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12-14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我二十一岁那年

史铁生

①19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史铁生的文章,几乎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对母亲的怀念、感念,这篇文章让我们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形象。)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写出了我患病之初的心理,“要么好,要么死”,如此决绝,绝不苟活,一则足见作者当时的乐观,对病愈充满期待,二则体现了年少时的血气方刚,甚至和自己斗狠的心态。

②那天恰是我21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来看我时,也都这样想,他们给我带来很多书。可是我不仅没能出院,病反而更厉害了。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

>>>病情加重,我还未意识到这将是我一生的梦魇。

③我能住到7号来,事实上是因为大夫护士们都同情我。大夫护士都已经明白我这病的前景极为不妙,还因为我爱读书。护士长好几次在我母亲面前夸我,最后总是说:“唉,这孩子……”这一声叹暴露了当代医学的爱莫能助。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帮助我,只能让我住得好一点,安静些,读读书吧——他们可能是想,说不定书中能有“这孩子”一条路。

>>>通过作者的主观臆想,揭示我和文学的缘分;“说不定书中能有一条路”,这句话别有深意,文章多次写到“我”爱看书,暗合后文的“乞灵于自己的精神”的主旨。

④可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心里荒荒凉凉地(用词奇崛,富有创意,用“景语”来形容心境,这也是史铁生散文常见的语言风格。)祈祷: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

>>>通过祈祷,展开心理描写,饱受疾病煎熬的人,往往退而求其次,愿望依次递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心理活动真实细腻。

⑤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22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窗外的春意盎然和我内心的凄惶形成对比,颇有古典诗词中乐景反衬哀情的意味,这种迁怒于自然景物不解我心中的的苦闷,可谓“无理而妙”。)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22岁的花季人生,风华正茂,能像老人一样颤颤巍巍的踱步,已经是一种奢望了,随着病情的每况愈下,作者的心境也心灰意冷。)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将阳光写的有形可感,景物描写,营造了惨淡凄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孤独哀伤的心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侧面写出病情带给“我”的打击和痛苦。

⑥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髄。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帝保佑”,我想,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赢得上帝的怜悯,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瘤子”和“善意”,如此错位、悖反的组合,突出了我内心对健康的强烈渴求。)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

⑦朋友送了我一包莲子,无聊时我捡几颗泡在瓶子里,想,赌不赌一个愿?要是它们能发芽,我的病就不过是个瘤子。但我战战兢兢地一直没敢赌。谁料几天后莲子竟都发芽。然而科学胜利了,它三番五次地说那儿没有瘤子,没有没有。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挣扎着站起来,心想干嘛不能跑一回给那个没良心的上帝瞧瞧?后果很简单,如果你没摔死你必会明白:确实,你干不过上帝。(“卜以决疑”,通过所谓的天意来决定人的命运,实际上是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体现;本段通过我“赌莲子发芽”来预测命运,表现我脆弱至极的内心和无可奈何的心境,已然不敢正视惨淡的人生。)

>>>第①—⑦段写我患病之处凄惶、复杂的心境:从充满希望,到希望逐渐渺茫,到可怜的愿望,到最后的绝望。

⑧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王主任来了。我面向墙躺着,王主任坐在我身后许久不说什么,然后说了,话并不多,大意是: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活,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未尝君苦,不劝大度”,对于命运不忍卒读的作者,任何大道理都显得苍白,而王主任的朴素话语“活一天不要白活”,却隐隐击中了我的内心,我虽然还没有彻底释然,但已经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

⑨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时忘记了死。(忘记了死,但不等于对生之留恋,但我的心理已然悄然发生改变。)

>>>第⑧⑨段写在别人的开导下,我暂时忘记了死,萌生了创作的欲望。

⑩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

>>>作者曾幻想依赖医学的奇迹,以及上天的眷顾,但都被击得粉碎,最后意识到,与其靠虚妄的上帝保佑,不如靠精神活着,自此,实现了心灵的突围和蜕变。

⑪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卒章显志,富含哲理。在科学不能解决人的问题而使人陷入迷茫的时候,在命运把人推到无法解释的灾难和绝望中的时候,人只有凭借着精神力量来拯救自己。)

>>>第⑩⑪段写我向死而生,重获精神上的力量。

 

【文章珠玑】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思考探究】

1.作为残疾人的史铁生,内心格外敏感细腻,其散文也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试分析本文是如何表现心理的。

                                                           

                                                           

                                                           

                                                           

2.史铁生的散文语言极有特色,请举例分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①作者深谙文学作品传统的表现心理的技巧,即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文中“阳光在那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惨淡凄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孤独哀伤的心情。

②通过乐景反衬哀情。如文中“窗外的桃红柳绿”反衬我内心的悲哀,无心欣赏美景。

③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揭示我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乐观期待,到惊慌恐惧,到无可奈何中一丝丝希望,到对活着的若有所悟,到最后的靠精神来拯救自己。

2.①作者深谙文学作品传统的表现心理的技巧,即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文中“阳光在那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惨淡凄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孤独哀伤的心情。

②通过乐景反衬哀情。如文中“窗外的桃红柳绿”反衬我内心的悲哀,无心欣赏美景。

③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揭示我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乐观期待,到惊慌恐惧,到无可奈何中一丝丝希望,到对活着的若有所悟,到最后的靠精神来拯救自己。

阅读全文
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