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方孝孺《深虑论》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则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高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出:超出

B.汉惩秦之孤立        惩:借鉴

C.尽释其兵权        释:解除

D.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    工:使……工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工”,善于;句意: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图其所难        吾其还也

B.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赵奢之伦制其兵

C.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那些/副词,表祈使的语气”;句意:常注重那些艰难危险的一面。/我们还是回去吧。

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些”;句意: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C.均为“介词,在”;句意: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商人都想在您的市场上做买卖。

D.“连词,来/介词,把”;句意:用大德来感动天心。/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B.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C.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D.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

第一个“谋”的宾语为“人”,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人”后面断开,排除AD;

于病”是第一个“死”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病”后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4.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一组是(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是说秦始皇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不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只是说“以为”,没有提到祸患。

意思是那些一统天下的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只是提到他们考虑周到,同样还没有提到祸患。

意思是那些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

故选D。

5.下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认为不是谋划天下大事的人考虑不周,而是天道非人的智力所能及。

B.方孝孺举了大量例子说明各朝皆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而宋太祖是例外。

C.欧阳修用庄宗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古今盛衰的观点,并引用了《尚书》句子。

D.方孝孺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虑天下者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而宋太祖是例外”错误。宋太祖也是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的。

故选B。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译文】然而他们的衰亡,又都是所防范的事情以外的原因。

【解析】“其”,他们;“所备”,“所”字结构,所防范的事情。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原”,推究;“所以”,……的原因。

7.请梳理概括方孝孺和欧阳修关于历史教训的认知的异同。\

【答案】相同:

都主张“小事”常常就是祸乱的源头,须保持警惕。

都有儒家“修身”倾向。方孝孺主张为政者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天心”;欧阳修提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政者要勤政,警示不要“娱乐至死”。

不同:

方孝孺的“小事”是主观上忽略的、轻视的人和事,它们往往是人力难为的,即“出于所备之外”;欧阳修的小事是客观上的小事,是“忽微”,是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小”。

方孝孺主张天下成败关键在“天道”,欧阳修认为后唐亡国的教训是没有尽“人事”,为政者宠爱伶人以致乱政失天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

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知,都主张“小事”常常就是祸乱的源头,须保持警惕。

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高理也”可知,都有儒家“修身”倾向。

不同点:

由原文“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可知,方孝孺的“小事”是主观上忽略的、轻视的人和事,它们往往是人力难为的,即“出于所备之外”。由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知,欧阳修的小事是客观上的小事,是“忽微”,是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小”。

由原文“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可知,方孝孺主张天下成败关键在“天道”。由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知,欧阳修认为后唐亡国的教训是没有尽“人事”,为政者宠爱伶人以致乱政失天下。

参考译文:

深虑论

方孝孺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选自《古文观止》)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方孝孺《深虑论》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