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史记》(选读)专练解析丨管晏列传第二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B.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C.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D.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有建筑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享宴的设施,但是齐国的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之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以后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

于公室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C

于诸侯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指友好地,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相同。

B及小白立为桓公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含义不同。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D.包茅,古代祭祀时滤酒用的包扎成束的菁茅草。楚王在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而鲍叔始终友好地待他。/不如趁机友好地对待他。

B.错误。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等到过了三年。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宽容大度,管仲因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闲话。

B.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后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协同帮助下得以成就霸业,一举国正天下。

C.管仲认为鲍叔牙了解自己,比如鲍叔牙知道管仲多次被辞官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遇上时机。

D.管仲执政,善于将祸患转变为祥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利害得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后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协同帮助下得以成就霸业理解有误,由原文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应是依靠了管仲的智谋,没有提到鲍叔牙。

故选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所以命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所希望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解析】,符合下情;,给予;,废止。

2)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很欣然向往的呀。

【解析】,假使;执鞭,执鞭赶车;忻慕,欣然向往。

5.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请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司马迁认为管仲虽是贤臣,但有疑议。管仲没有勉励齐桓公实行王道,反而帮助他称霸;没有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尽到身为臣子的礼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可知,管仲没有勉励齐桓公实行王道,反而帮助他称霸;

由原文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知,没有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尽到身为臣子的礼节。

所以司马迁认为管仲虽是贤臣,但有疑议。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他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常要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友好地待他,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时,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得以成就霸业,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这都依靠了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和鲍叔一同经商,分钱财时,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顿,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上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知廉耻,知道我不因小节有失而感到耻辱,却耻于功名没有显扬于天下。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呀。

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也在齐国世代享有俸禄,享有封地的有十多代,常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认为管仲的贤能难得,而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执政后,凭着小小的齐国处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所以说:谷仓充实了才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才懂得荣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礼、义、廉、耻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发命令像流水的源头,要顺从民心。所以命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所希望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管仲执政,善于将祸患转变为祥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怀恨少姬另嫁,所以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此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而管仲就借此命令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却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劝桓公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便是获取,这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有建筑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享宴的设施,但是齐国的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之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以后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可是孔子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古话说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所以君臣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讲的是管仲吗?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去,这难道是见义不为,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的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君主威严,这就是所谓在朝想着尽忠,退朝想着补正朝政缺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很欣然向往的呀。

阅读全文
 《史记》(选读)专练解析丨管晏列传第二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