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李娟散文阅读:《繁盛》

分享:杨老师 2022-07-10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繁盛

李娟

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下,抚地大哭。

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开渠垦荒。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在渠口的鱼群铲开。

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

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蔓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上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筒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我接着种!我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之所以越来越少乃至最后消失,既是因为人们不加节制的捕捞,也是因为人们引流灌溉,使鱼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B.承包土地的第一年,作者全家一起处理种子,作者描述其为“红色军团”,凸显了作者对收获的期待和担忧。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发生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又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D.倒数第2段中,妈妈的话透露出她的庆幸和无奈,也表现了她的坚强,她仍然对土地抱有希望,期待收获。

2.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作者想象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先人的坚忍与辛劳。

B.文中多次出现“世界改变了”一句,通过反复手法强调了世界的改变,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改变出现的无奈。

C.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D.本文语言简洁而优美,选取原生态的素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人们辛苦耕耘的场景,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

3.文章第9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重在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又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错,平时“互助互利”说明并不冷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主要反映的是生存环境的恶劣。

2.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重在对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D项,“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错,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3.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这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②运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对“手电筒的光芒”的描写。③想象丰富,使人如临其境,如对“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的描写。④语言有张力,有韵味,如“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这饥饿与畏惧渗人红色之中”“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一般可从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第9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语言句式等角度分析。“这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被播种时的情形。“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属于细节描写,细腻传神。“这种子的红色军团……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是对地底情况的想象。“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等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语言富有张力和韵味。

4.①“繁盛”在文中既指人类来此定居前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②人们为了庄稼的繁盛、生活的繁盛去开垦土地并苦心劳作,牺牲了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换来干旱、病虫害等导致的歉收。③这一标题蕴含着作者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由第3段中的“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和第6段中的“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可知,“繁盛”既指人类来此定居前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文章主要讲的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因此,“繁盛”是人们对庄稼的期望,对生活的期望。文章最后写到病虫害、早灾等致使庄稼收成不好,再结合最后一段“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可知,人类“繁盛”的愿望没有实现,又折损了环境的“繁盛”,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阅读全文
李娟散文阅读:《繁盛》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