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凤霞之死》(附习题+答案)
凤霞之死
余 华
到了中午,里面有医生出来说:“生啦,是儿子。”
二喜一听急了,跳起来叫道:“我没要小的。”
医生说:“大的也没事。”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医院生产,母子平安。
凤霞也没事,我眼前就晕晕乎乎了,年纪一大,身体折腾不起啊。(心理描写,女儿没事,老父亲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
二喜高兴坏了,他坐在我旁边身体直抖,那是笑得太厉害了。(神态、心理、动作描写兼而有之,表现二喜激动兴奋的心情。)
我对二喜说:“现在心放下了,能睡觉了,过会再来替你。”
>>>故事的开端:凤霞生产,母子平安。一个喜剧的开头,与下文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波澜突起。刚才还好好的凤霞,突然死了!这人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尽管作者叙述的语言很克制,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老父亲心灵的痛苦、惊悸。)
>>>故事的发展:凤霞出事。小说由喜到悲,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以大雪纷飞烘托人物悲哀、凄苦的心境。)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听”“疼”“蹲”等一系列动词简练而传神,写出“我”极度悲痛的心理,有极强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语言描写,“我们回家吧”两次反复,含有央告意味,强化了人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无能、无力、无奈的状态,体现了余华作品常有的人类被宿命裹挟的绝望感。)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第三次写雪,环境描写,具有象征意味。这落在每个人生命里的狂风暴雪啊,一场一场,人就枯萎了。)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来,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关于二喜的动作、语言描写,用词简省,惜墨如金,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无需过度的渲染描摹,无言的悲哀最哀。)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缩”字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将极度痛苦作用于人而发生的心理身体的扭曲纠缠展露无遗。用死亡的场景将人类的精神苦难渲染到极致,这是典型的“余氏风格”。)我不用看他,就是去看他和凤霞在墙上的影子,也让我难受得看不下去。那两个影子又黑又大,一个躺着,一个像是跪着,都是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让我看到一颗一颗大黑点在两个人影中间滑着。(不夸张,不渲染,就这样近乎冷静地讲故事,冷静得近乎残酷,看得人胸口憋闷。)我就跑到灶间,去烧些水,让二喜喝了暖暖身体,等我烧开了水端过去时,灯熄了,二喜和凤霞睡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第四次写雪。)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心理描写,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生活一连串的打击已经让“我”一点挣扎的欲望都没有了。)我想想家珍那时还睁着眼睛等我回去报信,我出来时她一遍一遍嘱咐我,等凤霞一生下来赶紧回去告诉她是男还是女。凤霞一死,让我怎么回去对她说?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在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第五次写雪。)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关于家珍的肖像描写。“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片言只语,将一个人被生活的不幸敲骨吸髓后心已死魂已丢的状态活画出来。至此,余华擅长的苦难和绝望又偷偷地溜出来。)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关于眼睛的细节描写精妙传神。“眼睛定定的”,一个人生命里吹过多少风多少雨多少绝望才能由一汪清水而至混浊无神啊!这无疑 已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已经耗尽了精神心力,已经了无牵挂,心灵已经麻木,这样的人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暗示家珍也将不久于人世。)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故事的高潮:凤霞之死给家人的打击。分别从“我”“二喜”“家珍”三个角度细笔描摹,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直击心灵,撼人心魄,突显悲剧的力量。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第六次写雪,环境描写一以贯之。雪停住了,但风更猛了,留给“我”和二喜人生的考验也更严峻。)埋了凤霞,我和二喜抱着锄头铲子站在那里,风把我们两个吹得都快站不住了。满地都是雪,在阳光下面白晃晃刺得眼睛疼,只有凤霞的坟上没有雪,看着这湿漉漉的泥土,我和二喜谁也抬不动脚走开。(一黑一白,尽管色彩对比鲜明,但都是荒寒萧瑟,暗示了生命苍凉的底色。)
>>>故事的结局:埋葬凤霞。刺眼的阳光,凛冽的寒风,白皑皑的大地,黑黑的坟头,像电影里的慢镜头,静静地诉说着一个人悲凉凄楚的一生。这是自然的原色,这是生命的本色,尘归尘土归土,最后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引发读者对“活着”的深沉思考。
(选自《活着》,有删节)
【知识建构】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功用//
小说中以“我”自称即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这种叙事方式有以下好处: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凤霞之死》就是以“我”——福贵的视角来叙事,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关链接】
余华《活着》解读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保罗·高更的后印象派巨头画家在塔希提岛上创作了一副伟大的、具有深刻的、深远的象征意义的作品,就是现在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一副布面油画,名为: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思想的彻悟、对人生的总结,也许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人类即使走到文明的终结,宇宙的灭亡也不一定可以为这三个问题给出一个完美的解答,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积极快乐地渡过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我们在这世界上,会经历苦难与悲剧,但也总会迎来幸福与宁静。
因为我们活着,我们也必须活着。
有人曾说,余华的《活着》本质上不过是对悲剧的大量堆砌,是通过对主人公的折磨与玩弄来引起读者的同情与悲悯,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的。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无知、肤浅,因为他对那些白纸黑字上勾勒出的人生起起伏伏仅仅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他不过是让悲剧短暂地击中自己的内心,然后就抛之脑后,从表层的故事来抨击余华的文思。
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的塑造者。
再次翻开这本书,我们应该思考:
福贵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他曾拥有良田百顷、深宅大院,然后在赌博中丧失殆尽。
他曾不得不向占有了自己曾经一切家产的仇人低头,在曾属于自己的农田里汗流浃背地务农,然后看着仇人因这万贯家财而死于非命。
他曾拥有一同浴血奋战相依为命的战友,然后看着他在混乱的崩溃的时代秩序中被淹没,悲惨地死去。
他曾拥有父母陪伴身边,然后在时间的浪潮中目送他们远去不回。
他曾拥有温柔贤惠的妻子,孝顺可爱的孩子,然后在社会与时代的洪流中看着他们殒身于灾难和不幸。
回首望去,他曾拥有很多,然后一点一点地全部失去。
但他依然活了下来,是他选择活着。
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山珍海味不再,只有吃糠咽菜;万贯家财不再,只有家徒四壁;贤妻孝子不再,只有孤苦伶仃;父严母慈不再,只有孑然一身,切骨之仇不再,只有了无遗憾。
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仅此而已。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这样一句: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是啊,荣华富贵已成了过眼云烟,用计骗去自己全部家产的不共戴天之仇人死于非命,他看着父母离去,也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与悲凉,除了那些牲畜家禽,他再也没有了陪伴,举目无亲、形影相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呢?还有什么他没看过、没体味过的呢?
他已经有了撒手人寰的资格和理由,也有这个能力和自由。
可他依然选择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当我们读完这仅仅十二万字的小说,我们应该读懂什么?
我明白了活着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意义。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有人曾问:“这个世界对我到底是深情的,还是无情的?”
有人回答说:“世界并不认识你,它是无意的。”
由此我们看懂了,活着的意义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从你这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再到离开这个世界,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一切名声、财富、亲人、友人、子女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物质好似幻影,人们好似过客。一切都会逝去,或早或晚,终有一天,唯有自己才是陪伴这个灵魂与意志度过人生道路的旅伴。
来到这个世界,就请你完完整整地走完整个旅程,不要踌躇,不要犹豫,不要懊恼,不要悔恨,不要惋惜,不要自责,不要回首,不要急躁。因为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活着的人,在经历你的一生本就应该经历的一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何必一定要有什么意义才能让人生完美呢?就像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开辟,不断创新,不断远征,却也无法真正的回答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但我们依然在前行,一边思考,一边前行。我们不会被这样的哲学问题折磨,因为我们正在前行,只要前行,就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又有什么呢?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回答的,也不需要回答。
以自己的意志度过一生,足矣。
【试题解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头采用悲喜结合的写法,但重点突出的是凤霞在生孩子过程中去世的“悲”。
B.“我”不能走进那间小屋,是因为“我”的一双儿女都死在同一间屋里,“我”感到痛苦万分。
C.“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二喜的肉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D.这篇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在极度苦难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多种滋味。
2.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3.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请探究其在文中的作用。
4.小说题目是《凤霞之死》,但为什么偏偏从母子平安、二喜高兴得“身体直抖”写起,作者这样设置的用意何在?
5.这篇小说叙述上有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
1.C【解析】“缩成一团”并非比喻,也没有身体上的打击。
2.“我”是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①对亲人充满温情,渴望家庭的温暖与幸福;②遭受生活的重大打击但能服从命运、接受命运,继续活着;③对未来人生和命运感到迷茫。
【解析】儿子、女儿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他视每一个家人都如同珍宝,包括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亲眼目睹了亲人们一个一个的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顺适;看到家珍的悲痛,他很心疼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深冬时间和严寒背景。
②成为文章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由下雪至雪花、雪珠,再到雪停,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使得结构完整。
③以自然环境中的“雪”渲染凤霞死时的凄凉氛围,使环境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呼应,表达悲哀的情感,象征人物命运的凄凉。
④烘托人物形象,用“雪”来表达纯洁美好的人性。
【解析】小说六次写到雪,并且越下越大,最后雪停了,雪贯串始终。我们思考时就可以从情节线索、环境描写的烘托、物象的象征意味等多角度思考。
4.①这样设置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小说一开始凤霞生产,“我”和二喜捏着一把汗,然后医生报告喜讯,我俩欣喜若狂,接着凤霞大出血去世,短短时间,由忧到喜再到悲,文势跌宕,扣人心弦。②借此呈现人生常态。人生本无常,生命是悲剧,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③反衬。明明是悲剧,先写喜剧,目的是一喜一悲形成反差,以喜衬悲,增强悲剧效果,增强艺术表现的张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本文重点要表现什么。题目是《凤霞之死》,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偏偏从喜讯写起,那这肯定是用喜剧来反衬悲剧,以乐衬哀,更增其哀;同时情节上也能造成波澜,文势上造成起伏,更能吸引读者;还能揭示人生常态,引人深思。
5.①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全篇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容易让读者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②以故事发展的时间为序结构全篇。小说从凤霞生产到凤霞之死再到埋葬凤霞,采用顺叙,使情节集中,思路清晰。③叙述和景物描写相融合。小说中“雪”出现了六次,与叙事穿插进行,抒情性强,舒缓节奏。
【解析】叙述特征题通常考虑的角度有:叙述人称,叙述方式,情节安排的技巧,叙述安排的技巧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