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

论述类文本《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附试题+答案)

分享: 2024-02-02 现代文阅读I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

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风光”。成为江南风光突出的表现的,是栊翠庵的红梅花。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又写了薛宝琴等人作《咏红梅花》的诗,并由宝玉去庵中向妙玉讨了一枝梅花。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红楼梦》中存在着这些“回忆想象的成分”的。他们有的举出许多书证,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图肯定这部小说在细节描写上的绝对真实性。总的来说,俞先生所言,“此等处本作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这是对的。若单就这两回赏梅、咏梅而言,则它是作家所乐于描写的众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在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词。它们写的是秋、冬、春三个不同的季节,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的美学观点看来,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花木比盛开的红梅更加鲜艳和吸引人呢?又还有什么安排比将雪中盛开的红梅放置在那位外冷内热的妙玉的修行之处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众人赏雪赏花的兴致受到鼓舞,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们行列的薛宝琴等三人的诗才得到表现,而且还进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即使红梅本非大观园中所能有,但在这两回书里,却成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

现在,我们应回到本题上来,研究一下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和军事行动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在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由于汉、唐以来,中国和外国,汉族和非汉族在相当长远的年代和非常广阔的区域里有过情况极其复杂,和战都很频繁的接触,所以诗人们在反映当前事件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事件,在反映某一边塞地区的时候,也往往会联想到另一边塞地区。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是唐以前唯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汉唐两朝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诗人们不一定要负担提供绘制历史地图资料的任务,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适《燕歌行》中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

C.王维《袁安卧雪图》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错误,原文是说“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即“上述三个地名”和“大漠、瀚海和狼山”矛盾。B.“常常有意识地改变”错误,不符合原文内容,原文为“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不等于“常常”。D.“海棠社……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错误,“海棠社”在秋季。故选C。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B.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C.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错误,由原文“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并没有影响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故选A。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诗句中的“汉皇”字面上指的是汉武帝刘彻,其实在这里指唐明皇,是以汉喻唐。B.句意:先主为定夺天下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辅佐两朝君主忠诚满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不是以汉喻唐。C.句意: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李广是汉代名将,是以汉喻唐。D.句意: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楼兰是汉西域古国名,是以汉喻唐。故选B。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先提出问题,以高适《燕歌行》为例指出唐人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接着引用《袁安卧雪图》《红楼梦》等例证,阐释有意改变生活真实在文艺创作中的意义。据此从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唐人边塞诗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最后从文艺学角度总结全文,明确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一段“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和第二段“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可知,先提出问题,以高适《燕歌行》为例指出唐人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

从第三段“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和第四段“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可知,接着引用《袁安卧雪图》《红楼梦》等例证,阐释有意改变生活真实在文艺创作中的意义。

从第五段“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可知,据此从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唐人边塞诗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

从第六段“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最后从文艺学角度总结全文,明确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5.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6分)

【答案】①这个观点机械地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岳飞《满江红》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地理名称的真实性,具有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②岳飞《满江红》中“贺兰山”“匈奴”等名称并非指具体事实,而是以古喻宋,激发读者时间和空间上更广阔的想象,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从“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这个观点机械地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岳飞《满江红》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地理名称的真实性,具有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从“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可知,岳飞《满江红》中“贺兰山”“匈奴”等名称并非指具体事实,而是以古喻宋,激发读者时间和空间上更广阔的想象,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豪情。

阅读全文
论述类文本《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附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