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轼《留侯论》

分享:杨老师 2024-07-12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此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气,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起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苏轼)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榖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B.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榖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C.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榖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D.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榖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张子房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别后十三年他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见到榖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就一起安葬了黄石。

所见的宾语是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A项。

从高帝过济北的状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D项。

留侯死”“并葬黄石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中间应该断开,据此排除C项。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镬,古代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文中指用作烹人的刑具

B.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C.度量,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文中指容忍、宽容别人的限度。

D.厩将,汉官名,相当于副相,是负责车马等后勤方面工作的将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错误,鼎和镬,是古代两种烹饪器,并非礼器。

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刺杀秦王。苏轼在文中批评张良缺乏隐忍,逞匹夫之勇而差一点死去,这种死不值得,并指出大丈夫要学会

B.圯上老人授书。苏轼认为圯上老人的用意不是来授书的,而是发现张良有盖世之才只是缺乏,所以主要是来教他的。

C.郑伯、勾践的隐忍。苏轼认为成大事者必须要像郑伯、勾践一样能屈居人下,强调的重要性。

D.张良投奔沛公。张良带领百余人本想投奔景驹,遇到沛公之后,沛公封他为厩将,所以张良决定跟随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沛公封他为厩将,所以张良决定跟随他错误,张良决定跟随沛公的原因并非是沛公封他为厩将,而是沛公赏识信任张良,经常用他的计策,张良认为沛公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决定跟从沛公。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文】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解析】题得分点有:所以,用来;见,通;相与,相互。

2)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译文】项羽只是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解析】题得分点有:唯,只;是以,因此;养,保持;弊,疲敝。

5.甲文中作者与司马迁在对待张良外貌上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作者用意是什么?

【答案】甲文中作者认为张良长得像妇人女子一样柔弱与他能够隐忍的气度是相符合的;而司马迁则认为张良应该长得高大威武,但张良其实长得像妇人女子,这就与他的气度不相称。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对比对张良外貌的不同看法,来突出张良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甲文中作者苏轼与太史公司马迁在张良的外貌上持不同的观点。苏轼认为张良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正是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即张良的外貌与张良的志气性格相符。太史公司马迁则认为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即认为张良应该长得威武高大,不应该长得像女子一样柔弱,这样才与他的志气性格相符合。

在二者对张良外貌的不同认识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比较的用意在于强调张良外柔内刚的能忍性格,这也是全文论证的中心观点。

参考译文:

甲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成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吧!

乙文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张子房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别后十三年他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见到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黄石。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轼《留侯论》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