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遍地应答》(附习题+答案)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文本一:
①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②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远观湖水。翩翩红叶满枝头,如镜湖面不兴波。巧妙的运用比喻,将湖面的静态淋漓尽展。“敲一敲”与“震动”,“挠一挠”与“发痒”,将人与湖水的互动生动再现。
③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走近湖水。面对镜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平静“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珍视湖之静的心理感受。同时正式开启“我”以下湖者的视角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为下文鱼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做铺垫。
④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公路修通之前的喧闹,与眼下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冷清和落寞的湖面”比作“思绪消失的大脑”,能有效唤醒读者此类相同感受,比喻新奇。
⑤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一老一少,被视为两样“静物”,不仅是他们本身的安静状态,更是他们与湖的环境有机融为一体。这两个不同年龄的代表,引出作者下文“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的思考。
⑥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⑦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⑧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敲醒水面的雨点、惶惶地叫着的野鸭、突然直端端砸下的鸟,湖的安静被打破。以动衬静,在静中体会无限生机,在动态中品味自然的魅力。
⑨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呜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拟人化描写白鹭“款款入座”,妙趣横生;运用比喻修辞“一声鹭呜撒出去”,化无形之声音为有形之物,生动可感,富表现力;运用“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个喻体,形象恰切、动静相宜。
⑩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⑪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融入湖水。身处湖水中,感受头顶与水下自然精灵们的存在,体味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⑫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感悟湖水。人生代代无穷已。天地间全无人迹,天地间皆是人迹。“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理论,富于哲理内涵,富于审美感染力。
⑬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⑭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在寂静中,感受“无边喧哗”;在无人之地,聆听“遍地应答”。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⑮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对韩少功随笔给予高度评价。)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着了。(思想、文风、追求,随着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悄然发生变化。)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当作家遇到适合的文体,妙笔生花变得自然而然。经历让思想和文风不断成熟,智慧凭借随笔更加展示得淋漓尽致。
⑯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韩少功的随笔广受赞誉,那是源于生活的哲学体会,凝结成散文的智慧独语。
⑰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概括韩少功随笔特点,体会其中精妙。源于生活的启示,来自生命的激发,充盈文字间的智慧。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文章珠玑】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
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
【思考探究】
1.文中引入水边常有的两样“静物”,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有何作用?
2.本文的语言风格独特一直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①引入一老一少两个“静物”丰富了文章内容。无论是关于老人的传闻,还是对于少年的猜测,都是作者驻足湖面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冷清和落寞的湖面”,引出下文对“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的思考。
③深化了主题,借水边常有两样“静物”表达了“人不过是造化循环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的人生感悟。
2.①灵活应用修辞手法。“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运用比喻手法。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不落于俗套,显得形象生动,给人新奇感。
②充分运用色彩词。“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色彩词的应用,给读者视觉冲击力。
③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文中“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字里行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