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然去中州万里去:离开②临上而俯视临:到达

糜碎土沉辄:就④嗜奇之土恨焉恨:遗憾

四川都指挥司照磨擢: 提拔⑥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 抓住

志意常充然而:表转折,但是⑧则以告予以:把

A.①⑥             B.②⑧                          C.③⑦                          D.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然去中州万里,意思是“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去:距离。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意思是“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太平”。逮:及,等到。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骑马前行,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连续十多天都看不到峰顶

B.以例自免归

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

C.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D.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惭愧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D项,“一愧”意思是“一次惭愧”。整个句子意思是“那我可就不止是这一次的惭愧了”。选项翻译错误。

故选D。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言辞恳切真诚,体现了作者对后辈的关心和爱护。

B.本文历叙陆路、水路之奇险,为赞赏陈庭学游蜀做了铺垫。

C.陈庭学乘船游览川蜀各地,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他每次必做诗。

D.作者赞赏陈庭学游蜀的同时,也为自己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惭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他每次必做诗”因果倒置。原文是“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意思是“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必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记录这些地方的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陈庭学作诗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而是为了记录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写得多了,诗歌创作水平提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故选C。

4.本文最后一段作者在“此其何故也”之后,又追问“得无有出山水之外者乎”。请结合文本说明这句追问的作用。

【答案】作者通过这个问句,在前一个问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深思探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及探究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离不开对内容的把握和结构上的作用;而结构上的作用离不开句子所在的位置。有些句子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主旨的,因而考生要利用句子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全面思考其作用。

此其何故也”“得无有出山水之外者乎”两句都是问句,问句主要作用是启发读者思考的,而本文是给陈庭学做的序,自然是要启发陈庭学思考。那么,作者想要启发他思考什么呢?这就要结合前文的内容来分析了。文章肯定了陈庭学游历山水的收获,“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也表达了自己没有像他一样去游览的遗憾和对他的羡慕。接着笔峰一转,“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以古先贤为例,说明他们并未出门游历,却能够有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再回头看这两个问句,这是在启发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深思探求,不断提升自我。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为奇异。然而,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走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途,行水路,有瞿塘、滟濒的忧虑。骑马前进,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连续十来天都看不到峰顶。等登上顶峰向下俯视,陡峭的山崖高达万仞,幽深莫测难以见底,令人胆战心惊。从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凶坚硬锋利,波涛汹涌,漩涡变化莫测,行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就会被撞得粉碎而像泥土一样散开来沉入水中,葬身鱼腹。往川蜀区的路途艰险到如此程度,所以,不是做官而又有财力的人,不可以去游历;不是有才能而会写文章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 为此,爱好奇山异水的人都感到遗憾。

天台人陈君庭学,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览、眺望、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喊。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必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记录这些地方的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壮年可以出游时,正值四方战乱,无处落脚容身。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的边际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坐守在简陋的居室中,蓬都长得埋没了门户,可是他们志向和意气却始终非常高远充沛,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还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可以尝试着回去在这方面探索。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请告诉我,那我可就不止是这一次的惭愧了。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