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相如至,谓秦王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延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倪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蔺相如引璧A睨柱B及叱C秦王D左右E势不过诛F然士或怯懦G而不敢发

【答案】BE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

蔺相如作主语,作谓语,作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句;

左右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句;

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所以F处断句。

故选BEF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决负约不偿城和材料二此两言决耳两句中的字意思不同。

B.斋,指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要洁净身心,表示虔敬。秦王以此表明重视。

C.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字意思相同。

D.按图,指查看地图,其中的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字意思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必定;解决。句意: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

B.正确。

C.错误。攻克;超过。句意: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D.正确。查看;按照。句意:秦王既然查看地图给了城池。/按照图像寻找好马。

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即使斋戒了,也绝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来和赵国交换玉璧,于是派人悄悄地把玉璧送回赵国,自己则留下来善后。

B.面对蔺相如的慷慨陈辞,秦王权衡考量后,认为不如好好招待蔺相如,让他归赵。而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C.王世贞认为秦国想要和氏璧是虚情,借此窥视赵国是实情。若赵国献出和氏璧,理在赵国这边,而秦国就会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D.王世贞认为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否则秦王一发怒,以强兵压境,蔺相如家破人亡,和氏璧终究也无法保住,只能入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王世贞认为秦国想要和氏璧是虚情,借此窥视赵国是实情错误。由原文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可知,王世贞认为秦国想要和氏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所以借此窥视赵国是虚情。

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解析】,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表被动;,从小路。

2)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译文】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   

【解析】弗与,不给;,欺骗;,因为。

5.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司马迁和王世贞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有智有勇。

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纯属天意,并不是蔺相如智勇使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倪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可知,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有智有勇。

根据材料二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可知,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纯属天意,并不是蔺相如智勇使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史公说: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查看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