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轼《范增论》

分享:杨老师 2024-07-12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          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渐渐

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        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浅陋,没有见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间:离间。句意: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故选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当于是去耶?曰:否         于是余有叹焉

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

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苏子说,范增离开得对。/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在这时候;对这件事。句意: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C.表递进;表承接。句意:不听他的话反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再折而向西。

D.介词,在;介词,因。句意: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还不能不因此而生发感慨。

故选A

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最佳时机是项羽刺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第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可知,依据是,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义帝被杀,范增就没有长久独存之理。项羽杀宋义,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

故选C

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错,由原文《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可知,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范增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离开,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征兆,杀义帝又是疑范增的本源。

故选B

5.苏轼对范增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范增不明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是浅陋的;范增让高祖畏惧,他的离去导致项羽的灭亡,堪称人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苏轼对范增总结性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两段。

根据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作者一方面指出范增的浅陋在于,不懂得去留的时机与分寸,想依靠项羽建立功业。

另一方面作者又看到范增的谋略,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指出范增堪称人杰,他让高祖畏惧,他的离去导致项羽灭亡。

作者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范增,反而能够辩证客观地评价范增。

 

参考译文:

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串通,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情已经平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您开恩准我告老还乡。可是还没到彭城,他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开得对,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些离开。那么,范增应当因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因此失掉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建议杀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说明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懂得事情的预兆,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陈涉受到拥护,是因为打出了项燕和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义帝被杀,范增就没有长久独存之理。项羽杀宋义,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去离间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虽说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发掘识别宋义,提拔他做上将军,这样做还不够贤明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聪明人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想法。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不听他的话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此时开始的。  

在项羽杀宋义时,项羽和范增同为义帝之臣,还没有确定君臣名分。替范增考虑,有能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很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纪已经七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不合就离开,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不明智啊!

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去,项羽也不会被灭。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轼《范增论》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