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苏轼《宋史·苏轼传》(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7-2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磔(zhé)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

 “试六论的意思是考试作策论六篇,句意完整,六论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

文义为名词,意思是文理,作粲然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B.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D知制诰”“记注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错误,丁忧期为三年。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这是说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他十岁的时候游学,而苏轼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

故选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译文】等到苏轼二十岁(加冠)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

【解析】比冠:等到二十岁;博通:精通。经史:经传历史。属:写作;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好:喜欢。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只是(苏轼)被小人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解析】但:只是;为:表被动,被。使安:省略句,省略代词,应该为使之安

5.宰相韩琦为什么建议皇帝不要立刻重用苏轼?

【答案】一是苏轼年轻,得到重用别人不一定信服。二是现在立即重用他那么天下的土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韩琦说苏轼他日自当为天下用……则人人无复异辞矣,可理解为当时苏轼年轻,得到重用别人不一定信服。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可知现在立即重用苏轼,那么天下的土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母亲去世,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认为他才能学识全都优秀,就推荐他进入秘阁。于是崇文院的官员就以六论(宋时举进士需回答六道论题)来考他,以前考试的时候都不先打草稿,所以试卷大都不工整清洁,从苏轼这次才开始打草稿,答卷工整清洁,文采斐然,等到回答完制策后,崇文院的官员就把他列为第三等。从宋朝开朝以来,制策进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受任大理评事、同时做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反叛,百姓贫穷,劳役负担重,岐州下一年要运输南山木筏,从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的险要地势,衙吏接二连三为此家境破败。轼探访到其中的利弊,为此修正了衙门规定,让他们自己选择船工按照何时的时间输送或停止,从此时其弊端减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自从作了举子到出入朝廷成为侍从,他一定以爱君为本,忠于朝廷规定,说正直的言论,具有大节,群臣没有能超过他的。但被小人妒忌排挤,让他不能够在朝廷上安身。

阅读全文
苏轼《宋史·苏轼传》(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