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内容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之障也                               障:屏障

B.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解除

C.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谢:谢罪

D.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               隙:怨恨

【答案】D

【解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有以下意思:名词,裂缝;缝隙。名词,漏洞;空子;疏漏的地方。名词,空闲;闲暇。名词,感情上的裂缝;隔阂;矛盾。如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根据语境意,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是名词,空闲;闲暇的意思。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即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出征时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B.婚姻:古代常用来指因儿女婚事结成的亲家关系,信陵君姊嫁与平原君,魏赵有姻亲关系。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代君主祭社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后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野人:古代指乡野之人,也可指没有爵禄的平民,这里用来指作为夷门监者的侯生地位低贱。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的说法把搞反了。故选C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译文】那强横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拿所有的兵力来压迫赵国,赵国肯定会灭亡。

【解析】暴虐极点所有的压迫

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译文】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尽死力于朋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

【解析】世之衰世运衰败背公违背公益死党尽死力于朋党的行为道理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解析】以为把(他)当作东蒙主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社稷之臣鲁国的臣属何以……为什么要……

4.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看法作简要概括。

【答案】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魏王之罪在于君威不振,疏于防范。

【解析】题干是“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看法作简要概括。”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句意意思。本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题干中“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这个要求,找准答题区域,并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阅读全文,从答题区域中筛选。“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由此可以概括出信陵君的罪在于目无君主,结党营私。魏王之罪在于君威不振,疏于防范。

参考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信陵君。那强横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拿所有的兵力来压迫赵国,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幸而战胜了,他的想法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未能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请罪呢!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将、建议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象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那么这样的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尽死力于朋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魏王如果也能这样)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易经》的里“履霜之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的吗?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