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老妈妈》(附习题+答案)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开篇写“我”的关注,显示老妈妈与众不同的地方。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都”“算”,用词精准。一方面显示伤员们对老妈妈的尊重;一方面说明老妈妈“包干”的事多,充分体现出老妈妈的任劳任怨和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故事开端:惹“我”眼球,“女同志”是伤员们的老妈妈。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点面结合。敌人到来时,伤员们的骚乱,老刘的慌乱、悲观,“我”的焦急、不知所措,一个小小的场面与下文老妈妈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妈妈的临危不慌、泰然自若的特点。)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动作、语言描写。充分显示了老妈妈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成熟老练,她对伤员引导有方、措施有力,照应开头“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角色的责任担当。前呼后应,构思巧妙;对比鲜明,形象突出。)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以洞内寂静的氛围,衬托人们内心的渐趋平静,突出老妈妈的话对人们情绪的安抚作用。)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紧承上文,以声衬静。用呼啸的松涛衬托老妈妈的话给伤员们内心的触动。写“浓雾”,为下文写老妈妈趁着雾大烧水的情节做铺垫。)
>>>故事发展:危急时刻,老妈妈的教育稳军心。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单独把“我”调出,使用暗语。凸显大妈作为有经验革命者的警觉和机智。再设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承接上文。两次刻画老妈妈的外貌,突出老妈妈在年龄上的变化,与开头人们称其为“老妈妈”相照应。“疤痕”的细节,引出“我”的回忆和老妈妈的身份。年龄已大,仍全身心为党工作,表现老妈妈对革命的忠诚,饱含了“我”对老妈妈的敬佩之情。)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神态、语言描写。关切的动作,严肃的表情,庄重的语言,表现了老妈妈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对党的忠诚以及对革命的责任担当。)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挥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照应前文对“浓雾”的描写,显示老妈妈丰富的革命经验。)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正侧面描写。对老妈妈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照应开头对老妈妈的介绍,充分显示其丰富的革命经验。“大家”的反应侧面衬托了老妈妈镇定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故事进一步发展:与“我”相约,老妈妈为革命勇担重任。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心理描写。“难熬”写出“我”盼望老妈妈的归来焦急心理。荒凉的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伤员们所处的恶劣环境,暗示老妈妈讨饭异常艰辛。)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晇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蠕动”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从远处描写老妈妈艰难的动作,为写她严重的伤势做铺垫。)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趴”“顶”“爬”,三个连续动作,显示出老妈妈动作的吃力,更显示出她对讨来东西的珍惜,凸显了她对伤员们的深深的关爱之情。)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用“我”爬不动,衬托老妈妈顽强的意志。正面描写老妈妈的肖像,突出其一路的危险与艰难。老妈妈的笑,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挤”字准确生动,既表现了老妈妈和战士们亲密无间的关系,更表现了她全然忘记自己伤痛、急于让伤员们吃上食物的心情,充分显示了老妈妈的无私与慈爱。)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动作、语言描写。关心伤员胜过关心自己,表现了老妈妈慈母般胸怀。作者一一列举包包里的东西,意在突出老妈妈是历尽艰辛才讨来的,充分表现了老妈妈对革命同志的关心和爱护。)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大家的说笑声与开始人们的慌乱紧张形成鲜明对比,又照应老妈妈的承诺和洞里的寂静,前有伏笔后又照应,结构严谨,情节紧凑。)
正吃着,忽然和竹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掖”这个动作符合人物年龄、身份和性格特点,准确生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我”直呼“妈妈”。表达了“我”内心的无限感动和对老妈妈的万分心疼,侧面衬托出老妈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故事高潮:历尽艰辛,老妈妈讨得饭来鼓士气。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结尾的细节描写,有极强的艺术效果。内容上,体现出老妈妈对“我”的关切;人物形象上,描写老妈妈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飘动,使老妈妈这个艺术形象更加鲜明、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题上,更突出了老妈妈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忠诚,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故事结局:感动伤员,老妈妈关心“我”归队。
(节选自路遥《这束淡弱的折光》)
【知识建构】
//本小说叙事艺术特色//
作家在构筑小说故事情节时构思要非常严谨,否则就会漏洞百出,失去故事的真实性和艺术效果。水满则溢,小说情节也是如此,如果过“满”,情节没有“空白”,那读者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也就失去了艺术的味道。老妈妈在“我”和众伤员焦虑不安的关键时刻,一句“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使所有人情绪平复下来。但作者王愿坚并没有如一般小说那样“前呼后应”,后续并没有写老妈妈去讨饭的情节,而是直接列举了老妈妈讨来的各种食物。为什么?因为作者构思非常严谨。
一是考虑到“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二是要突出体现老妈妈性格,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三是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思考探究】
1.下列对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和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3.小说以老妈妈的形象为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做分析。
4.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A【解析】B.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和后文情节做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
C.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饿得走不动,不舍得吃。
D.没有“身体衰弱”。
2.C【解析】老妈妈在大家情绪都和紧张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做事,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
3.①情节上,与开头“我”对老妈妈的关注相照应,首尾圆和,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②人物形象上,描写老妈妈花白的头发 “微微飘动”的细节,使老妈妈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主题上,更突出了老妈妈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忠诚,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的能力。以人物形象为结尾,和开头“我”询问老妈妈是谁相呼应,结构严谨;以老妈妈头发的细节描写为结尾,表现了老妈妈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深化主旨,突出老妈妈对“我”的关怀和激励。
4.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
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
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的能力。小说中没有写老妈妈讨饭的情节,主要是受小说叙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限制;老妈妈无私奉献,性格决定其不能表述自己讨饭的过程;从艺术上,作者留下空白,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链接】
王愿坚短篇小说创造的艺术特点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王愿坚的小说写得较好的有《党费》《粮食的故事》《老妈妈》《亲人》《三人行》《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理财》等等。这些作品大多选取革命战争题材,但他的作品中缺少敌我正面冲突的场景,他更着力于展现我方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条件以及它对人的意志的锤炼,可以说他在作品中注重开掘的是英雄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顽强意志所折射出的美。
《党费》中,在闽粤赣边区,敌人为破坏我军的地下群众组织,采取了“移民并村”活动,加强了对地下革命活动的控制;战争也使边区老百姓物资极度贫困。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黄新守着给山上的战士准备的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自己饿得已有气无力的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地下组织的联络员“我”,黄新选择了牺牲自己。《三人行》中的指导员王吉文身负重伤,也只能以几片车前菜叶充饥,在背小周一人都力不能支的情形下,师长却命令他再背起一名受伤的士兵,他有过犹豫,但为了多救一条同志的生命,他还是咬紧牙关,接受了任务。他硬是挺着,一次背一人往前,走了十七、八次来回,直至自己伤口迸裂,昏倒在地。《七根火柴》中的那位小战士,为了给队伍送七根火柴,他在自己最需要火的时候也没有动一根火柴,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愿坚虽主要写的是残酷艰苦的战争,但他的小说却也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味。他写出了在恶劣的斗争条件下同志之间缔结的浓厚情谊,也注意写坚强的革命者在亲人、同志面前的柔情。《亲人》中的曾司令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弄假成真,认牺牲了的战友的父亲为亲爹,让那位盼儿心切的老人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妈妈》中的冯司长对下属就像亲妈妈一样,当年为了革命的需要,她不得不卖了自己的儿子挣了完成任务所需的船票钱。当二十年后,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儿子找到她时,她是那么激动,她回想起当年撇下儿子时,自己走十几步一回头时内心的酸楚和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儿子的思念,在塑造一位坚强的女革命战士的同时也写活了一个柔情似水的母亲。《理财》中游击队供给部胡部长宁愿被大家骂也要将粮食、金银留到最关键的时候使用。看着战士们只能以野菜充饥,他心疼得整夜流泪,睡不着觉。
王愿坚的小说的篇幅都非常短小,最短的还没有两千字。最长的也不过万把字,但他小说的情节却非常生动,故事性强。《普通劳动者》的主题非常简单,但由于小战士不认识林部长,在互助劳动中小战士对将军的暗中相助,小战士以听来的当年红军的故事来教导将军,工地上有人回忆起林师长当年干活时的豪情却不知将军就近在眼前,等等这些情节就显得非常有趣味性。《粮食的故事》虽叙述的是送粮的事,但里面的故事性也很强,尤其是当郝吉标在带儿子一起去送粮的路上遇到了敌人,他以儿子为活诱靶,引开了敌人这一情节设置具有传奇性且感人至深。这些出色的故事情节使王愿坚的小说有较强的可读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