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 )?其相似也适然。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①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的字。②正之:孙侔的字。③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
A.哉 B.也 C.焉 D.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小括号中应该填入的虚词是“哉”,因为前面出现了表示反问的“岂”,“岂……哉”是固定结构,译为“难道……吗”。“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的意思是: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
故选A。
2.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考查语句的表达效果。作答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句子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二是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作者分别向两人谈到对方,尽管他们从未有过交接,却都相信作者的介绍。这种“相信”,似又超乎常情,但这正表现出“同学”于圣人的贤人之间那种超越空间、不拘形迹的神交,那种高度的相互信任。“在淮南”与“还江南”,“为正之道子固”与“为子固道正之”,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曾巩与和孙侔虽然两人未曾谋面,但彼此信任,从而引出下文“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的观点。
【解析】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曾巩与和孙侔虽然两人未曾谋面,但彼此信任,从而引出下文“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的观点。
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志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内涵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读懂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内容;然后再依据上下文,逐字翻译所给语句,在理解它表面意思的基础上,揣摩语句背后的内涵。
“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的意思是: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依据上文“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 意思是曾巩和正之都曾有过“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的话语,而作者则谦虚地说自己从来不敢自期自己必能到圣人中庸的境界,但愿在两位朋友的帮助下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样,就把三人“同学”于圣人以至乎“中庸”的意思完全表明了。
故选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和孙侔虽然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对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蓄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D项,本文并不是一篇道别之作,第四段写道:“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是因为大家不能长聚,所以写这篇文章互相勉励。
故选D。
5.试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从内容上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从结构上,照应前文曾巩作《怀友》给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做题时,首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放在开端是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放在中间是承上启下,放到结尾有总结上文的作用;最后从效果上说,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
这篇散文开篇简约地介绍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励,最后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全文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最后,“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表明大家不经常见面,在官为职守所拘,在私有人事牵系,彼此不能经常在一起,因而作一篇《同学一首别子固》,目的是“相警、相慰”。
正面点出题中“别”字。在结构上,也是对前文曾巩作文章给自己的照应。
【参考译文】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