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石门阵》精析
石 门 阵
文 |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1.用说书人说书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就这样写)2.从陆逊进入诸葛亮的八卦阵写起,而且提问观众,引人入胜;3.写陆逊由“得意洋洋”到“焦头烂额”,形象生动;4.句子短小,简洁明快,是说书人语,又似故事中人物语言,现场感强烈;5.开头提到“石头”,而且运用“反复”强调,扣住标题。】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主人公出现,身份是“木匠”“干咳”“打量”等动作写出他很懂讲故事的技巧。怎么才能吸引观众,讲述中怎么样设置悬念,是个高手。】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偏正短语独立成句的用列举描写法,用倒装句,用短句,用口语,语言简洁洗练,如同一个个特写镜头。】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村民(听书人)表情神态动作,描写村民对故事的渴望,侧面表现王木匠讲故事的技艺高超,引人入胜。】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补叙,宕开一笔,从其本行本业写起,交代王木匠手巧,会发明,为后文写其设计精致的衣橱做铺垫。】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切入正题。“对”字,展现的是听书人没有问,说书人凭空答的场景,暗示说书人已经品透了听书人的心理活动,正要投其所好。由“八阵图”引入“石门阵”,可谓独具匠心,抓住了听众的好奇心理。】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插入一个观众的动作和“干咳”声,其实是为了表现场面的“静”,听众的聚精会神。】
“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来了”一句省略句,突兀而起,使说书变成了话剧表演,极具有现场感;短暂停顿后又两句“来了”,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和思想;运用倒装句,强调“来了”,制造悬念,再提到鬼子兵,制造紧张气氛。】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动作描写配合语言,把说书变成了表演,把故事带入现场,使听众有身历其境之感,写出王木匠说书技艺高超。】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1.人物语言切换到第一人称,使故事有舞台效果,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自问自答式望远镜侦探,足见鬼子兵的愚蠢和胆怯;3.用反复手法,把鬼子兵的动作心理刻画了出来,也强调了鬼子兵的谨慎小心,反衬出我抗战军民的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压力。】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1.“皇军”本是伪军对于侵略者的称呼,用在这里,不伦不类,具有喜剧效果;2.“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采用了我国说书中常见的古战场两军交锋时派遣先锋军的桥段;3.先是第一人称叙述,紧接着第三人称无缝切换,着实高妙。】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作者叙述方式很特别,插入听众之一的反应,打破的戏剧表演的第三堵墙,说者与观者互动。】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干咳第三声,细节描写,展现王木匠的从容,把控现场的能力。】
“骑了马,得意洋洋!【伏笔啊。开头写陆逊就是“得意洋洋”,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1.“瞧”这个字用得极妙,展现了说书人与听众的互动,把听众带入场景的能力。2.刻意虚构三个人物,并用借代手法,把三个人物的个性特征简明扼要地突出出来,使听众印象深刻。这既是叙述,又是表演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啊。】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1.说书人如同钻进了三个人的心坎里,用“心在……里”这种委婉的又是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刻画出了侵略者的无耻、贪婪、卑鄙。2.用以点带面的手法,这三个人代表了全部侵略者的丑恶心态。】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听众评价,恰如其分,适时的驴叫声,十分自然。】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不作声”,又是运用反复手法,说书人故意设置悬念,也为后文的“石门阵”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自然而然的引出听众反应。】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自然而然插入听众反应。】“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卖关子,说书人的技巧。】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石门阵”呼之欲出。紧扣陆逊的八阵图场景。】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观众不愿意猜,这就是观众心理。合情合理的叙述,直接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还是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的自由切换,很形象生动的叙述语言,写出了敌人的心惊胆战。】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皇军”逃窜之状,惟妙惟肖,穷形尽相。】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心理活动,照应上文,自私、丑陋、贪婪的乌合之众的心态写实。】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听众评语,一语双关。】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一语点破,既表明自己没有说谎,又暗中表现自己的演绎故事的能力。】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胡老三的话,是补充印证,说出了故事之外的故事,也就是第5段中王木匠说的“一点新闻”。日本鬼子扫荡被抗战军民击败,这样惊心动魄的战争在王木匠嘴中竟成了故事,这是乐观情绪的表现,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心。选择这种角度写,更添风趣,更有韵味,更有戏剧性,还增加了文化底蕴,主题也更加深刻。】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这是王木匠在讲故事之外的话,谈自己的认识,“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一句,足见王木匠的语言功力。在王木匠看来,细节出入并无大碍,乐观精神弥足珍贵。“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木头门容易被烧坏,石头门很坚固,这种逻辑,在一个普通民众口里说出来,可见民众觉悟。】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听众的合理引申,切中王木匠的生活实情,既有对他的调侃,又有对他的赞叹。】
【以上用大打量的对话来写故事,讲了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故事里套着故事,这种别具匠心的结构增强了故事性和通俗性,使小说叙事更为复杂,也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小人物的憧憬,做极精致的衣橱,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第4段提到王木匠手巧遥相呼应。“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一句,体现了抗战军民对于胜利的信心。】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含义很深。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二是人人都要行动起来,让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心理描写:有对自己“巧手”的骄傲,有对没能参战的遗憾,有对参战的憧憬。】
延安,1938年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