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分享:杨老师 2024-08-17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燕、赵间豪俊游            游:远游

B.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C.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靠

D.将归益治其文                治:研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游:交游。句意: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充乎天地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称其气之小大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此二子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D.以知天地之广大                谨拜表以闻

【答案】D

【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在;……的样子。句意:充塞于天地之间。/茫茫的江面让人感觉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

B.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句意: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C.……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这两个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D.都是连词,表目的。句意: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故选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辙年”是主语,“少”是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排除AD;

非有”的宾语是“取于斗升之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在写文章方面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辙生好为文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而辙也未之见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⑤是叙述,不属于作者观点;是作者对孟子文章的评价。

故选C。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具体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

C.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D.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养气”“治文的重要性。

【答案】B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析】且夫”,况且;“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虽”,即使;“何”,什么。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1

【译文】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解析】苟”,假如;“以为”,认为;“辱”,屈尊;“幸”,感到幸运。

7.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面致,就选文谈谈如何养。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2)到文人汇聚的地方,聆听大家宏大雄辩的议论,和贤士大夫交游。(3)结识德高望重的老师,努力成为他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可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结合“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知,到文人汇聚的地方,聆听大家宏大雄辩的议论,和贤士大夫交游。

结合“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可知,结识德高望重的老师,努力成为他的学生。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