不是他惯常的做法;
④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社会伦理对人的规范,这正是封建礼教对于率真人性的束缚与戗害;
⑤作者并不言明礼教戗害人性的主题,有余音袅袅、发人深省的独特艺术效果。
2.①多次蓄势(渲染铺陈):先写童年盼望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赛会的热闹,为写盼望观五猖会做铺垫;
②欲抑先扬(对比):作者以自己对五猖会的热望和父亲要求“我”背书的心情作对比;
③侧面烘托:用家里人的同情烘托“我”背书的窘迫,突出了“我”不能马上观会的失望、郁闷心情;
④剪裁独特:文章以“看五猖会”为主要内容,却在前面大量铺陈其他和赛会有关的内容;
⑤语言细腻生动,诙谐风趣:文章细腻地描摹出“我”由热望到失落的真实感受,并以幽默、调侃乃至嘲讽的口吻介绍东关的两座庙,增添了一丝反封建意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